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中拖面臨生死大考,頭部市場難以企及

在國內,拖拉機行業是農機最大的子行業,整機加零部件合計超過500億元的產值規模,可以說是民族農機工業的基石。拖拉機興,中國農機興,拖拉機強,中國農機工業才強!

2019年,山東省補貼政策大幅度降低對132.4kW(180hp)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有專家認為,這將引起連鎖反應,有可能其他省市會效仿,造成國內拖拉機產業的巨大波動,進而影響到國產品牌。

國產大中拖面臨大考,而國產拖拉品牌並未做好準備,無論是物質,亦或思想上。

10多年快速增長,速度已成強弩之末

國產大中拖面臨生死大考,頭部市場難以企及

2004—2018年國內大中型拖拉機銷量趨勢(單位:萬臺)

研究國內大中型拖拉機行業,最好的起點是2004年,但在2000年之前拖拉機行業已經處於上升通道了,只是2004年開始的補貼政策起到了推動作用。

整體看,2013年之前,國內大中拖行業已經連續增長了10多年,銷量迅猛異常,在2011年和2013年曾創下銷售37萬臺的記錄。2008年,行業內有位專家的《大中輪拖30萬臺不是夢!》曾引來很多人的譏笑,但誰又能想到37萬臺的銷量?

物壯易老,2014年,行業頹勢已現,雖然有人樂觀地認為只是在高位盤整,經過2~3年的調整之後,行業還會掉頭向上。

但事與願違,2014—2018年連續下跌讓很多人從夢中醒來,企業使出渾身解數,但是經過15年的補貼刺激,市場被嚴重透支,社會保有量不能再高,需求已成強弩之末。

行業的起伏波動本是正常現象,面對週期調整,歐美和日系跨國品牌有豐富應對週期的經驗,但很多國產品牌壽命都沒有超過10年,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行業週期,不知道冬天有多冷。

筆者預測,未來3~5年,將有80%的中小型拖拉品牌出局,剩下的在與跨國公司競爭中也很難佔有優勢。

國產品牌難以觸及頭部市場

國產大中拖面臨生死大考,頭部市場難以企及

補貼系統169.2kW(230hp)及以上拖拉機分功率段銷量(單位:臺)

147.1kW(200hp)以上功率段是拖拉機行業的頭部市場,而183.9kW (250hp)以上更是頭部中的頭部,被喻為“農機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在183.9kW(250hp)及以上功率段佔據一定的位勢才能說明國產品牌已登堂入室。

筆者分析了2018年國補系統公示的數據,結果令人憂心。

2018年169.2kW(230hp)及以上功率段拖拉機共實現銷售250臺左右;從細分市場看,231.7kW(315hp)實現了71臺的銷售,銷量最大。

從供貨企業分析,169.2kW(230hp)及以上功率段基本是清一色的歐美品牌;169.2~176.5kW(230~240hp)功率段,還有中聯、迪爾天拖等10臺以下的銷量;183.9kW(250hp)以上基本被外資品牌壟斷。

52臺191.2kW(260hp)全部是道依茨法爾的產品,3臺198.6kW(270hp)、205.9kW(280hp)功率段都是約翰迪爾的產品,71臺231.7kW(315hp)全是凱斯紐荷蘭公司銷售給新疆某項目的產品,235.4kW(320hp)是約翰迪爾的產品,2臺250.1kW(340hp)是愛科公司的產品。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183.9kW(250hp)及以上頭部市場,國產知名品牌並沒有實現銷售。國內能提供這一功率段產品的企業並不在少數,但在國補系統內沒有體現出銷售,說明用戶的認可度還有待提高,企業處於有產品沒市場的狀況。

產能獨冠全球,核心部件仍待攻克

國產大中拖面臨生死大考,頭部市場難以企及

國產大中拖拉機行業產能到底有多大?有專家說100萬臺,有人說80萬臺。筆者也不敢妄言,但產能超過50萬臺是肯定的。毫無疑問,國產拖拉機產能獨冠全球,但2018年國內需求只有不到25萬臺,至少還有30萬臺的產能是閒置的。

產能大在銷售旺季可保證不斷貨,但從拖拉機的核心部件來分析,國產品牌依然未能完全攻克核心部件的制約。

拖拉機核心部件是前橋、發動機、傳動系和後液壓懸掛系統4大件。

實事求是地講,國內拖拉機供應鏈已經很完整,能力也很強大,但這只是132.4kW(180hp)以下中低端產品的供應鏈。而在132.4kW(180hp)及以上功率段重型高端拖拉機的配套上,核心零部件基本上是跨國公司的天下,雖然國產幾個零部件廠家很努力,但是受制於技術積累、資金實力和人才、主機廠偏見等因素,短期內突破很難。

