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這樣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無法選擇我們所處的時代,作為時代大潮中的小卒,我們需要做的唯有適應這時代,無關好壞,適者生存。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熱鬧喧囂的時代,也是一個孤單迷茫的時代。人和人離得那麼近,又隔得那麼遠;我們有各種圈子:同學圈、同事圈、親友圈,當然,還有每時每刻都在默默更新的微信朋友圈;我們有手機有網絡,可以隨時視頻或者聊天,但是卻依然感覺到一種無法被忽視的深深的孤單。孤單隨著喧囂的落幕而至,甚至在熱鬧的人群裡就已生出,看著你們鬧看著你們笑,我彷彿存在於另一個空間,中間隔著一層厚重的玻璃。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根據警方的調查,選擇自殺身亡的中科大博士劉春楊微信裡只有5個好友,這5各好友還包括了父母親人。他甚至沒開通朋友圈。平日也不跟老師同學交往,自己的導師也可以一年多不見一面,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打遊戲,遇到困難從不主動向家人訴說,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我在讀碩士的時候,宿舍樓裡住著的既有碩士生也有博士生,博士生們都很忙碌,不是埋頭學習,就是趕論文。還有不少人會因為壓力而神經衰弱、失眠煩躁,也曾有博士因為非休息時間裡樓上走路聲音大影響其休息而用木棍擊打樓板來表示抗議。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李姓師兄,每次見到他的時候,總聽他嘴裡一直在唸叨著什麼,類似背課文的那種。跟同學閒聊的時候也說起過,感覺這位師兄對外界的一切都沒有興趣,沉浸在自己的學術世界裡,莫不是讀博讀魔怔了。當時沒怎麼在意,只覺得他是醉心學術。

後來碩士畢業離校了,就再沒見過這位師兄。大約過了一年多,聽同學說他跳樓去世了,就是從我們當時住的宿舍樓跳下去的,感覺特別震驚,一個學霸就這麼沒了。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他們倆共同的特點就是孤獨。這種孤獨,我們都曾感同身受,特別是當生活遭遇變故時,跟我們最親的父母,我們可能也會選擇瞞著他們,即使說了,他們也無力幫忙,反而徒增擔心。如果有一兩個知己好友,或許還可以向他們訴說一番,即使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在他們的傾聽和寬慰裡,我們也能感受到一些溫暖,去對抗當時的孤獨和無助。可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單槍匹馬的去直面孤獨。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如何在孤獨中,依然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把那些孤單的時間用在豐富自我上,是現代人的一門必修課。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實事是:沒有人能真正的幫你化解孤獨,即使有伴侶日日陪伴左右,人也總是免不了精神上的孤單。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詩人顧城曾寫過一首小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

驅逐精神上的孤獨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學會怎麼與它相伴。記得曾有人說過:如何獨處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劉春楊無疑是孤獨的,他選擇了用網遊來消解孤獨,在網絡遊戲的世界裡,是熱鬧的。但是,一旦從遊戲回到現實,孤獨感會如潮水一般更加猛烈的襲來。如此循環往復,沒有盡頭,最終只是消耗了時間,消耗了自我。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但也有人,在孤獨裡成長,獨處不再變的難以忍受,反而成為了一場自我修行。

曾經的我,害怕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覺得那種孤單簡直難以忍受。可現在,我學會了享受孤單,也學會了去珍惜能夠獨處的時光。吃飯的重點是食物、看電影的重點是電影,我們自己可以慢慢的享受美食帶來的味覺體驗,也可以去選自己喜歡的影片而不用將就他人的喜好。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就像歌裡寫的:“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當你感覺孤獨,可以聽音樂,可以閱讀,可以健身,甚或只是在家裡放著輕音樂練會瑜伽,或者練習書法,這種孤單的時光是愜意的。


只有5個微信好友的博士:一個人究竟可以怎樣的孤單?

​人到中年,慢慢發現,獨處時才是我們享受生活的最好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