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詩究竟是描寫長安還是洛陽的牡丹?

探尋文化的足跡


大家好,我是落黎。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詩究竟是描寫長安的牡丹還是洛陽的牡丹?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這首詩是誰寫的,什麼時間寫的,在哪個地方寫的?

詩人的生平經歷.

1 這首詩誰寫的。

這首詩出自於劉禹錫的《賞牡丹》,內容如下。

《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這首詩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藥妖嬈豔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淨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劉禹錫寫這首詩用來讚美牡丹的姿色與豔麗芬芳。


2 什麼時間寫的,在哪個地方寫的?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奉命前往洛陽任職。劉禹錫在此經常與朋友郊遊賦詩,唱和吟對。天成二年(837年),碰巧牛僧孺在東都任職,在洛陽南郭建別墅。劉禹錫,白居易經常來這喝酒吟詩,一日劉禹錫看著滿園盛開的牡丹心血來潮,寫下此詩。

3 作者生平經歷

劉禹錫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小聰穎。21歲便考中進士。他思維活躍,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江州司馬。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由此來看,劉禹錫一生多次升升降降,到晚年時在洛陽寫下此詩。他寫這首詩看似描寫牡丹的芬芳實則是追憶自己年輕時在京城的種種作為,誇讚自己施展作為時可以名動京城。至於到底描寫的哪個地方的牡丹。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劉禹錫,看著眼前的牡丹,回憶往昔,但此時已是晚年,仕途之心早已不在,就是說的洛陽的牡丹。第二種是劉禹錫到了晚年,看著牡丹。追憶自己年少時的意氣風發,雖人在洛陽但心已在長安,看似洛陽的牡丹,實則是暗喻長安的牡丹。表達自己只有在長安,才可以有名動京城的作為。

你們覺得是寫的哪的牡丹呢?

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


落黎百事聊


首先《全唐詩》中京城特指唐朝首都“長安”,沒有例外。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大和二年在大唐京城長安城所作的賞牡丹。所以自然描寫的是長安牡丹。

全篇如下“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京城:指唐朝首都長安。

全唐詩中,40首內容提及“京城”,38首指長安,2首指金陵。

全唐詩中,27首題目提及“京師”,全部指代長安。

全唐詩中,9首題目提及“京城”,全部指代長安。



華夏曆史人文


問題““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詩究竟是描寫長安還是洛陽的牡丹?


前言

唐朝的都城是長安,但是隨著官僚人數以及都市規模的膨脹,長安城的資源緊張,連糧食的供應都出現問題, 由於運輸成本太高,唐代政府根本無法大規模運輸漕糧到長安。所以唐高宗與則天皇后執政時期,他們就經常遷居洛陽。因此唐朝的洛陽又被稱為東都。

劉禹錫的這首詩 一般認為是寫於長安,但是也有不少人說是洛陽。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一、唐詩中的牡丹一般指西安還是洛陽?

我們先看看唐代羅隱的《牡丹花》詩:

似共東風利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濃華過此身!

詩中的韓令是指韓弘,唐元和十四年的中書令。 《唐國史補》:

“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豈效兒女子邪?’”

元和十四年( 819年)韓令來到長安,命令手下將自家的牡丹剷除。那個時候”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已經三十多年了。

二、劉禹錫寫《賞牡丹》 時 ,長安和洛陽都盛行欣賞牡丹

根據《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考據,此詩大約作於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間。 比韓弘大約晚了10年,可見長安城已經有40年的時間” 貴遊尚牡丹“了。

所以說,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無論長安還是洛陽,都有種牡丹、賞牡丹的習俗。

三、劉禹錫寫在洛陽的牡丹詩

牛僧孺為東都留守時,在洛陽南郭歸仁裡有一座別墅。 庭中種植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

劉禹錫的《思黯南墅賞牡丹》寫的是洛陽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四、劉禹錫寫在長安的牡丹詩

劉禹錫有一首《和令狐相公別牡丹》寫的是長安的牡丹 。《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長安赴洛陽,臨別作《赴東都別牡丹》,劉禹錫以此詩與之唱和。

平章宅裡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大和年間劉禹錫還有一首作於唐郎中宅,唐郎中為唐扶。寫的也是長安牡丹。

《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
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杯。但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
還有寫於長安的《渾侍中宅牡丹》:
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

結束語

從創作時間上來看,劉禹錫在大和年間寫了不少牡丹詩,當時他在任職於長安城而不是洛陽。所以這首賞牡丹應該是作於長安。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回答題主這個問題不難,但是要搞清楚這首詩後面的門道卻要費些周折。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劉禹錫的《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這詩大約在829年寫於長安(題主問題)。

劉禹錫被流貶在外二十三年才被召回長安,看到牡丹盛開而作的一首七絕,詩面上倒是不復雜。這個時期,格律詩已經相當成熟,那麼這首七絕的平仄怎麼樣呢?