據相關專家分析,國內高端拖拉機前橋基本上是意大利卡羅拉和美國DANA的天下,一拖開創和採埃孚合資公司配套一部分,但主要以東方紅拖拉機為主。相對而言,國產前橋還有一定的配套比率。

最關鍵的部件發動機,國內銷售的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科樂收、愛科等都有自己的發動機,部分產品也配國產發動機。國內農用發動機企業主要有一拖柴、濰柴、上柴、玉柴等,配套比例較高;國外發動機還有道依茨、珀金斯、菲亞特等。整體看,國產大拖用國產柴油機的佔比較大,在這方面國產還不算落後。

再看傳動系,傳動系是個複雜的系統集成,在機械傳動為主的拖拉機上,部件多而複雜,並且現在還要機、電、液一體化,這一部件,國產產品處境尷尬。國內高端拖拉機動力換擋已經是標配了,但國內目前沒有一家開發出成熟的動力換擋傳動系,還主要採用進口部件。

最後再看液壓提升部件,中低端產品國內配套企業或主機廠自己能生產,但是132.4kW(180hp)以上的高端產品,尤其是147.1kW(200hp)以上的產品,液壓部件很難繞過德國博世力士樂公司,不選擇該公司的液壓控制系統、電液系統、電磁閥等關鍵部件,就得選擇伊頓或丹弗斯等國際知名品牌的部件。

所以說,國產大中拖背後是掌握核心技術的幾大零部件企業在過招,國際巨頭在全球系統集成和品牌影響力大。而國內主機企業自身不掌握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沒有強悍的系統集成能力,在和國際零部件巨頭過招中處於弱勢地位。此外,國產品牌在沒有利潤做支撐的情況下,就沒有實力搞研發,因此陷入惡性循環中。

幾十年國際化,仍未真正走出國門

國產大中拖面臨生死大考,頭部市場難以企及

2018年國內大拖出口產品結構(單位:臺)

所謂的全球化,對於農機企業來說是全球化的配套體系和在全球任何適宜的地方本地化生產以及貨賣全球。

日本久保田公司約75%的產品銷售在日本本土市場之外,約翰迪爾有70%的業務是在美國本土之外,這些企業是真正的全球化公司,有遍佈全球的供應鏈和售往全球的銷售渠道。

再看國產拖拉機:一是幾個大品牌沒有一家出口比例超過20%的,都是以內銷為主;二是沒有在國外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出口仍以項目為主;三是從產能輸出看,除中國一拖在法國工廠生產Mancel拖拉機外,其他企業很少在國外建立真正的本地化製造工廠。

整體看,幾十年的國際化,對拖拉機行業來講,至今仍是跨國品牌向國內單方面的輸入,國產品牌仍未真正走出國門。

據統計,2018年我國大拖出口約7500臺,主要以110.3kW(150hp)以下產品為主;73.5kW(100hp)以上大拖出口3500臺,其中國內企業出口量不到1000臺,其他則為外資企業出口。

消費升級,國產並非首選

國產大中拖面臨生死大考,頭部市場難以企及

從農機補貼系統統計數據看,近幾年國內購買農機的用戶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減少,剩下的用戶幾乎全是有豐富經驗的老用戶,合作社或農機作業組織用戶還是資深的專業用戶。

從市場銷售一線瞭解到,國內農機消費升級現象明顯,前幾年新入行的用戶購買首臺農機一般選國產品牌,尤其是選擇有價格優勢的產品,但在這些用戶購買第二臺、第三臺農機的時候,選擇順序第一是國際一線大品牌,其次才是國產一線品牌,而國產二、三線,甚至四線品牌幾乎不會選擇。

這點可以說明國產品牌和國際一線品牌仍有很大的差距,用戶在內心仍不太信任國產品牌。

山東補貼政策或將引發連鎖反應

筆者認為,2019年山東省補貼政策對132.4kW(180hp)及以上大型拖拉機補貼額度從12.9萬元降到6.3萬元,這將是一個導火索,會在全國補貼系統內形成連續反應。

其他省市可能會群起效仿,這對長期依賴於高補貼拉動銷量的拖拉機企業來說是致命的,尤其是132.4kW(180hp)及以上重型拖拉機市場,此功率段沒有補貼政策的支持,銷量會失去支撐點,需求量會出現雪崩式坍塌。大中拖行業發展或現分水嶺。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國產大中拖行業面臨真正的大考。這個坎邁過去了,從此海闊天空,如果邁不過去,則前途未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