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已經來臨!——Made in China助推世界軍品

撰稿、攝影|吳健 宋濤

3月26日至30日,號稱東南亞第一防務大展的蘭卡威海事航空展在風景秀麗的馬來西亞蘭卡威島舉行。對中國人而言,這場離家門口不遠的國際軍工盛會發生太多值得一提的事,“中國製造”正以越來越多的方式融入各國軍隊乃至國防產業當中。正如當地頭號軍刊《亞洲防務評論》(ADJ)所言:“龍已經來臨!”

龍已經來臨!——Made in China助推世界軍品

三遇馬哈蒂爾

已是93歲高齡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對蘭卡威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早在上世紀50年代,馬哈蒂爾在此行醫,奠定群眾根基。80年代首度出掌政府後,他把蘭卡威變成免稅島,大力促進當地發展,而蘭卡威海空展的橫空出世正得益於馬哈蒂爾在1991年的推動。即便是馬哈蒂爾東山再起的2018年大選,蘭卡威是保證這位老政治家如願以償的鐵票選區。

正因為如此,今年的蘭卡威海空展,重新當選總理的馬哈蒂爾顯得格外重視。與前任馬總理納吉布只出席開幕式不同,馬哈蒂爾這一回在現場足足呆了三天,從3月26日至28日,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而筆者也有多次與他交集的經歷。3月26日一大早,筆者驅車前往展會的途中就與馬哈蒂爾車隊擦肩而過,由於車流量太大,儘管有交警開道,但雙向的車行速度都快不起來,這也讓筆者得以確認車內乘坐的馬哈蒂爾本人。開幕式上,馬哈蒂爾盛讚本屆海空展是“史上最棒的”,認為這一展會極大促進了馬來西亞乃至東盟國防工業、航空業和造船業發展,“蘭卡威海空展將繼續前進,並進一步放大馬來西亞的國家品牌效應”。

接下來的巡館中,筆者篤定馬哈蒂爾會前往中國展臺,於是在裡面最大的中船重工攤位靜靜等待。果然,馬哈蒂爾“如期而至”,與中方負責人交流甚歡,他非常欣賞中方帶來的多種新概念水面艦艇和魚雷導彈武器方案,在認真聽取中方介紹時,還不時停下來仔細端詳這些模型。參觀結束時,中船重工向馬哈蒂爾贈送新推出的多用途無人戰鬥艇模型,他顯然很感興趣,笑容滿面地收了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屆蘭卡威海空展(2017年)中,中船重工就和馬來西亞海軍簽訂出口“瀕海任務艦”(LMS)的合同,首批將建造四艘。依照當時的合同,中國將為馬海軍建造前兩艘LMS,後兩艘由中國提供技術支持,由馬國內造船廠完成。但就在本屆展會開幕前,馬海軍確定全部LMS都在中國完成,首艘已於去年7月在武昌造船廠開工。

展會間歇,筆者和多名蘭卡威當地會展服務商交流,得知馬哈蒂爾來中船重工展位前,已經參觀了包括中航工業帶來的“翼龍-2”無人機、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等多個展位,加上一大早參加的開幕式,對九旬老翁來說應是十分疲憊的,但筆者回想剛才那一幕,卻根本看不出來,這位“政壇常青樹”步伐平穩,拒絕別人攙扶或幫助,著實難得。

展會的第二天,馬哈蒂爾的行程更滿。上午,他乘坐馬來西亞海軍“佩蘭陶”號(Perantau)水文調查船,檢閱參加蘭卡威展的各國軍艦。下午,他又來到展館參觀,甚至還登上梯子,看了看印度提供的LCA“光輝”戰鬥機的座艙內部。

28日是專業日的最後一天,筆者在展館門口第三次偶遇馬哈蒂爾,當時他從展館裡出來,並未直接登上接他的專車,而是與陪同人員進行了一番交流。隨後,讓人大出意料的是,馬哈蒂爾竟然坐上專車的駕駛位!就在筆者猜測他是不是隻想做秀時,馬哈蒂爾居然熟練地掛擋起步,徑直駕車離去。從隨行人員和車輛的反應來看,這應該不是他第一次自己開車了。後來瞭解到,當天馬哈蒂爾參觀波音、空客公司等多個展位,之後還能如此有精神自己開車,不管是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精力和活力,還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車技,應該說,這一舉措都讓人感到一絲震撼。