首句“庭前芍藥妖無格”,按普通話標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注意“芍”為入聲字,仄音。由首句推導出整首絕句的平仄關係(具體推導方式關注看以前的問答,不贅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可以對照全詩文字的平仄,除了首字不論外,完美切合平仄格式。注意:“國、節”也是入聲字,仄音。

搞清楚平仄,就來看詩的寫法。第一聯和第二聯對仗,卻沒有描寫題目中牡丹的美,而是從側面寫了芍藥、芙蕖(荷花)的美和特徵,但使用了擬人化的描寫,讓你隱隱覺得這其中並不簡單。

庭院前面的芍藥花啊,妖嬈豔麗而無傲骨;池子裡面的荷花呢,清雅潔淨卻不熱情。這兩句從寫法上來說是抑彼揚此,雖然讚美了這兩種花的美,卻也指出了不足,其實意思很明顯了,你們有的和缺的“妖,格,淨,情”牡丹是都有的,要不然明明題目是《賞牡丹》,幹嘛寫你們呢?

果然第三句筆鋒一蕩,直接正面讚揚牡丹,但是也並沒有詳細描述,還是用了烘托。“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只有牡丹,才稱得上國色天香,當她盛開的時候,整個京城都為之震動,驚歎了。

七絕的前面兩句一般是平寫,重心都在三四句,會採用各種句法來強調轉換,肯定要製造波折。如何製造波折?首先是平仄上不能出錯,要抑揚頓挫,然後就是使用否定,假設,限定,疑問這幾種方法。“唯有”,只有。這就是限定。好的七絕,在第三或第四句製造波瀾,這詩才有意思。這是七絕的構思方法。

講完這首詩的平仄和構思,寫法。咱們再大致講一下背後的深意。

劉希夷二十三歲即出任監察御史,與韓愈、柳宗元交遊密切,逐漸形成了以太子伴讀王叔文為中心的政治集團。805年正月,唐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發動“永貞革新”,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很快宣告失敗。順宗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

劉希夷曾幾次回到京城,又被貶了出去,但是他一路流宦,一路寫詩,心態還是好。有次召回京城,就因為寫了“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又給外放了。領導不喜歡他,肯定是有些原因,他的這些詩裡面,一眼看上去是寫景物,實際上都是包含了自己對長期流貶,改革失敗的不滿心態。

他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盡是劉郎去後栽”哪一句不是反應自己的心裡苦悶,然後放寬自己,從頭再來的意思?

再看《賞牡丹》,味道就不同了。妖無格的宦官,淨少情的官僚,哪裡比的上我們這些為國家赴湯蹈火的國色天香?總得幹些事情,讓京城都為之震動。

周敦頤的《愛蓮說》,寫菊花牡丹,卻獨愛蓮花而自喻,看重的蓮花出淤泥不染,品性高潔。

劉禹錫的《賞牡丹》,寫芍藥芙蕖,卻獨重牡丹而自況,隱含的是對宦官和官僚的不滿,心中依舊有著二十三年前名動京城的理想。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公開的提問,那我不請自來。首先說觀點,這個問題問的不合時宜,文化層面也很低級。

1,不論是是長安還是洛陽的牡丹,你要先理解“動”這個字。驚動黨中央你聽說過吧,難道事情是發生在黨中央內部?

2,牡丹在洛陽和菏澤怒放,是人文和環境共同作用,目前已經是形成了城市名片,種植也都是成了規模。搶不了牡丹的冠名,搶詩也是一種勝利?

3,種子就在那裡,誰喜愛就拿去種。牡丹是國花,在古代曾屬於大唐,在今天屬於中國!就目前西安和洛陽的情況,你的問題又是引來新的罵戰,你看爽了嗎?


