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希特勒德國為何非要進攻蘇聯?不打不行嗎?

普天行


從後來者的眼光來看,德國在1941年選擇進攻蘇聯無疑是二戰期間所犯的最致命的戰略錯誤,它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相信如果再讓希特勒選擇一遍的話,他一定不會進攻蘇聯,至少在1941年不會,在沒有打敗英國前不會進攻蘇聯。除非蘇聯已經在1941年做好進攻德國的準備,軍事形勢迫使德國不得不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佔據戰爭主動權。然而事實又並非如此,可以確定,蘇聯絕對不可能在1941年進攻德國,到1942年這一可能性也非常小,德國並不存在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的情況,而導致其不得不使用武力消除這一威脅。



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就是,一直到1941年5月之前蘇聯都從來沒有制定關於入侵德國的任何作戰計劃,所有的計劃都是基於蘇聯受到別國入侵而進行戰略防禦的出發點而考慮的。只是在5月中旬,介於德國入侵蘇聯的跡象已經越大明顯,蘇軍總參謀部才緊急制定了一個有限的進攻計劃,旨在“先發制人”的進攻集結于波蘭東部的德軍,打亂進攻德軍的戰略展開,破壞德軍的進攻計劃,進攻規模和目標都侷限在中歐附近,遠算不上是針對德國的全面入侵計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雷雨”計劃。從軍事角度來看,蘇聯要想對德國發起全面的進攻,至少也要等到蘇軍完成全面的戰爭總動員才能具備深遠進攻的能力,而以當時蘇軍的動員速度來看,至少要到1942年以後才能完成,1941年是絕無可能發起全面進攻的。


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涉及到政治因素,那就是即便蘇聯在1942年完成了全面的戰爭動員,它會選擇進攻德國嗎?我們假使即便德國不入侵蘇聯,日本也會照舊在遠東進攻美國,從而導致英國和美國結成同盟。蘇聯要選擇和英國和美國結盟並進攻德國實在是一件無利可圖的選擇,因為英美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1942年在歐洲開闢新的地面戰線,這意味著只能靠蘇聯自己對付德國強大的陸軍,甚至可能還要加上在遠東的日本陸軍,這相當於蘇聯軍隊完全是給英美當槍使了,精明的斯大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這樣的選擇。而且英美同樣對蘇聯的蘇維埃政權不抱好感,它們結成的同盟是不穩固的,斯大林不會為了英美的利益而流蘇聯人的血。


如果德國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蘇聯也幾乎不可能主動進攻德國,除非德國出現極為不利的處境,如英美盟軍已經開闢了地面戰線並重創德國陸軍,那麼蘇聯絕不會以一己之力單獨對抗軸心國同盟。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蘇聯繼續保持中立,看軸心國同盟和英美同盟之間展開對決,然後待其一方出現顯著優勢時,蘇聯及時的加入其同盟,從而贏得最終的勝利。這樣蘇聯既可以取得戰爭勝利的利益,自身受損也較小,不用擔心遭到全世界的反蘇進攻,就像在波蘭戰役中那樣。


戰略論


希特勒為什麼要攻打蘇聯,歸納起來無非有三點:

一、德國的戰略是制霸歐洲,那麼必須要清除蘇聯在歐洲的存在。

一山不容二虎,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我行我素,但打波蘭還要和蘇聯平分土地。1941年德國佔領卡廷森林時,還被蘇聯誣陷殺害戰俘,其實最後史料都證明波蘭的2萬戰俘都是被蘇聯坑殺的,這就是有名的“卡廷大屠殺”。德國要稱霸歐洲,蘇聯就是一根眼中刺,肉中釘,不得不撥。


在歷史上很多人強調是意識形態問題,其實不存在。德國進攻蘇聯,根本還是要直接或間接控制蘇聯,如果打勝也是會像法國那樣建立一個傀儡政權,至於XX主義的,有誰在乎呢,只要聽話就好。

二、德國在歐洲橫掃千軍的時刻,蘇聯也沒有閒著,對德國形成了威脅。

我們看1938年-1941年期間,這兩個國家都在忙什麼呢?

德國的行動:

1938年3月,德國佔領奧地利

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國擊潰波蘭,佔領波蘭西部

1940年4月,德國攻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1940年6月,德國佔領法國

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

蘇聯的行動:

1939年9月,蘇聯入侵波蘭,佔領波蘭東部

1940年3月,蘇聯入侵芬蘭,並強搶其1/10國土

1940年6月,蘇聯吞併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1941年6月,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我們可以看到,到1940年底為止,歐洲基本被德國和蘇聯瓜分了,以波蘭為界,雙方的擴張都到了一個極限。如果說德國是在歐洲大陸上放火,蘇聯就是在趁火打劫摘桃子,這樣德國人能高興的起來麼?