龍已經來臨!——Made in China助推世界軍品

不斷進步的中國軍品

正如馬哈蒂爾重視的那樣,中國企業是蘭卡威不折不扣的“貴賓”,而且每年不僅有新品,還不斷擴大規模,像今年就多出“狠角”中國電科,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比比皆是。

如前所述,讓馬哈蒂爾流連良久的中船重工是最大的明星,因為它帶來了足以證明實力的產品,例如國產常規潛艇全系列,從200噸到2600噸,四種不同尺寸、不同噸位的潛艇都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內部結構,除了200噸級的以外,另三種潛艇的厭氧推進艙段(AIP)歷歷在目,表明中國造船工業對堪稱世界海軍技術“明珠”的AIP掌握得爐火純青,可以按照客戶要求,輕鬆地在不同技術標準下實現。水面艦艇方面,大部分模型都是“熟面孔”,不過包括三體護衛艦、雙體導彈艇、兩棲攻擊艦等在內的多種“酷炫”外形的艦艇還是足夠吸引人的眼球。

也有新產品,比如中船重工展示的多用途無人艇,雖然只有模型和視頻,沒有詳細的文本資料,但從模型能夠看出,這種無人艇能攜帶小口徑速射炮、防空導彈、反艦導彈、魚雷等多種型號武器,艦橋上甚至還安裝了相控陣雷達!介紹該艇的視頻表明,這種無人艇能夠多艇協同,在控制中心的遠程操縱下,完成近程反艦、近程防空、近距離反潛、反恐、救生、滅火等多種任務,正可謂:體型不大、功能不少。據瞭解,這種無人艇目前還處在研發階段,不過,從任務靈活性和體型、成本來看,應該很適合馬來西亞這樣的中小規模海上力量。

此外,中船重工和中國船舶這次展示的幾種“跨界”產品也讓人印象深刻。兩家公司這次都帶來了多種無人機模型,也算是契合本屆蘭卡威海空展突出無人機和網絡戰的主題。這些無人機多以小型無人直升機為主,比如中國船舶的“紫燕”無人機,最大長度僅1.8米,最大速度可達每小時150公里,續航時間1小時左右,適合在海上起降;無人機可以攜帶的載荷包括雷達、光電探測設備、干擾設備、槍械、投擲彈藥等,能夠通過不同載荷的搭配,實現多種不同的功能。此外,整架無人機可以裝入長1.34米、寬0.64米、高0.82米的包裝箱內,尤其適合中小型艦艇的使用,比較符合兩家公司船舶與海洋工程的主業,也比較適合馬來西亞這樣的海上力量。

另外,中船重工還展示了一種彈幕反導系統,這種系統使用105毫米火箭彈作為攔截彈,通過火箭彈爆炸後形成的破片,能夠在近距離攔截低空飛機、反艦導彈、無人機等空中目標和小艇等海上目標。為了彌補火箭彈本身沒有制導能力,精度較差的缺點,該系統可以通過彈幕的方式進行攔截。具體來說,就是控制系統根據目標的特點,靈活選擇發射多枚火箭彈,通過多枚彈藥的爆炸,在目標前方形成足夠密集的破片彈幕,進而形成攔截。該系統的核心在於控制系統,相對於傳統的防空導彈而言,成本要低很多;而與小口徑近程攔截火炮相比,由於彈藥口徑更大,需要的攔截彈藥數也相對較少,同時,由於使用火箭彈作為攔截彈,發射系統不用長時間對準一個方向射擊,可以靈活對付多個目標。對空攔截距離為1.5公里(使用增程彈時為2.5公里)、對海攔截距離為7公里(使用增程彈時為8公里)。

