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父母育兒堂】專注育兒知識的原創與分享,歡迎寶爸寶媽關注、交流。我們一起為寶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很多媽媽隨著孩子的長大有點疑惑,為何孩子隨著長大小毛病越來越多了呢?之前乖巧可愛的孩子一下就成為小毛病不斷的“壞孩子”了。

其實,媽媽在育兒的問題上有一些純粹是對自己孩子的誤會,沒有了解到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正常特徵,而引起媽媽覺得有點煩惱,其實都是媽媽的認知不足而徒增煩惱,如果你的孩子是以下幾個表現的話,媽媽你多慮了,這是孩子正在變聰明的表現。

吸吮小手

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孩子吸吮手指的表現,媽媽看到孩子吸吮手指會覺得這樣不衛生,另外也會認為是不是孩子哪裡不舒服或者有令孩子不安的情況發生。

實際情況是,孩子在10個月以內的吸吮手指行為,是正常發育的階段表現,媽媽大可不用擔心。孩子的感官器官首先發育的是嘴唇以及舌頭,孩子一般都會先用嘴巴來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妙,這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10個月以內的寶寶沒有能力拿起其他物品進行“探索”,只有自己的手指方便用於“探索”,所以媽媽不用擔心。只要保證孩子的手是乾淨衛生的即可。

孩子能夠將手指放入嘴裡進行吸吮,說明孩子的感知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協調性以及配合性都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也是孩子對自我情緒調整的表現,吸吮手指有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看到陌生人開始認生

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孩子開始認生一般是過了6個月以後,孩子認生說明了我們的孩子已經具有了區分生人和熟人的能力。孩子的智力發育必然會經歷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先天性的自我保護意識。

媽媽不用對於孩子突然開始認生感到憂慮,一般孩子經過兩到三個月認生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媽媽不用擔心孩子會不會長大性格有孤僻、社交能力欠缺等,媽媽真的不用擔心。媽媽應該瞭解孩子的各個階段的個性特點,應該讓寶寶多多的觀察周圍,引導寶寶放下戒備與陌生人熟悉。

孩子愛搞惡作劇

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媽媽會煩惱孩子在一歲以後開始進行各種惡作劇,比如亂撕東西、扔玩具、亂塗亂畫等等,媽媽一直在與搗蛋寶寶進行各種鬥爭。

孩子過了1歲後會對看到的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這時候孩子的手腳逐漸的開始熟練,孩子必然會希望能夠接觸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孩子就會在家裡這裡摸摸那裡看看,家裡就成了寶寶的第一個探索地,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孩子會翻來翻去,甚至出現亂撕東西、亂扔東西的情況,這都屬於孩子正常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表現。

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智力發育的原動力。孩子對感興趣的各種事物進行不斷的探索,對孩子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自己嘟囔著說話

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會不斷的嘟囔,好像在與他人在對話一樣。如:玩玩具時會安撫玩具人偶,還會對著玩具人偶說話,其實那是因為寶寶在學著媽媽哄孩子。

媽媽一定要清楚,這是孩子的想象力在起作用,孩子的自言自語其實是在潛意識的提醒接下來應該怎麼做,自己設定自己的下一個動作,調整自己的情緒。媽媽不必擔心,媽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進行遊戲,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仔細觀察孩子,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十分有趣。

孩子學會撒謊

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媽媽一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撒謊,其實這個要分情況來看待。一般孩子在3歲左右具備了自我意識和一定的思維能力,開始清除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孩子為了獲得什麼目的,可能會迴避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情況,那麼就會採用撒謊的形式,雖然媽媽覺得不可理喻,但是這是你家孩子的思維能力的一種進步。

我們不能允許孩子撒謊,但是也要針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區別對待,我們媽媽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的腦子裡在想什麼,基於什麼原因在撒謊這裡並不是說可以允許寶寶撒歡,而是說要區別對待,搞清楚寶寶究竟是為什麼撒謊,媽媽要進行引導教育。

我們媽媽千萬不能給自己的孩子隨意扣上“壞孩子”的帽子,媽媽應該採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告訴孩子撒謊不對,要及時改正,保護孩子的自尊和創造力。

我們的孩子一天天的在慢慢長大,我們為人父母的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但是父母應該有更多的耐心,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瞭解孩子特點有針對性的引導孩子,在這個等待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父母會體驗到更多天倫之樂。

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上述五方面孩子的表現,媽媽們再也不要誤會我們自己的孩子了哦!這是我們的孩子在成長,希望媽媽們能夠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各個階段的特點,從而避開教育孩子的一些誤區,祝我們所有的家長和孩子能夠幸福。

別再誤會了!孩子的五個表現,心理學家:這是聰明的表現

關注、轉發後私信可索取上述手冊哦!

關注【父母育兒堂】,這裡有孩子心理、親子互動、孩子性格發展、家庭教育、孩子情商智商開發的相關知識都能在這裡找到。

本文是【父母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給其他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