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馮氏大院


山東青州:馮氏大院


山東青州:馮氏大院


▲東門大街馮宅巷

馮宅位於青州夥巷街南,偶園街東,馮家巷北,馮宅巷西。文革期間原益都縣城關公社駐地便是馮宅主院,系馮氏始祖馮裕所建。

明嘉靖六年(1527年)馮裕調任甘肅平涼知府,從山東到平涼,路途遙遠,居住臨朐盤陽老家生活確實十分不便,於是就在青州城裡買下土地,開始建馮宅。嘉靖七年(1528年)馮裕又調貴州石矸知府,因攜家眷不便,便命其長子馮惟健、五子馮惟訥與其母伏氏搬青州城裡馮宅居住,自己攜次子馮惟重,四子馮惟敏到貴州石矸赴任。嘉靖十三年(1533年)馮裕升任貴州按察副使,一年後致仕歸裡,定居於青州城裡馮宅,開始了晚年的閒居生活。馮裕在馮宅,與他人結“海岱詩社”,活躍了青州的文化生活,成為青州詩人活動中的一大盛事。

山東青州:馮氏大院


▲馮宅後廳房

馮宅的面積很大,大約有四十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在東門大街路北有馮宅大門,大門外分設鼓樂樓,大門東設傳達室,西設倒廳,倒廳是來訪者(包括親戚)等候接見的候接室,由門衛看護使用。進大門是前廳,院內建有東西廂房,前廳後是中廳,左右也分建東西廂房,中廳後是繡花樓,住家屬女眷,後繡樓有花園。馮宅東有大車門,進門後是馬號轎場,馬棚,飼養員宿舍。馬號轎場後有一書房院,正房五間是書房。書房院東有二層執事樓,是馮裕辦公住所,執事樓後是花園,花園內名花繁複,院內有水井一眼。執事樓東是光啟堂。東門大街南有馮宅的生活區,包括伙房、客廳(朋友、客人的住所)還有醬菜園。馮宅生活區南設有馮氏學館和馮氏武館,是供孩子們學習、習武的場所。東門街光啟堂前建有馮琦的“太子太保坊”。東門街西,偶園街上還建有馮氏的三處坊表,北邊是“三世宗伯學士”坊,“一門科第”坊,大門口處有“祖孫父子兄弟進士”坊。偶園街西,基督教堂北有馮氏宗祠堂,該祠堂由三世馮子鹹修建祭祀整個馮氏先祖。偶園街東有五支馮氏祠堂,由六世馮溥修建。馮宅巷還有二支四世馮琦、馮珂修建的二支馮氏祠堂。祠堂是什麼?是家族資質。一個人,如果他不好好做人,作奸犯科,將來就沒有資格進入祠堂。你想想看,沒有資格進入祠堂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他的親族系統在這兒斷代,意味著他的後代將來沒有臉面再進入祠堂,一個人在祠堂內找不到祖父、父親的牌位,那又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所以僅僅憑祠堂這個天然的教育場所,好多人都不敢再做壞事了。

山東青州:馮氏大院


▲馮宅原執事樓後門

偶園街中段東側,還有一處馮宅,這處宅院叫“存誠堂”,“存誠堂”是一屋三進士,是馮子履、馮琦、馮溥三進士故居。“存誠堂”後來經馮溥修造裝修成為馮氏私家園林,現在就叫偶園,是現存的明清時期的康熙風格的人造園林。

馮宅自馮裕始一直有馮氏家族居住。在這個院內,先後教育出進士10人,舉人14人,貢生53人及大批國家棟梁。這些人員中,有的記錄了青州、臨朐的歷史,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馮宅一直是由馮氏家族世守,直到1949年後才收歸國有,後益都縣城關公社在此辦公,現存馮宅前廳,東廂房,執事樓,存誠堂等建築,有些地方還能看出明代房屋的建築風格。

馮宅始建於明代,至今已有近500的歷史,開發、復原、建設這一明朝建築,對於古城保護修復有重要意義。(文/馮振河 圖/有令衡)

2012.3 NO.1 第一期(總第七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