三、蘇聯在蘇芬戰爭中表現出的水準,顯示蘇軍戰鬥力不高,德國完全可以戰而勝之。

1939年11月26日,蘇聯找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蘇軍在戰場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戰果卻讓人大吃一驚。蘇軍54萬人VS芬蘭20萬人,結果蘇軍傷亡20萬人,芬蘭傷亡10萬人,可以說是慘勝。在這場戰爭中暴露了蘇聯大清洗後上任的年輕指揮官嚴重缺少實戰經驗,特別是空軍訓練較差,作戰效果慘不忍睹。這樣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繫芬蘭加入其入侵蘇聯的計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和蘇聯的戰爭,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晚點打德軍的勝率也未必更高,再加上德國的閃電戰的巨大成功已經讓希特勒衝昏了頭腦,從而下定決心和蘇聯開戰。


關注東西縱橫彈,每天聽一段東西方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歷史。


東西縱橫彈


德國是不打不行,因為不打蘇聯,德國沒有支撐經濟運轉所需的資源和能源。德國雖然閃擊西歐,佔了很多國家,但是這些國家都是缺少資源和能源的,很難給德國工業和戰爭機器輸血,相反還要消耗德國本來就不多的資源和能源。

擊敗英國,德國當時並沒有特別大的心。擊敗法國就已經讓德國意識到,佔了法國本土還是無法擁有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戴高樂之所以能夠堅持抵抗,就是有海外法屬殖民地提供兵員和支持,即便是維希法國也不是將海外殖民地都拱手讓給德國。
德國對英國作戰,取得不了制空權,擊敗英國根本就沒戲。而英國並不缺航空工業能力,也不缺油,飛行員的問題也不缺,因為還有其他盟友,特別是美國。如果英國真撐不下去,會有大量美國飛行員“自願”到英國參戰的。同樣,就算拿下英國本土,也會遇到佔領法國本土同樣的問題,補充不了資源和能源。英國可以和法國一樣將艦隊和飛機轉移到海外殖民地,德國人啥也撈不著,只會越打負擔越重。
打蘇聯則不同,蘇聯有豐富的礦產、石油、糧食以及其他戰略物資,是歐洲國家所不能比的。打下蘇聯,德國就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以蘇聯的資源和能源供養德國乃至整個佔領區的工業和人口,這樣德國就具備了與英美長期抗衡的能力。所以,打擊蘇聯是德國必然要做而且拖不得的事情,所謂意識形態之爭只是希特勒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S)


聯合防務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希特勒攻打蘇聯,也是利益所然。

第一、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希特勒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才能和日軍形成東線聯盟,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方能稱霸世界。

第二、蘇聯石油豐富,如果打下蘇聯,德國的戰略資源從此再無後顧之憂了,所以蘇聯這一戰,不得不打。

第三、當時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與德國彼此三觀不合,希特勒當然是想除之而後快。

第四、蘇聯國力強大對德國產生了威脅,對於希特勒來說,家門有這樣一座龐然大物,如果不解決這個禍害,對德國來說始終是個威脅。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認為蘇聯是紙老虎憑藉德軍的戰鬥力肯定能速勝蘇軍,可結果卻贏來了慘重的失敗,從此一蹶不振,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





正步軍旅


多方面的原因吧,希特勒當時對蘇聯的情況還是估計不足,才會輕易的發動這場戰爭,但是蘇德之間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太大。

在當時的情況下,德國稱霸了整個西歐,在中歐也佔據了優勢,但是蘇聯的影響也不得不考慮,蘇聯利用德國全力西進的機會,也進行了大舉西進,先後佔據了許多地方,包括: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一部分,對羅馬尼亞等國也索取了土地,在這一過程當中實際上與德國產生了不小的矛盾。

當時的背景之下,雙方已經對對方形成了相當的警惕,兩強相遇必有一爭,很難想象雙方可能和平相處下去,只是何時動手的問題了,蘇聯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是對德國產生畏懼心態,而是不想過早的開戰而已,蘇聯的想法拖到1942年,甚至1943年再打,這樣的蘇軍才能完成真正的準備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德國早一點進攻,還是晚一點進攻,都不可能避免這場戰爭的發生。


麥田軍事觀察


這要說到德國一戰時出現了國土被周邊的國家來侵呑,歷史上的波蘭是一個妄自尊大的國家,對他國家周邊國來進行他的侵佔地堿來擴大他的國士,和英國一起瓜分別國的土地,實行他貴族的尊貴,一戰德國敗得一敗塗地土地散失,這引起德國黨派的不滿,一戰後德國在重視國家發展的能力上對過去那些被失去的土地上提出要回土地的要求,德國通過武力來實行他的目的,這就引發了二戰,德國對那些一起來圍攻德國的國家進行了以武力的方式來解決土地的分爭,把周邊的國家打過通遍,而那時的蘇聯也有對波蘭領土的要求,也進行了對波蘭的領土進行軍事行動,這就引發了對德國的不滿,德蘇雙方爭奪波蘭,德國橫掃歐洲軍力強大的情況下實行他單方面的侵佔目的,容不下蘇聯的目的,認為蘇聯有霸佔他的戰果,以一鼓作氣的力量來對蘇聯進攻,以達到全面的單一方的勝算,以除今後再有對德國的不利,德國被勝利的頭腦充暈了,對著一個國土面積大,人口多的蘇聯,也沒有多方面的對比情況下動手對蘇作戰,蘇聯以頑強拼搏的精神完全徹底地把德國打過稀巴爛


