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老子的智慧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老子

国学知识:老子的智慧

物体中的意识是自我发展、自我决定、自我实现。所以狂风、暴雨都不可能下一整天的。谁使得阵风急雨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呢?当然是天地的意识。有意识的物体叫做生命,就算是天地这样的生命也不能久存,何况于人呢?

天地是有自己意识的,人也是如此。人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个人意识所反应出来的,一个人走向征途,他的内心必是自我约束的,一个人走向歪路,他的内心必然不懂如何处理欲望。作为一个人,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力谋求发展,做事情,自身具备的条件达不到要求,就不要勉强;二是事物总是呈阶段性发展,当这一阶段结束,就要识时务,自然地转到另一阶段,不要强求自己蛮干。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正所谓“自见”的人看不清自己缺点、“自是”的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自伐”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矜”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些都是人们的通病,所以,我们一定要加以反省,改正才好。一个人自己看自己,看到的全是好处。看别人却全部都是缺点。这样的人只会自我封闭。

国学知识:老子的智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遵循法则,人要效法大地,大地效法于天,天要效法于道,道要效法于自然。老子有说过一句话,“天大,地大,王亦大”。这一段谈“天”说“地”,却又忽然钻出一个“王”来,其实王是代表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天、地、人”三者并排共列,而人在其中。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文化讲究“人道”,人文的精神浓厚,人们对人道的价值也为看重。那人要向天地学习什么呢?其实要效法天地的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道家有句名言:“人身是一小天地”,这个宇宙小天地里,气机如何运行,血液如何流通,一切都有固定不变的法则,分秒不能勉强,不可勉强,不必勉强,假使你真懂了这种道理,自己便会明白怎么来养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

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平静是躁动的制服者。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轻举妄动,虽然有豪华的楼台亭榭,但他安闲静处、超然脱俗。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使得自身轻浮躁动以治天下呢?轻浮失去自身,躁动失去君位。这句话告诉我们,越是处在高位的人,他们的行为举止会更加稳重平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轻率和浮躁会影响自己的决策。

老子早就看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和“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的自然规律,告诫人们要注重行为和心态。老子还说:“及吾无身,又有何患。”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现在自己的身体还存在,就应该谨慎小心,游心于物欲之外,减少个人的私利,谋国家大众的大利,立大业于天下,才不负天赋使命,获得人生的价值。

国学知识:老子的智慧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老子

真正善于计算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拙笨的计算工具;真正善于封闭东西的人,也根本不用设置什么机关,但别人是无法打开的;真正善于捆扎的人,根本用不着绳索,却使别人无法解开。一个人心无窒碍,他的行为可以做到自可是然,这种自可是然就是不着痕迹。可见,一个人的技术达到极致,它就会变成自然而然,没有半点痕迹。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老子

天地生成、阴阳孕育,才有生命,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成就于对立统一,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都具有一种相反而相成的本质,如高低、阴阳、雌雄、正反、远近等等,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个智者的行动和行为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定是因为符合了事物的正反之道,才能使进与退等达到相辅相成的地步。

这里说的“天下溪”,是一种存在状态和生命意境。复归到一种朴素无华的、拥有自然本性的生活境界。为天下式,主要在于常德不能出现偏差,这样,便可以在精神上进入到一种混沌而没有边际的清虚空灵状态。他说,知道一切荣光之来由,坚守耻辱而不为所动,这样就接近天下溪的状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