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印刷體佔據下的匾額,書法的傳承何去何從?

被印刷體佔據下的匾額,書法的傳承何去何從?

曾幾何時,樓堂館所,宅院居室都少不了書法家題寫的匾額。這些場所的主人大都樂意給它們起一個富有寓意的堂號,再請書家題詞製成匾額懸掛於門前。舊時的中國,書法無論在哪都隨處可見,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工業化的印刷技術,街道兩旁的大字招牌和匾額都是用毛筆書寫或者刻在木頭上的。翻看晚清民國時街景照片,不難發現那些名美字佳的招牌牌匾。

被印刷體佔據下的匾額,書法的傳承何去何從?

蔣彝曾在他的寫的《中國書法》一書回憶道:每家商號都掛著寫有店東和他貨物的招牌,差不多每個飯館、營業所或商店以及大多數居民家中都掛有詩人和哲人的言辭和十三經語錄,藉以讚揚所供飯菜的鮮美可口或提倡傳統的道德情操,以及給人以詩情的感受。的確,對比傳統,今天的中國社會迅速發展,對於一些內外的追求有所割棄。今日走在街頭巷尾,閃爍在霓虹燈下千篇一律的印刷體招牌,僵硬無趣的呆板,構建著我們現在的街頭文化。

被印刷體佔據下的匾額,書法的傳承何去何從?

按照以前的民間風俗,對於牌匾的題名通常有兩個要求,一是名美,有寓意;二是字佳,有裝飾性。這些招牌的作用有三重:廣告性不言而喻,裝飾性是書法美的突出,還有是對有欣賞力的人們所具有的魅力。當時店家對於牌匾的重視,間接的促進了中國書法的傳播和存世,同時也誕生出了很多的題匾高手,象“津門四家”之一的華世奎,名震上海的唐駝等等。可以說書法的習俗化風尚化和日常化是促進中國書法傳播的基本動力。

被印刷體佔據下的匾額,書法的傳承何去何從?

當電腦連接上打印機,字庫中的字體以其極短的時間完成所需要任務。不再需要去揮毫潑墨,一筆一劃去書寫。機器的普及,牌匾的製作不再麻煩繁瑣,現成的電腦字庫,輸入自己需要雕刻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電腦排版,激光雕刻,半天時間就能完成。時間和成本上大大縮減,也省去了請書法家題寫的不便。這看似便捷方式,其實在隱形的抹殺著中國書法的傳播。所謂的字庫,是被固定化的書寫,追求的是規範與平整,這對於文字的實用與傳播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對於書法藝術而言,這一幕是許多書法人所願意看到的。當我們遊覽名勝古蹟,前朝的碑記,牌坊上的匾額,亭臺樓閣對聯的書寫都曾是一位位活生生的書家所作,字裡行間都包含著書家的個人情懷。當這些靈活的書體被僵化印刷體所取代,我們看到的是文本與情感的脫離,千篇一律的外貌帶給大眾視覺上的審美疲勞,對於中國書法認知的片面化。

被印刷體佔據下的匾額,書法的傳承何去何從?

在建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書法一度是個人身份的象徵物,一種優雅時代的國民生活在書法中延續著。當一種片面化的現代化理念深入國民心中之後,書法的獨尊地位和品格優雅在逐步解體,還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我們的文化傳承曾被撕裂,今天國人對文化的自信還沒達到應該有地步,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文化傳承的大國國民,何必要亦步亦趨,總喜歡“拿來主義”呢?

被印刷體佔據下的匾額,書法的傳承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