樂信257


從意識形態上說,納粹德國將蘇聯視作死敵,這種敵視源自德國社會高層將一戰戰敗的原因歸結為“社會民主黨和猶太人背後出賣”的論調。

從地緣上來說,德國在吞併波蘭之後其東部邊境與蘇聯相鄰,德國在擊垮法國之後又開始對英作戰。但德國空軍和海軍並未獲得登陸英國所必須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戰局陷入僵持,這個時候德國就越發擔心蘇聯在其背後發動襲擊,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同時,德國考慮到,一旦打垮蘇聯,在歐洲大陸上就再沒有足以對其構成威脅的國家,而蘇聯國內一系列政策失誤讓希特勒斷定對蘇作戰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用希特勒的話說就是“只要踹開門,整座房子就會自己倒塌”。 從經濟上來說,德國整體資源儲備量有限,重要戰略資源只有煤能夠滿足自給,諸如有色金屬、石油、糧食等都嚴重依賴進口,而蘇聯則是對德重要出口國。德國擔心蘇聯會在這些戰略資源上對其進行牽制,打算通過進攻蘇聯而奪取這些重要戰略資源。

從戰略思維上說,以戰爭作為解決一切潛在問題的第一選擇是自腓特烈二世以來的普魯士傳統戰略思維,德國統一戰爭後這一傳統更是在德國國內被奉為金科玉律。一戰的戰敗雖然使以德爾布呂克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開始對這一傳統戰略思維進行反思和指責,但德國軍官團對這一戰略傳統進行了極為堅定且激烈的維護。

當然,這些因素更多的是以德國處在被動角度來分析的,實際上納粹德國對於擴張有著極度的狂熱,德國容克上層需要以擴張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獲得更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市場,一戰戰敗重創了德國社會,卻並沒有消除容克貴族階層對德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為什麼說二戰是一戰休戰二十年後的繼續。希特勒的上臺不過是因為他的政策迎合了容克貴族的利益,又借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束縛煽動民眾情緒滿足了這種對於擴張的需求。


彈痕947





星野松鳴


稱霸歐洲,蘇聯早晚要打。歷史上有能力統治歐洲的偉人成吉思汗、拿破崙、希特勒,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打了十一次戰爭。只有成吉思汗打敗和佔領當時的住帳篷的俄羅斯。拿破崙攻入莫斯科,只得到被大火燒掉的空城(俄羅斯人自己放的火),拿破崙的衰敗點就是攻打俄國。希特勒熟讀拿破崙的典故,更知道攻打俄羅斯的厲害關係,但高加索的能源,歐亞大陸的連接點,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戰略資源,是希特勒稱霸的必然組成部分。風險再大,攻打蘇聯只是個時間時機問題,沒有打和不打的可能。


閃的夢想


德國在1941年發動對蘇聯的戰爭,是基於二點而不得不發動的戰爭。

第一點從歐洲過往歷史來看,要想稱霸歐洲就必須征服沙俄即蘇聯,一山不容二虎。第二點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先不論信仰和玫治角度,僅憑斯大林這個人來論德國都必須對蘇發動戰爭,因為斯大林也是一個具有強大野心的領導者,加上斯拉夫民族對土地有著異常強烈的索取佔有慾望,就算希特勒不發動對蘇戰爭,蘇聯最遲也會在1941年下半年發動對德國的戰爭。這一點在德軍發起閃電戰攻入蘇聯吋就以明明白白。

為什麼德軍發動對蘇作戰初期取得如此罕見的戰果,就是蘇聯當時以在蘇德邊境前沿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包括飛機等重型裝備都大量佈置在邊境沿線機場,備戰準備完成程度以達到80%,只是因為蘇聯高層主要是斯大林在戰略預判上產生錯判,其個人主觀上認為德國至少在1941年夏季前無力發動對蘇戰爭。至使其本先德國一步進行的戰爭準備反而慢了一拍讓德國反超,從而使蘇聯在開戰後短短數日即損失大量飛機,坦克等重裝備以及大量前沿佈置的武器彈藥庫被摧毀。與此同時就是上百萬的蘇軍人員傷亡。而且因為大量武器彈藥庫被摧毀,戰爭中期一度讓蘇軍處於無槍可使用的地步,從而間接的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戰場上的被動,直到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才得以改變。

所以說德國發動對蘇戰爭,是一場必須和必然的戰爭,1941年如果希特勒不搶先發動對蘇聯的閃電戰,一舉將蘇聯戰爭力量擊潰,那麼德國最早在1941年下半年,最遲不會超過1942年夏季必將陷入被東西二個方向夾擊的境地,二戰的過程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形了,結局還是一樣,只是猶太人不會被屠殺這麼多,蘇聯不會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反之是德國將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