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努力養成採納外部意見的決策習慣。
  • 使決策概率化、前景化。一種可以保證不變性的方法是通過保險精算的結果來評估某項選擇。引申出的概率是主觀的,原因是不同的人可以對同樣的事件作出不同的概率評估。
  • 理性決策的兩條原則:主導性和不變性。主導性要求如果前景A在各方面和前景B都一樣好,但至少A在一方面強於B,那A就應比B更受青睞。不變性要求在眾多前景中的偏向不應依從於描述的方式。特別是,如果兩種表達方式不同的問題同時出現,能被界定為實質是相同的,那麼這兩種表達方式不在同一時間出現時,人們也應該對它們持有同樣的偏向。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將決策制定者從公眾壓力中隔離開來,讓資源的分配由公正的專家來決定並降低風險。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構建多種框架。用多種方法來構架決策問題的行為來測試偏向的穩定性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構架不變性很難被預測,而且人們在某個特殊選擇中的自信不能確保其在另外一個框架下還會做出同樣的決策。運用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建立廣泛的框架。由無關緊要的措辭變化引起的巨大偏好變化。對風險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決策可能截然相反,順暢性、生動性以及想象的輕鬆程度等因素會影響決策權重,當你將框架放大時,你就會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事實往往如此。廣泛的框架和包括多種情況的賬戶往往會導致更理性的決策。決策框架不僅影響了決策,還影響了體驗。例如,某筆花費被構架為無法補償的損失或保險費的話,很可能就會影響到人們對結果的體驗。在這些情況下,制定決策時,對結果的評估不僅能預期到體驗,還能構架模式。
  • 畫面感越強,決策權重越大。對相同的可能性,更加生動的描述產生了更高的決策權重。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在分析決策制定時,將有風險的決策和無風險的決策區分開來。是否會做出某項決策可以被看成是否會打某種賭,當然,是賭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且不同的結果會有不同的概率。因此,對於在一定風險下的決策制定的研究關注的就是在簡單的賭錢和確定的概率間的決策。“參考類別預測”,是對規劃謬誤的修正如今也有了對應的專業術語,也是提高決策正確性的有效方法。計劃者應該盡力劃分出預測問題的類別,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所有能夠獲取的分佈信息。情緒啟發式,在決策情境需要時,架構情緒,在決策情境不需要時,排除情緒架構。人們在作判斷和決策時會受情緒的影響,人們對結果的情感反應、身體狀態,以及與之對應的取捨抉擇在決策制定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培養專家型直覺。專家們的直覺往往很準確,並且可以通過NLP訓練來習得。這種準確性與其說是啟發法在發生作用,熟練和啟發法皆可成為直覺性判斷和決策的選擇依據。
  • 想變得理性的決策制定者“一定”要遵從預期原理
    。前景、期望效用理論,決策制定者在看到財富的邊際效用遞減時,就會規避風險。決策權重的大小取決於人們的擔憂程度。在前景理論中,根據結果的好壞,我們對打賭還是確定的事的選擇也會不同。當結果是正面的時候,決策制定者更願意選擇確定的事(他們是風險規避者);當結果都是負面的時候,他們更願意拒絕確定的事,願意賭一把(他們會冒險)。運用期望-效用理論進行風險的理性選擇。經濟學家賦予了期望效用理論雙重角色:作為一種規定決策制定方式的邏輯,作為對經濟人決策方式的描述。線性風險前景的價值分析。早期用於線性風險前景的價值分析可運用到這種決策中來,其方法是通過假設現狀可定義問題所有因素的參考水平。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避免在做決策時過高權衡了罕見事件(小數定律)。從零到5%的巨大轉變表明了“可能性效應”(possibility effect),這一效應會是我們高估那些出現可能性極低的結果的發生頻率。在極端情況下,決策權重和相應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當結果不可能出現時,兩者都是零;當結果肯定會出現時,兩者都是100。但是,在這些點附近,決策權重卻明顯與可能性拉開了距離。在距離最遠處,出現了可能性效應:不可能出現的事往往受到重視。

