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敢於吟詠出這樣詩句的,唯有千古女詞人李清照。詩人在這首膾炙人口的《夏日絕句》中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這首詩歌,其實跟花蕊夫人的那首詩在內涵上頗為相似。她們不過一介女流,卻敢於站出來指責當朝者的懦弱,這就是她們的勇氣所在。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項羽自刎烏江

傳說後蜀國破之時,趙匡胤毒死了蜀主孟昶,挾餘威強行納花蕊為妃。豈料夫人與孟昶情深誼厚,雖苟且偷生,仍舊十分懷念後蜀、懷念亡夫,整日悶悶不樂。趙匡胤是何等聰明之人,早看出其中端倪,於是用後蜀亡國之事刺探。誰知花蕊即刻賦詩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詩歌字字千鈞,敲打在孟昶和他領導的軍隊上,讓他們臉紅汗顏。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趙匡胤

靖康之變後,康王趙構於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稱宋高宗,南宋王朝正式建立。當時金人玩弄“以漢治漢”的把戲,任命與趙構一同出使金營的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張邦昌聽說趙構承繼大統後,馬上把傳國玉璽交還給他。金人費盡心血打下的大宋領土,一夜之間重新歸復趙宋所有。金人不幹了,重新整軍南下,矛頭直指趙構。趙構第一反應就是慌忙出逃。面對來勢洶洶的金國鐵騎,趙構不顧大將宗澤的極力反對,一味南逃,整個中原全部淪陷於金人之手,而宋高宗趙構,則從此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逃亡生涯,人稱逃跑皇帝。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金兵南下

作為南宋皇帝,趙構身邊不缺銀錢、護衛、大臣甚至美女,逃亡就像度假一般。但作為平民百姓來說,那就艱難了。為了不當亡國奴,李清照夫妻也成了南下的逃亡一族。這一年,李清照44歲,人生已經進入中年。在這之前,李清照和身為地方官的丈夫趙明誠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二人感情和諧,以收集金石字畫作趣。後因政治因素,趙氏親屬被迫隱居鄉里,趙明誠和李清照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對他們而言,卻是因禍得福。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趙氏夫婦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宋詞意境

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後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拷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一次,趙明誠出外未歸,李清照曾作《醉花陰》一詞寄給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趙明誠讀後,讚歎不已。卻又想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詞五十首,中夾雜李清照的詞。叫人評鑑,友人陸德夫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李清照詞意

趙明誠後來做過江寧知府,可惜僅做了一年,便因為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時臨陣脫逃,而被南宋朝廷革職。生性剛強的李清照得知丈夫如此行徑後,從心眼裡瞧不起他。1129年,他們一起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至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有些人可能會說,趙明誠一個文弱書生,讓其上前線抗金不是勉為其難麼?不過,我們不要忘了,范仲淹也是書生,在西北戍邊,致使西夏不敢輕易來犯他的轄區。文天祥也是文人,招兵勤王,抵抗元軍毫不含糊。可見,文人身份不是一個男人失去勇氣的藉口,李清照看不起趙明誠也就在情理之中。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不肯過江東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的日子必然更加艱難。過去的女子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李清照儘管是個才女,但也不能例外。出嫁之前,李清照是極其幸福的。她的父親李格非是大學士蘇東坡的門生,進士出身,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人家,李清照自然是衣食無憂。加之其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因此,李清照繼承父母基因,很早地就在文學方面展露出才華。譬如她16歲時創作的這闕清詞就深受大家喜歡。詞曰:“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李清照

趙明誠去世之後,按理說李清照就應該“夫死從子”了。可是令人遺憾的是,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竟然沒有子女,在養兒防老的過去,沒有子女在身邊可就淒涼了。為了生存,為了告別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孤獨無依的李清照在49歲時選擇再嫁張汝舟。張汝舟也是進士出身,朝廷官員,不大不小也是個幹部。他與李清照剛接觸時,對李還是照顧有加,畢竟李清照的文才早就盡人皆知。婚後,張汝舟的野心便暴露無遺。原來,他是覬覦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所蒐集的金石文物,妄圖人物俱佔連鍋端。這些東西是李清照和趙明誠愛情的見證,李清照一向視如生命,而且《金石錄》還未編輯整理,怎麼會拱手相讓呢。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李清照

兩人出現婚姻矛盾那是自然了。張汝舟本以為有了這樣的美貌女文人而自豪,後因不能獲得其芳心,不能支配其行為而惱羞成怒,時而大打出手。李清照何曾受過這等窩囊氣,自然不能跟他過下去了。經過一番曲折,甚至惹上了牢獄之災,李清照終於擺脫了張汝舟。她身心俱疲,再也不願意成家。從此,李清照選擇了孤獨終老。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創作了許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的作品。譬如這闕《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李清照

全篇字字寫愁,層層寫愁,卻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畫龍點睛,以“愁”歸結。而又謂“愁”不足以概括個人處境,推進一層,愁情之重,實無法估量。全詞語言家常,感受細膩,形容盡致,講究聲情,巧用疊字,更以舌齒音交加更傳,傳達幽咽悽楚情悰,腸斷心碎,滿紙嗚咽,撼人心絃。無怪古人譽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

漸入暮年的李清照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願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李清照陷入空前的孤寂當中,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她忽然發現世上再沒有一個人懂她。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宋代孩童

“才藻非女子事也”,這句話猶如一個耳光打在李清照臉上。自己難道就是因為跟文字為伴才有如此下場麼?其實,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那麼女子該做什麼呢?這就是男權社會提倡的“三從四德”。“三從”前面已經說過,這裡就不再贅述。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懂得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千古才女李清照無兒女晚景淒涼,一句童言讓她反思女人到底該幹啥

宋代女子劇照

至於女子舞文弄墨,吟詩作賦,那就是不務正業了。小孩子都明白這些道理,更不用說那些大人了。李清照卻沉迷其中,這自然會讓她精神上倍感孤獨了。知音難覓,這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約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彭忠富/整理;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