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山預帖》自然暢達,可謂字字璣珠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杭口鄉雙井村)人,生於宋仁宗慶曆五年(公元一O四五年),卒於宋仁宗崇寧四年(公元一一O五年)。幼聰敏過人,讀書五行俱下,數過亦成誦。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一O六七年)登進士第,蘇軾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由是聲名日震,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遊蘇門,被稱為“蘇門四學士”。歷任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集賢校理、著作郎、起居舍人、秘書丞、國史編修,出知宣州、鄂州,後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晚年復官宣德郎,改奉議郎,以吏部員外郎名,辭不行,不久即被羈管宜州,兩年後死在宜州。

黃庭堅《山預帖》自然暢達,可謂字字璣珠

黃庭堅的一生,多半處於因厄之境,由於他為人正直,不苟附進,能比較客觀地批評時政,並與蘇軾交誼甚深,始終不諭,以致在蘇軾被貶時,也被連遭貶。他在被謫黔南時,生活十分艱苦,“蓬藿拄宇,勝鼯同徑”,後被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困厄更甚,至有“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憶昔上岳陽,一飯從人討”的詩句。政治上的打擊,生活上的困苦,並沒有能抑制黃庭堅在藝術上的創造,正是在被謫四川入峽時,他看到“長年盪漿,群丁拔棹”,草書大進,並於蜀中石揚休家見到《懷素自敘帖》,手臨數過,悟得藏真(懷素號)筆法三昧,俗氣盡脫。黃庭堅論書,以為“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正是這一時期,黃庭堅創作出了《李白憶舊遊詩卷》《劉禹錫竹枝詞》卷》《蘇軾《黃州塞食詩〉卷跋》、《草書千字文》、《伏波桐詩帖》、《松風閣詩》《範滂傳》等光耀書壇的名作。

黃庭堅《山預帖》自然暢達,可謂字字璣珠

黃庭堅書《山預帖》,即這時期的書法精品。此帖作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一一O一年),黃庭堅時年五十七歲。這一年黃庭堅復奉議郎,由戎州沿江至荊南,收到張中叔四個月前寄來的山預,其山預已“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棄,小兒請試煮食之,乃大好,蓋與發芽小豆同法”。於此可見其生活困苦艱難之狀。黃庭堅格物致知,由此觸發議論,“物理不可盡如此。今之論人材(才)者,用其所知,而輕棄人,可勝嘆哉!”聯繫其宦途沉浮,長期遭受貶謫,雖滿腹才學,終難為用的現實,不能不令人哀嘆。

黃庭堅《山預帖》自然暢達,可謂字字璣珠

黃庭堅此帖,共六行八十四字,可謂字字璣珠。從書法風格上看,這是典型的、成熟的“黃體”種由黃庭堅自己創造並加以完善了的輻射式新書體,結體均取斜勢,中宮緊收,長橫、長撤盡力向右下方伸展,卻收放有度,長筆短線,輯讓自然;用筆如長槍大戟,極盡提按頓挫之能事,其瘦勁處即遒潤可觀;在章法上,行氣一貫直下,其間以長橫分割空白,調節節奏,字形的大小、長闊,似精心安排,更象是順手拈來,隨機所出,顯示出晚年作書的那種醇熟精到得心應手、志氣和平自然暢達的高超境界。

黃庭堅《山預帖》自然暢達,可謂字字璣珠

黃庭堅不僅書法成就卓著,為宋四家之,且工於文,其詞有瑰偉之文,絕妙當世,尤長於詩,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並以他為首,開創了江西詩派,對宋代詩壇和後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黃庭堅的書與詩是相輔相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