心理賬戶的構建。許多決策問題都以在維持現狀和選擇一個替代選項的形式出現。決策問題可用多種關於不同偏好的方式來進行描述或建構。心理賬戶過程(人們在此過程中會組織交易的結果)可以解釋一些消費行為中的反常現象。是否採取某個選擇取決於這個選擇可能的負面結果是被評估為一種成本還是無法補償的損失。人們會自然而然地用局部賬戶來構架決策,在制定決策時,該賬戶的作用在感覺上和“好的形式”發揮的作用相似;在認知上,和基本層次範疇相似。局部賬戶使得人們從相關而不是單獨的角度來評估收益和損失。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收益、損失和中立的結果的前景理論構建。人們通常不會從財富狀態出發來考慮概率相對較小的結果,人們常會從收益、損失和中立的結果(比如維持現狀)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主觀價值的表示方式如我們提出的那樣,是財富的變化而不是最終的財富狀態,那麼對於結果的心理物理學分析就應該應用到獲得和損失上來,而不是應用於總財產上。這種假設在對待有風險的選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在思考每一個決策問題時,從總值的角度考慮,而非僅從收益和損失上考慮。決策者在批准某個提議之前,需要先了解其成本和利益的實際評估。在決策時將競爭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困難的問題不能被忽視了。
  • 風險前景的常規表述需要計算同時出現的決策的所有結果。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進行判斷的三種啟發式:
  • (1)代表性。人們通常在需要判斷物體A是否屬於類別B或是事件A是否屬於過程B時,就會使用代表性;
  • (2)事件的可得性。當人們需要估測某類事件發生的頻率或是某個特定進展的合理性時,就會使用可得性。
  • (3)通過錨定進行調整。當相關數值可得時,許多預測都會用到錨定。使用這些啟發式不僅能節約很多時間,大多數時候也很奏效,但它們也會導致一些系統性的錯誤。更好地理解這些啟發式和它們帶來的偏見,能夠在不確定的情境下提高判斷和決策的質量。
  • 躲避後見之明,方法是:在做有長遠影響的決策之時,不要太過周密,但也不要完全憑偶然行事。如果你考慮到了一點點,你可能在事後說,“我本可以作出更好的選擇”,這種後見之明就更會令你很不甘心。
  • 機構化決策。機構要比個人更容易犯規避錯誤,因為機構的人多,自然就會思考得很慢,也更有能力按規則行事。機構可以制定和有效使用檢查表,還可以深入開展,比如參考類別的預測以及“事前驗屍”練習。機構能夠鼓勵其成員形成一種在靠近雷區時互相留意和提醒的文化,而這種文化的形成一部分是通過為其成員提供一些獨特的詞彙。無論機構是幹什麼的,都涉及判斷和制定決策,就像是工廠生產產品,每個工廠都應該有保障其產品在最初設計、裝配及最後檢查時的質量的方法。決策產生的相關階段包括解決框架問題、收集引導決策的相關信息、反饋以及檢查。想要提高其決策質量的機構應該經常在每一個階段裡搜尋可提高效率的環節。這個運作的概念是有規律的。持續的質量控制通常是在危機產生後機構採取的對過程的全面回顧。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明顯缺乏主持高效會議必要技能的系統訓練。如果決策效用與體驗效用不相符,那麼肯定是決策出錯了。有時,相應的政策和機構就能夠提供這種幫助。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 事前驗屍,保留對決策的樂觀程度。對決策高度樂觀帶來的影響是好壞參半的,但樂觀對順利進行的影響肯定是積極的。各個組織也許比個人更能抑制樂觀主義情緒,而抑制這一情緒的最佳方法是“事前驗屍”。當一個機構即將做出一個重要決策但還沒有正式下達決議時,召集對這個決策有所瞭解的人開一次簡短的會議。在會議之前有一個簡短的演說:“設想我們在一年後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請用5~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緣由。”事前驗屍觀點有兩個主要優點:決策快要制定好時,許多團隊成員會受到集體思考的影響,而事前驗屍則扼制住了這種影響。另外,它還激發了那些見多識廣的個人的想象力,並將他們的想法引導到最需要它們的方向。事前驗屍並不是靈丹妙藥,也不能提供完整措施使我們避免惱人的意外,但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計劃的損失。而這些損失一般都是因眼見即為事實的偏差以及盲目的樂觀主義導致的。事前驗屍的主要優點是它引發了懷疑。另外,它還助長了支持決策的人去探尋他們先前沒有考慮到但卻可能存在的威脅。沉沒成本悖論,當有更好的投資項目時,對虧損賬戶進行額外投資的決策被稱為“沉沒成本悖論”,由於買了門票而冒著暴風雪開車去看演出就是一種沉沒成本悖論。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丹尼爾·卡尼曼關於如何提升“決策效率”或“決策水平”的建議

注:內容觀點來源於《快思慢想》。下篇我們分享“對主要風險的評估 ——情景設計、敏感分析、決策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