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饒平縣上饒鎮埔中村:西巖山下埔中村 古道往事走楓朗

美麗的西巖山下,有一個三面環山歷史悠久的鄉村——埔中村,村莊緊靠茂芝圩, 地理位置優越,總人口514戶2050人。不少人亦農亦商,到處林立的樓房很難想象這裡是山村。

埔中舊時名叫黃三坑,周邊住戶有盧、郭、曾、朱、邱、江等18姓客家居民,作為入饒最早先民的邱氏,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從訂農丘遷至埔坪山尾居住,並創建邱氏宗祠“善繼堂”,客家移民先後建起客家土樓“永安樓”與“上饒樓”,明朝後期稱元歌都嶺腳社“埔坪寨”,1773年建起大夫第後稱“富榮寨”,新中國成立前稱“埔坪鄉”,現名為“埔中村”,住有邱、王兩姓,和諧共處。

在交通落後的往昔年代,生活在山村的山民們,賺外快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走路代人挑擔,掙點小錢,倒也滿足。辛勤勞作的埔中村農民為了生計,懂得把自耕自養的農產品,挑到經濟比較“富裕”的楓朗鎮市場進行交易,再挑回一些當地的特產。據說那時楓朗有個石灰廠比較聞名,所以有些農民就會挑上石灰回家鄉用於建造房子,或者倒賣給他人,算是再做點小生意,老一輩人所說的“擔米隨(換)灰”就是這麼來的。

埔中村傳統文化遺蹟較多,代表性的有,位於埔中村內與埔坪小學相連接的“邱氏宗祠”,該宗祠是埔中村和埔坪村所有邱氏子孫的總祠堂,有位於埔中村大新屋舊居中間的“德基堂”,有始建於清雍正六年的“朝陽宮”現仍香火旺盛,威震一方。有建樓比上饒樓還早的“永安樓”,原先住著肖、詹、陳、劉、丘等客家先民,後被邱氏客家人先後購置,成為邱氏居民所統一居住。

埔中村被省定為貧困村和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後,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密切配合,著力發展種養業,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產環境。針對農田水利設施條件落後,不少農田因缺少水渠灌溉而一直荒廢的狀況,他們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著手興修水利工程,投資50萬元,直接解決埔中村100多畝基本農田的灌溉問題,為下一步實施產業扶持,實現全村脫貧奔康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埔中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如火如荼,不時傳來磚塊、鐵皮倒塌的聲音,興建陶瓷廠,鄉村文化廣場,發展民生項目。下一步,村將積極尋求鄉賢的支持,創新工作思路,力爭全面實現扶貧工作目標,向村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我們也相信,隨著新農村建設和精準對口扶貧的不斷推向深入,埔中明天將更美好。(潮州市扶貧辦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