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奇人,才華驚世駭俗,卻又一生坎坷,晚景淒涼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類人,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無所不通,無所不精,驚才絕豔,睥睨當世,讓所有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以及我們這些後來者,都只有仰慕驚歎的份。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跟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息息相關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出自大禹到西周,一脈相承的官學系統,這套系統的知識構成,來自於中華先祖們代代相承的天文,水文觀測,來自於對山川地理,氣候風物變化,以及歷史沿革的觀察,記錄,傳承,又在這個基礎之上,不斷總結,歸納,積累的結果。

到了西周時期,這套系統已經非常的完整發達了,並逐漸形成了我們獨有的一套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與世界間關係的體系,形成了我們的文化“世界觀”。

他是明朝奇人,才華驚世駭俗,卻又一生坎坷,晚景淒涼

因為我們的文化“世界觀”,是基於我們這方水土之上的,山川地理,氣候風物,是基於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成,建成之後,又反過來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極大的指導功能,這就使得我們所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我們所有的文化形式,都與這套“世界觀”有著正相關的關係。

所謂“一理通,百理通”,換句話說,只要你領悟了這個“世界觀”,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幾乎一切,迎刃而解,勢如破竹。

對,我說的,就是“道”家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這個“世界觀”的玄奧高妙,就在於它突破了空間範圍,能站在時間,歷史的角度,俯視眾生,俯視世界。

然而,這樣的“世界觀”,是註定難以為世人理解的,尤其是在那遙遠的古代,知識的獲取,積累,難度極大的時代。

有賴於中國極早就完成了“大一統”,龐大的人口數量,讓幾乎每個時代,都會有那麼幾個聰慧絕頂的人物,能夠有幸站在這“世界觀”的高處。

比如著名的三國時期,諸葛亮便是一位。

他是明朝奇人,才華驚世駭俗,卻又一生坎坷,晚景淒涼

後人評價諸葛亮,大多以“法家”將他歸類,這麼評價,明顯是小看他了。

諸葛亮之能,在於全能,就沒有他不行的,之所以會以“法家”著名,是礙於當時情勢,以蜀中侷促之地,不如此完全無法與兩強抗衡。

諸葛亮出身世家,家風嚴謹,縱然他自幼便才智過人,也不會過於驕縱,養成了他嚴於律己的個性,這才使得他有機會一展胸中所學,於中原板蕩之際,大展宏圖。

但是,若是這才智絕頂,用我們的俗話說,“通”了天的人,恃才傲物,不懂得藏納機鋒,那便成了一個渾身都是“刺”的“妄人”,越是仰慕於他,想要親近於他的人,往往被傷害的越深。

如此,這便成了一個空有“通天”之才,卻註定要一生坎坷,輾轉流離,卻又難能“自保”的人。

徐渭,徐文長,無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徐渭之能,驚世駭俗,但凡是涉及文化領域的,就沒有他不行的,就沒有他不精的。

徐渭三十歲以後,學作畫,成為一代大宗師,他自己說,畫畫是他最差的本事。

我是個對畫畫一竅不通的人,無論西洋,國畫,我都說不出所以然。

他是明朝奇人,才華驚世駭俗,卻又一生坎坷,晚景淒涼

但是看這張徐渭的《黃甲圖》,還是把我驚到了。

這也太牛了吧,畫畫還能畫成這樣?

大家看圖畫上部的荷葉,有什麼想法?

這哪是作畫,完全就是宣洩嘛,濃重的,化不開的情緒,鬱結於心,宣灑於外,在紙上一潑而就。

這是水墨,國畫?

我真是覺得自己太無知了,原來簡單的水墨,還能達到這種程度。

除此之外呢?

這荷葉,又正契合“道”家的思想核心。

以中心一點,“道初”,出發。

漸而有“氣”,以絲絲縷縷葉梗示意。

再而有形,以淡墨表現。

終而有質,有“物”,濃墨以示。

這是一個完整“世界觀”的表達啊,卻又以情緒宣洩的方式,灑然而出,真的只能用“天人”來表達我的心情,我的敬意了。

通常,要達到這種“貫通”,“自如”的境界,除了才智,還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處世也是學問嘛,對不對。

他是明朝奇人,才華驚世駭俗,卻又一生坎坷,晚景淒涼

但像徐渭這樣,年紀輕輕,就已然領悟通明“世界觀”的人,那是真的少見,也實在很難用幸運或不幸,來形容他們的人生了。

年紀輕輕,尚不知世事艱難,又沒有嚴謹家風束縛,沒有嚴師益友督導,就已然通天絕地,才華蓋世無雙,那感覺,恐怕跟一個腰纏萬貫,卻又毫無防護的人,行走在荒郊野外差不多。

