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尾声系列,唱片歌手日薄西山,流量真的可以主宰一切吗?

这大概是《歌手》有史以来,最高开低走的一季。到这一季,基本上是极为忠实的音乐爱好者才会从头追到尾,收视率也可以反应这个问题。最明显的一方面就是,往季都会产出数首被大众广泛传播的作品,而这一季的大热单曲屈指可数,基本是围绕在极个别人的身上。

这几篇文章,咱们来聊聊这一季的问题。

《歌手》尾声系列,唱片歌手日薄西山,流量真的可以主宰一切吗?

《歌手》走下坡路是必然且不可抗的结果,一方面是华语乐坛历史价值的消耗殆尽,很难再找到李玟,林忆莲这样具有极高资历的老一辈大腕儿。又因为这两年的华语乐坛太偏向偶像团体,以至于邓紫棋,华晨宇(哪怕黄绮珊)这样的黑马很难再现。

然而《歌手》这个节目的精彩,必须配备三种人“资历深厚且拥有不俗实力的准歌王”

“技术强大的vocal歌手”

“具有较强唱片价值的回味型歌手”

咱这一篇来细聊聊“唱片歌手”这件事儿。

《歌手》尾声系列,唱片歌手日薄西山,流量真的可以主宰一切吗?

不仅是节目,一个乐坛里这里面最为致命的就是“唱片歌手”,因为最终会被广泛传播的作品基本都出于这一类歌手,比如《阿刁》《贝加尔湖畔》等。这一季的唱片歌手有“齐豫,吴青峰,逃跑计划,陈楚生,杨坤,杨乃文”然而这里面逃跑计划,杨乃文,即便他们的作品在播出后引起的讨论度最强,但由于现场能力的缺失,以及现场收音的限制,很多纤毫的细节无法表现,以及芒果台的特有“问卷式选观众”,导致他们都是惨淡一日游。

很多人问录音室唱法和现场唱法不同吗?确实如此,录音室讲求的回味性,使得呼吸都要富有情绪。而且大部分优秀的唱片歌手在录音棚里都会有一种极为纤细的唱法,如履薄冰。比如王菲,林忆莲,关淑怡等人。杨乃文曾经也说过,自己唱现场跟唱唱片是两种唱法。

陈楚生留下的作品还不如一轮游的杨乃文多,这里面要讲的就是齐豫,杨坤和吴青峰。首先,这两个人身为唱片歌手,实际拥有不错的技术支持,都具备一定的跨越换声点A4和C5的能力。且可以保持音色的统一。属于李健的那一挂,不至于晚节不保。

《歌手》尾声系列,唱片歌手日薄西山,流量真的可以主宰一切吗?

齐豫这一季的选曲确实很保守,这些歌儿均是齐豫反复演唱到滚瓜烂熟的作品,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上一篇文章详述了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再啰嗦)。由于齐豫强大的唱商,以及长年累月的咬字能力,使得她的所以歌,即便是《隐形的翅膀》都可以达到80分的成绩。但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她唱了无数遍的歌儿,实在没有新鲜的传播价值。

吴青峰自己表示是用“做唱片的思维选曲”,这也使得被广泛传播的音乐大半都来源于他。他的很多选歌与编曲都不适合竞技,清一色的小编制,文艺又精巧。比起杨坤的“用尽现场最有一个乐手”的编曲套路,确实一个像茶一个像二锅头。

杨坤我首先要给他平个反,很多人不喜欢他浮夸的风格,但这一季呈现音乐风格最全民的其实是杨坤。这有点儿像第四季的李玟,只是杨坤没有“国际”的称号加持。他的大部分歌儿都是大编制,是唯一一个把现场乐队玩儿起来的歌手,他这份用心,放在这一季的冷淡冷门风里,反倒显得用力过猛。他时时刻刻的表现着自己的巨星更换,时时刻刻呐喊着要死就死在你手里,可惜中国不兴“大叔风”。

《歌手》尾声系列,唱片歌手日薄西山,流量真的可以主宰一切吗?

“唱片歌手”是一个健康乐坛的根基,她所注重的是声音音色,性格,唱商,咬字,音乐意识这种抽象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尤其是现如今的音乐学习逐渐的趋同化,廉价化。这使得新唱片歌手的数量大幅下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常见大街上循环李健、A lin、林忆莲的歌儿。但基本见不到迪玛希的音乐,迪玛希的人气不比前三人差,但他的音乐缺少回味性,甚至由于技术远大于感性,而生出了“没有人味儿”的观感。

这个时代本就是一个虚拟加工的时代,人们对录音室歌手的偏见源起于早起春晚的车祸,最终都因此“假唱”。于是,人们开始了唱的高就是唱功,画的像就是画家,哭的惨就是好演员这种残缺的认知。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他根生于我们的成长时代,就好比欧美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一个单纯的声乐机器当巨星。

实话说,我个人认为“唱片歌手”在这一季还是很出色的。虽然结果依旧不尽人意,但不得不说,确实比曾经好了太多。昨天晚上看龚琳娜问陈粒“你写歌是学过还是凭感觉'?陈粒”凭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