等待揚羽


盛唐時萬國朝拜皇都洛陽的詩賦:

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

千官肅事,萬國朝宗。

高居北辰----協和萬幫,懷柔百神。

三陽再啟,百辟來朝。

列闢在位,萬國來賓。

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

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

殷薦三神享,明禋萬國陪。


洛陽身邊兒事


肯定地說,劉禹錫這首《賞牡丹》描寫的是長安的牡丹。

牡丹花富貴、嬌豔,花型漂亮,看著很大氣,並且有濃郁的香氣,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我國隋唐時期,不論是皇室的皇家園林,還是寺院道觀,還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後院,都喜歡種植牡丹,以至於讓牡丹文化發展得相當繁榮。



尤其在唐代,經過武則天、楊玉環等,有影響力的女性大力宣揚牡丹,牡丹花已經上升到國花的地位,被各階層人士喜愛。因此,一些文人墨客就開始對牡丹極盡讚美。在讚美牡丹的詩文中,中唐著名詩人劉禹錫《賞牡丹》是最有代表性的。



《賞牡丹》全詩為: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根據《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記載,此詩大約作於唐大和三年,即829年左右,是劉禹錫從洛陽回到京城長安任太子賓客時所作。



劉禹錫(772年——842年)年輕時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文人,但仕途一直不怎麼順利,尤其他在貞觀21年,即805年時,跟柳宗元等人組成革新集團,參與了國家政治、經濟、商業等多方面的改革,為唐代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但這些改革觸犯了一些大官僚和宦官的利益,在這些保守派的反撲下,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他跟柳宗元等人一起被貶,從此,他被調到偏遠地區,如安徽、廣東、廣西等地做小官。



直到20多年後,也就是829年左右,劉禹錫的仕途迎來轉機,他再一次被調任京城做官。這一次來到京城後,劉禹錫已經是接近60歲的老人,他心中感慨萬千,而此時,權貴階層喜歡牡丹,所以,劉禹錫就做了這首讚美牡丹的詩作,有討好逢迎權貴階層的意思。



這首詩做得相當巧妙,沒有直接描寫牡丹有如何美麗和嬌豔,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藥、芙蓉跟牡丹進行比較,從而襯托牡丹的高貴,然後又把牡丹比喻為花中最美的美人兒,它盛開之時,宛如國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傾國傾城的容顏,讓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欣賞它。


鴻鵠迎罡



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唐代牡丹倍受推崇。

傳說中武則天在位時,有一天,時值嚴冬十二月,她與當朝各位大臣暢遊上苑時,乘酒興與各位大臣說:如果她寫下詔書讓百花能在一夜之間齊放,那麼上蒼將助她當朝的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如果百花不聽她的旨意,那將意味著天不助她也!

就這樣武則天乘酒興寫下了詔書: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

莫待曉風吹

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詣不開。

武則天震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配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一下更激怒了一貫驕橫的武則天,她便下令將牡丹花活活燒死。

在第二年春天,牡丹仙子來到人間,不屈不饒的反而開得更盛,當武則天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不得不佩服牡丹花那剛烈的性格。從此洛陽牡丹甲天下,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在天界,因為她的這種正行,從而被眾花仙子姐妹尊為花王!

劉禹錫《賞牡丹》有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此首詩歌中的京城,當然是指洛陽。而非長安。


楊朱學派


回答的陝西朋友比較多,暫且不說答題主,我只想吐槽一下,一會兒說關中是中原,一會兒說西安是河洛之地,這會兒又來搶牡丹,實在是搞笑,只想問你們,西安城裡除了小雁塔稀稀拉拉的種了幾棵牡丹,那還有?怎麼賞?

洛陽牡丹花會節,陝字頭車到處都是是為啥?

好了言歸正傳,劉禹錫確實沒說清楚京城是洛陽還是長安,但是他本身洛陽人,又喜歡和白居易叫板唱詩,兩人功力不分伯仲。白居易也住洛陽,也寫過贊牡丹的詩。

另有《牡丹》詩中明確寫了洛川女神既洛神,作者徐凝在遊洛陽時所作,他和白居易也是朋友。

同一時代那麼多詩人寫牡丹的詩,且部分詩中有明確洛陽標誌。

不知道某些噴子哪來的勇氣,在那胡說八道,武則天死後幾十年才有劉禹錫,武則天在洛陽賞牡丹的故事誰人不知?

不說別的,先看看你們西安的土地適不適合種再吹,牡丹可不是哪都能種的好。


勇者奇緣


這麼多地域黑有出來了,真的太無語了!

扯的太多,我也不一一辯駁了,只辯駁一個吧!

那就是,那些說:

唐朝的京城只有長安,其他都是陪都

的這些人!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一些人開始用陪都來攻擊、來地域黑了!

先看看在劉禹錫的眼裡,京城指的是哪些不就明白了嗎?

劉禹錫有一首詩: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平章宅裡一欄花,
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兩京非遠別,
春明門外即天涯。

怎麼樣?這裡出現了兩京!!

哪些地域黑怎麼解釋?兩個長安?

好了,不說太多了,希望地域黑們消停一些,不要再搞地域黑,不要再亂搞歷史和文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