徐渭原本生於豪門大戶,母親卻是丫環出身,家室敗落後,他的生母被當成桌椅板凳一般的賣掉了。

徐渭雖然自小被正室養母撫養,生活教育都不差,但這事對他的少年時期,刺激不小。

實際上,對這事,徐渭一生耿耿於懷,始終不能釋然。

徐渭自幼以“神童”著稱,卻只在二十歲時中了個秀才,此後再沒有進展,以他的才智的波瀾壯闊的程度,這恐怕也不難理解,他並不是一個能夠循規蹈矩,被條條框框束縛住的人。

對於他這樣的人,恐怕無論什麼樣的考試,選拔制度,都是無解的,他根本就超出我們通常對“人才”或“天才”的認知範圍。

之後,徐渭家庭連遭變故,他自己又是個不拘小節,不諳世事的人,一點家產很快折騰乾淨,只好出門尋找生計。

所幸,他被當時的浙海軍務總督胡宗憲看中,招入幕府,成為幕僚。

胡總督是真正識才惜才,也真正懂得徐渭的人,他在自己能力的最大範圍內,為徐渭撐起了一張保護傘,由得他在其中汪洋恁肆,盡展其才。

胡總督是個很有威嚴的人,治下很嚴,管的又是軍務,日常議事都是以軍法行事,俞龍戚虎,到了他的大帳之下,沒有問詢,連頭都不敢抬。

唯獨這個徐渭,成天不修邊幅地在幕府裡晃來晃去,沒事就拉著人高談闊論,旁若無人。

徐渭身為幕府首席幕僚,有一次幕府緊急軍務,到處找他不見,有人來報,他在夜市同一群人喝酒,喝得大醉,來不了了,胡總督非但不生氣,還連忙派人去照看他,怕他喝醉了出什麼差錯。

他是明朝奇人,才華驚世駭俗,卻又一生坎坷,晚景淒涼

胡總督知道徐渭科舉之路不順,想著能幫上一把,為此不惜擔下大把人情,跟一眾考官挨個打招呼,要他們給予關照。

結果,真不曉得是不是天意弄人,唯獨有個考官外出沒招呼到,偏偏徐渭的卷子,還就落到了他的手上……

當然,胡總督如此看重他,徐渭自然也並不是個只懂得高談闊論的草包,兵法,戰略,他都體悟極深,在整個抗擊倭寇的作戰過程中,徐渭總集各方情報,對各部倭寇構成,起因瞭如指掌。

在這樣的基礎上,徐渭結合各部倭寇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區別對待,分而治之的總戰略。

進而,對各部倭寇,採取了或以剿為主,或以撫為主,或剿撫並用的手段,使得各部倭寇內部很快出現分化跡象,最終將肆虐東海的幾股較大的倭寇,汪直部,徐海部,陳東部的首腦全部擒獲,平息了東海倭亂。

這一段在總督幕府的日子,是徐渭一生中,過得最輕鬆寫意的時光,也正是有著總督府的背景支撐,徐渭,徐文長才在浙東地區,留下了那麼多婦孺皆知的鬥官紳,鬥惡霸的趣聞軼事。

我們該如何看待胡宗憲對徐渭,這位曠世奇才的態度,似乎寬縱的有點沒有底線,我想了很久,決定不加評論,把這個機會留給各位看官,你們如何看待這一對總督與幕僚間的關係?

徐渭的故事,並沒有完結,我從心裡企盼著,徐渭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完結,度過他的人生,然而現實,終究會來。

很快,胡宗憲死於殘酷的權力鬥爭,徐渭的好日子就此結束。

不僅如此,風聲最緊時,徐渭害怕被牽連進這風波,幾次用極端的法子自殺,都沒死成,卻又在一次佯狂的癲瘋中,錯手砍死了自己的妻子……

等到出得牢獄的那一刻,徐渭已是年過四十,鬚髮半白,萬念俱灰…

他是明朝奇人,才華驚世駭俗,卻又一生坎坷,晚景淒涼

綜觀徐渭的一生,我們恐怕很難不把他的經歷,歸結於他的個性使然,就他的才華來說,那真是“夭矯如神龍,見首不見尾”,旁人只有驚呆,讚歎的份,想學都無從學起。

徐渭的個性,成就了他的藝術風格,也註定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作品裡,那種無所拘束的大悲大喜,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真的只要靜靜的體會,觀賞就好,千萬不要動了念頭去試圖效仿。

且不說,如徐渭般的才華,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不息的充沛,並不是我們每一個人能學得來的,就是他的那種大悲大喜背後的痛徹心扉,那種四顧茫然的孤寂,我們又有幾人能承受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