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認清“傳銷”這種“忽悠”模式!

早上新聞裡說:權健老闆被刑拘了,罪名是涉嫌非法傳銷。我想這應該是大多數人拍手稱快的消息。

今天我也和大家聊聊傳銷(或者叫“忽悠+產業”)的問題。目的是讓大家認識到這種模式的基本邏輯。避免陷入這種“騙局”之中;如果你不小心進入到這樣的“模式”當中,希望你儘快脫身,如果身邊有朋友陷入此中,請將此文轉發與ta,或許可以挽救一個有為青年或者其背後的一個家庭,當然,我的這篇文章可能被當做“魔鬼”,被“上線”(上一級)植入到其大腦中的錨點所屏蔽(後面會略作解釋)。

2005年我在Mckesson(北京)公司工作的時候,曾經和同事調研了全國所有的傳銷公司(直銷法頒佈之前)的制度模式。Mckesson是美國的醫藥貿易領域的巨頭企業,常年位居世界五百強。我們的報告將為這家企業的部分產品是否用直銷的模式在中國市場推進提供決策參考。

因此,對當時各種傳銷制度都瞭然於胸,對於如何“洗腦”下線(被髮展的下級)的流程也是梳理成章,只是後來《直銷法》頒佈,明確規定直銷企業不準採取多級分銷,而且還要繳納8000萬的押金在商務部。我所在的這個公司也放棄了在中國的業務。但是,這些經驗居然成了我今天能夠為大家分享的知識儲備。

當然這也夾雜我個人的理解,我也並不全完牴觸正規直銷企業。而是對一些沒有良知的傳銷組織比較憎惡而已。

傳銷的理論基礎之一是消費資本論,該理論提出者北大的陳瑜教授,其所著述的《消費者也可以成為資本家》一書是幾乎被傳銷分子奉為圭臬。其核心理念是消費者不再是單純的消費個體,其所消費的產品可以成為投資企業的一種形式。消費者也是企業經營過程的參與者、更是營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核物理技術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用來製造原子彈毀滅人類。陳教授的理論被傳銷分子應用實踐並發展成如今的態勢,不知道是不是超出了他的理論初衷?

而此類企業的品牌傳播過程號稱是靠口碑而非傳統廣告促銷。這種模式是說是把節省的廣告費讓利給消費者。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凡是如此聲稱的其產品價格不僅不低,而且是貴的驚人!??”。

當然,價格更高這個結論可能在於我個人見識淺薄,如果有人所見不同也可以提供信息。

傳銷的另外一個重要理論是“幾何倍增”,幾何倍增的理論類似老鼠繁殖,一窩生10個、10個生10窩、每窩再10個……幾何級倍增,理論上可以產生“複利”效應,而且人人都可能成為金字塔的塔尖,實現在未來躺著賺錢的人生夢想。如同修建管道而不是每日挑水(打工或者勤奮創業是挑水,傳銷才是建造管道)。


一起認清“傳銷”這種“忽悠”模式!


“只要投入很少的錢,不用勞動就可以賺錢,提豪車、住別墅、請好幾個保姆……”這該是多大的誘惑呀?而保健品之所以中招,是因為它可以被說成造福人類健康的偉大事業,可以套上助人助己的崇高使命。當然方法看似很簡單:找到和你一樣有這個想法並付出行動的人。

不過,這不勞而獲的說法本身可能就是個大bug(漏洞),勤勞艱苦奮鬥換來的錢才是財富本身該有的價值。傳銷是避開產品本身的價值,通過消費返利、拉人頭、消費投資等方式實現產品價值轉移。這種價值轉移讓消費者轉為投資者,購買產品轉移為購買夢想(財富、健康或者什麼其他夢想)。再輔以幾何倍增理論,徹底激發不勞而獲的幻想,這其實就具備了忽悠基本特質(這也算是我開文把傳銷和忽悠畫等號的解釋)。

很多人都會夢想成為這個金字塔的塔尖,渴望未來不勞而獲躺賺百萬或者千萬,通過模擬計算(一般是用小黑板),投資的風險被忽略,收益被無限放大。很多人會說這麼明顯的坑為啥還有人跳呢?跳進去為什麼還很難自拔呢?其實在這個說服過程中是有一套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很多書籍也是推波助瀾,甚至有些大學教授為這種模式創建理論模型,提供數據和講究支持。

一個人從陌生到抗拒,從抗拒到觀望,從觀望到試水再逐漸成為一個新的上線去說服下一個人……每個環節步步為營,尤其是其中“預防體系”:即在正式開展業務之前,上線會把各種可能的困難和挑戰都提前擺明和預設。比如家人朋友反對、比如媒體宣傳、比如我這樣的文章、比如自己的思想鬥爭,都被稱作是追求財富成功路上的魔鬼!天使在著手、魔鬼在伴隨。

於是,上線在你腦中植入了這樣的錨點,相當於打了預防針,在體內建立了免疫系統:做與不做這個“事業”被強行劃分為對與錯、好與壞、黑與白、天使與魔鬼、堅持與放棄、成功與失敗的對立。最後,堅持就是對的,放棄就是錯的,一切反對的人、思想是魔鬼,贊成的人和思想是天使……

可以想見:一個人如果視放棄這項是事業為人生失敗,視任何規勸者為魔鬼,視任何反對者為敵人的話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而這種觀念的植入者進行了多麼惡毒的“操作”?

令人擔心的是,忽悠+依然成為一種模式,對於他們來說,什麼產品作為載體不重要,重要的是插上忽悠的翅膀。保健品還是那個保健品,中醫藥還是中醫藥,可悲的是被很多人插上了忽悠的翅膀而已。

其實氾濫的不僅是中藥保健品,忽悠+化妝品、忽悠+醫美、忽悠+生鮮、忽悠+……,如果再借助微信、APP、小程序的話就成了忽悠+互聯網+“雙輪”驅動模式,欺騙威力倍增,危害可能也更大。

同時,我們反思的還有,企業營銷成本居高不下,門檻漸高的現象,互聯網壟斷巨頭的廣告費、央視以及各個地方的媒體廣告費、分眾傳媒的廣告費、房租費、物流費等等構築了一道高高的圍牆,一般的企業(包括一些大企業)根本“翻越”不了。於是,很多企業不得不在所謂的營銷模式上創新,以實現低成本創業低成本營銷的目的。但是營銷模式再如何創新,都不應該脫離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本身。否則就必須、也必然是忽悠了!!

最後,我想說的如果你在做類似的事情。做與不做不能用對錯、黑白、魔鬼與天使的對立思維。現在不做不代表你失敗,不代表你意志不堅定,不代表你的懦弱。用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本身來贏取顧客,贏取尊重吧!

最後附上人民日報列舉的傳銷名單,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一起認清“傳銷”這種“忽悠”模式!


一起認清“傳銷”這種“忽悠”模式!


一起認清“傳銷”這種“忽悠”模式!


一起認清“傳銷”這種“忽悠”模式!


喜歡內容的朋友,轉發點贊後。可私信糖糖老師,提供控糖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