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赤水河畔上學的日子

家 鄉 記 憶

我雖出生於魚米之鄉漢中,但一直在赤水河旁,長壽塬腳下的一個小村莊長大。這裡的水,這裡的土地養育著祖祖輩輩勤勞智慧的人們,使人終生眷戀。

兒時記憶,魂牽夢繞。那時我們村四周是土築的城牆,城門東開,兩扇厚厚的木門上有圓圓的大鉚釘,滿威武的。城門口北角有座廟,柏樹蒼勁,是我的啟蒙學校,鄰村蔡郭(今臨渭區)一些娃也在此上學,我爺爺是校理事。學校旁有條小路向北至赤水,算是唯一出入通道。學校門前幾十米處有大大的石碾子是用來碾稻穀、玉米,我們常幫大人推碾子。離河不遠的村東門外我家有個園子,東牆邊有顆碗粗的桑葚樹,還有顆大接杏樹,是我們每年夏初光臨之處,吃杏摘桑葚,解解嘴饞。享盡口福後就到河裡去游泳,打水仗,赤身捉魚和螃蟹,或躺在沙灘上曬曬太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就是美好的夢幻童年,也是童年的家鄉。到了高小的時候,懂事了,回家就幫家裡幹活,上塬割柴火,每年在院子裡堆個大柴垛,看到就高興;下河給牛羊割草,給生產隊牛割草,有時幫大人拾棉花,那時都是按斤計工分的,從小時候就認識到按勞計酬,多勞多得,很是公平,合情合理。

我在赤水河畔上學的日子


我們村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坡臺地土層深厚,能蓄水保肥,地塊最大ー片有九畝多,麥子產量很高;村周圍是旱澇保收田,引赤水河灌溉,又採用麥蔥間套先進技術,小麥大蔥產量都很高,品質好,年年雙豐收。除精耕細作外,小麥是豐產3號,大蔥是赤水孤種,均為優良品種。施肥是農家土肥,加上黑豆、油渣,灌水適時,病害極少,可謂純天然優質產品。記得叔父一直當村長,一干就是幾十年,人誠實、處事公正、威信高。村裡當時務的大蔥又粗又長,進地隨機挖一根稱一下約二斤重。為此也得到各級重視,政府從洪南水文站弄了個長箱子裝好大蔥寄送到京城,還受到國務院來信表揚。赤水大蔥名揚國內外,銷路廣而暢。人民公社時村上發展快、變化大,當大多數村上勞動日值幾角幾分時,而我們這個村已是一塊錢了。原因是水地的麥蔥間套、科學種棉,靠的是先進技術,靠的是勤勞,主導產業收入好。坡臺地栽上蘋果、桃、杏等經濟作物,當時對植樹造林就很重視。村上安排了一個叫佔財叔的專職管護,他在坡上打個窯洞,吃住那裡,責任心強,鐵面無私。坡臺地種的紅薯品種好,吃了是乾麵的。收穫季節按人頭分,幹部從不多吃多佔,紅苕套種到水地,產量高,村上請來技術員打澱粉,掛粉條,還在工廠門口種上九眼蓮……,當時副業搞得紅紅火火,河灘地裡栽上優良品種"桂花黃"品種的水稻,到秋季黃燦燦的一片片,撲鼻的稻花香讓人心醉。夏季我們常在稻田旁玩耍,散步聽蛙鳴,涼風習習,好不清爽!河裡清澈的水更是我們的最愛。我還記得一件趣事,夏天有一天廟坡底村薛叔瓜務的好,送我一個大西瓜,高興的過河回家,赤腳走到河中間踩著一條大魚,一手抱瓜一手彎腰食指伸入魚鰓內就帶回家,弟弟妺妹笑著跑過來接住西瓜,看著一斤多重的鯉魚,恨不得立馬熬湯就吃。如今想起,那時山青水又秀,沒汙染沒蟲害。河中魚兒多又大,藍天白雲任鳥飛,人與自然多和諧,怎能不讓人深深的嚮往。三線建設時期,工業也"上山下鄉",我們村西修建"601"廠(郵電器材庫)。66年就在渭華兩地率先修了條柏油路,用上了電,廠裡又幫村上修了個磚木結構的高等級倉庫。村西南角飼養室旁又修了電磨房,當時各地還沒此設備,南塬東陽江村,北渭河南下廟甘村等地人推著車子都來這兒磨面。在這之前,祖輩們用的是人推碾,牛拉磨,父輩們村上在河岸上蓋了個從河裡引上水,用水打水輪帶動的磨坊磨面。這就是歷史的變遷,生產力的發展縮影。