中航工業雖然展位不大,但展出的“翼龍-2”無人機以及該機能搭載的各種彈藥也足夠吸引觀眾的視線。主辦方把“翼龍-2”佈置在展館入口外的右側,與歐洲“颱風”戰鬥機的全尺寸模型各佔一邊,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與同在室外展出的土耳其ANKA無人機相比,“翼龍-2”無論載彈量、攜帶彈藥的種類,還是續航力、飛行高度都要高出一籌。此外,也許是考慮到印度本屆展會派出了LCA“光輝”戰鬥機參展,巴基斯坦和中國方面都沒有安排JF-17“雷電”戰鬥機來蘭卡威。不過,在3月23日的巴基斯坦國慶日慶典中,馬哈蒂爾已經提前看到該機的飛行表演,還接受了一個JF-17模型作為禮物。某種意義上說,JF-17也算是先走了一步。

在海上展區方面,中國海軍054A型導彈護衛艦“岳陽”號的參加彌補了上一屆中國海軍艦艇缺席的遺憾。更令人驚喜的是,“岳陽”號在開幕式當天就被安排對公眾開放。要知道,展會期間,參展的14國43艘艦艇中,僅有10艘左右會對公眾開放。“岳陽”號作為首批開放軍艦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其中不少是從國內專程趕來的軍迷,登艦一遊之後,大家紛紛表示不虛此行。有年紀大一點的軍迷感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我們的海軍已經發展到了這麼先進的程度,實在是太讓人興奮了。

龍已經來臨!——Made in China助推世界軍品

“潤物細無聲”

“中國製造”在軍工方面的拓展,不再僅限於展出產品或者簽訂銷售協議,而是表現得越來越多樣化。包括技術轉讓、合作研發、零部件生產等多種走出國門的形式都已經被中國企業運用在商業運營中。

3月28日,中航工業與馬來西亞UA航太公司簽訂協議,將在馬來西亞建立運-12C輕型運輸機和AC-312E輕型直升機的組裝生產線。這也意味著馬來西亞將終於開始接觸飛機生產,為其未來航空工業的提檔升級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而對於中航工業來說,這也標誌著中國的航空工業體系得到了東南亞市場的認可和接納。要知道,東南亞地區此前可都是歐美航空產業和工業體系的忠實用戶,即使選用中國產品,往往也要按照西方標準進行改造。這次引進中國的飛機組裝生產線,也標誌著“中國製造”從輸出產品向輸出標準和體系,同樣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另一個有趣的場景出現在展館內,發動機生產企業博杜安動力(Moteurs Baudouin)的展位上,中國海軍一艘054A型護衛艦與補給艦進行橫向補給作業的圖片赫然成為該公司的大幅宣傳畫。據瞭解,這家公司是位於法國馬賽的一家柴油機生產企業,而且一百多年來一直是法國海軍的柴油機供應商。猛一看,筆者還以為是這家公司用錯了圖片,後來深入查詢才知道,原來博杜安動力公司早在2009年就被中國濰柴集團收購,成為其全資子公司。這麼看來,中國企業的全資子公司用中國軍艦作為宣傳畫,沒毛病!

事實上,很多外國軍品上出現“中國製造”已成為常態。比如,土耳其推出的TRG-300“虎”式導彈,其發展的基礎是土耳其的TR-300型300毫米遠程火箭炮,射程也與之相當,為120公里。而這種火箭炮的原型則是中國在本世紀初推出的衛士-1B出口型遠程火箭炮,某種意義上說,TRG-300導彈可以認為是衛士-1B火箭彈的精確制導型號。印尼海軍來參展的兩艘艦艇之一——“哈拉桑”號(Halasan)導彈艇上裝了兩座四聯裝反艦導彈發射架,該導彈射程為20公里。據導彈艇上水兵介紹,該導彈由印尼生產,但事實上,這種導彈的技術來自中國出口的鷹擊-75輕型反艦導彈。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這些隱藏在各國裝備後面看不見的技術輸出,正是近年來中國產品和技術不斷成熟和升級的結果。

而除了軍用產品之外,“中國製造”民用產品更是俯拾皆是。讓筆者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印尼海軍參展的另一艘軍艦“班達亞齊”號登陸艦上,安裝的空調全部是中國產品,而且還來自兩個不同的品牌——海爾和長虹。此外,在各國軍艦上買紀念品遇到“Made in China”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也許,正是通過這樣一些“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中國製造”已經走向了全世界,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形式更加豐富的輸出方式,也必將為中國軍工產品打開更廣闊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