我在赤水河畔上學的日子


隨著歲月的步伐,年齡的增長,由村上讀初小到會東坊讀高小,此校屬華縣重點小學,校長與高級班的班主任及任課老師相當有水平。我從小愛寫作文,常被老師在幾屆班級上當範文。近年我曾專程看望我們當時班主任張西武老師,雖年愈九旬,但思維很清,還常說起在校的學習生活,還關心我的家庭。這就是深厚的師生情,正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當放學回到家裡,由於父親在赤水鄉政府工作繁忙,是爺爺一直教我認字、打算盤,教我打"九歸""獅子滾繡球";教我怎樣做人。他給我常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小人謀食不謀道",待人要做到"敬人者人恆敬之"。家裡有《四書五經》,常吾其道理。爺爺與父親的毛筆字寫的楷書很丁整,常幫鄰里紅白喜事寫對聯、禮單,每年春節寫春聯更是忙碌,也形成樂施好善好家風,因此威信高並受人尊敬愛戴。就這樣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著我們一代一代相傳,可謂優良的家風家教使我終生受益。為此我們村的村風村貌在方圓幾十裡也小有名氣。上初中就到了三里之外的渭南赤水中學就讀。這所學校前身是渭南赤水職業學校,是革命老前輩王璋峰(王尚德)所建的,也是父親的母校,當時他們師生是邊學習邊搞地下革命,從這裡曾走出了開國上將張宗遜等革命人士。母校在赤水河旁,水位高,校門西南教室旁綠水環繞,樹木蔥綠;操場寬大,體材設施完善,在校足球場我老跑中鋒,靠校北牆有試驗田,我們搞小麥玉米品種試驗,學科學種田,還學氣象知識。此處環境優雅,勤工儉學是全省典型,經常有外地學校來參觀交流學習。初一剛入校,學校安排每年畢業班和初一每班選兩名學生代表去雙王訪問全國勞模張秋香與劉述賢,我也有幸參加此活動,感受頗深。中學三年也為我人生奠定了一定基礎,我深深的眷戀著我的母校。因兩所學校距家不遠,都在赤水河兩岸,飽受清清河水滋潤,廣義上也屬家鄉人們的母親河,它是從高塘南秦嶺山峪中流出,途徑高塘聖山到赤水匯入滔滔渭水,經久不息。赤水河,一支源遠流長的歌,一襲巍峨舒展的風景,其雅如歌,豐潤如詩。赤水河,清澈而悠遠,靜靜的流水,逝去了無情的歲月,卻帶不走綿綿不絕的相思。

我在赤水河畔上學的日子


歲月轉移,步入社會,建設家鄉,貢獻人類成為己任。就投入到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到橋峪水庫工程指揮部從事工程技術。之後參加三線建設,期間加入青年團。三線建設下馬後回村搞青年團、農場、科研站等工作。因工作比較敬業,年輕有熱情,公社黨委調我到政府從事農業科技工作。業務不熟就刻苦學,向老同志學,從實踐中學,參加省地縣業務培訓,從中得到提高,業務搞的也很出色。與此同時,常年下鄉住隊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得到了鍛鍊,積累了經驗,與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為我也是農民的兒子,也與這裡的川塬河流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忘不了在家鄉這塊熱土上戰天鬥地農業學大寨,忘不了社會主義教育建設基層政權,忘不了基層幹部與群眾的熱情而勤勞。幾十年過去了,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在縣城偶遇還是那麼親熱,常想著到每個村看一看。為家鄉貢獻青春無怨而無悔。是家鄉的黃士地和赤水河的水養育了我,鍛鍊了我,知恩圖報,是責任,是擔當。

如今的家鄉今非昔比,發生鉅變。坡塬臺田實施退耕還林,栽滿了核桃,花椒等幹雜果作物,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收入。川道地種上小麥、玉米或獼猴桃,吃飯花錢不用愁。家家住上了磚混平房或小樓,傢俱電器具有,出行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小轎車也好多輛。土木瓦房已寥寥無幾,做飯燒火也少見了,莊稼收種基本是機械化。前幾年開發商要搞赤水灣旅遊開發,在村南不遠處打了境內首眼地熱井,修了衝浪游泳館,每年夏秋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國家將綜合治理赤水河,擬建三處溼地公園,還將搞蓄水建湖等項目工程。紅色旅遊路更加寬暢、美麗,鄉村建設把鄉村裝扮得更漂亮。家鄉將會變得越來越富裕越美麗,實現了宜居宜遊美好願望,人們的幸福生活指數越來越高,家鄉夢、中國夢,多麼美好的夢。

雖步入古稀之年,但鄉情鄉音愈濃,難以忘懷。我懷念家鄉的鳥啼蟬鳴,青蛙唱,我懷念故鄉溪水的香醇滋味,我懷念慈母喚兒的柔情,鄰里應答的善良,還有嫋嫋的炊煙,勤勞的耕牛,乖巧的羊群,廣袤的田野……。鄉音似流水潺潺,連綿悠長,韻味十足。這聲音帶著泥土的質樸,夾著晚風的清爽四處瀰漫開來,匯成醇厚善良的古樸民風,如美酒佳釀,香飄十里,潤透樹木、泥土、小橋、流水、潤透五臟六腑。村東的那條清澈甘甜的赤水河靜靜地守護著一個個美麗的小村莊。潺潺碧水潤澤河邊芳草,滋養著農村兒女,這就是水的靈氣,難怪人們親水愛水,欲柔性治水,造福梓里。

當走過歲月的小徑,留下一派田園的詩情畫意。拋卻的那是怎樣的一種久違的氣息。我愛家鄉的土地,愛家鄉的水,更愛家鄉勤勞智慧的人,這是終生的情和意,也緣於歷史的印記。鄉愁是抹不去的記憶,鄉愁是走不出的夢境。我想用席慕容語做此文結尾: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彷彿霧裡的揮手離別。離別後,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會老去。

後語:每個人都有對出生、成長併為之奮鬥終生的家鄉深深的眷戀,不解的情結,這就是濃濃的鄉情。我的成長經歷見證了家鄉的歷史變遷,可謂真情實感。

或許再過若干年,兒孫們會忘記鄉愁。但歷史的印記會一代一代昭示後人繼往開來。社會是發展的,人類是進步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國強民富,天下和平,美好的目標是代代的追求。

記住鄉愁,夢想未來,為之奮鬥,矢志不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