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词

提及老人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词

。因为那是意味着远离亲人,步入死亡的最后一站。而当人们一想到死亡二字,就开始避讳、反感、不安、甚至是厌恶。

老人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词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过一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纽约,有一天,司机接到一个奇怪的乘客电话,让他赶到指定地点。

司机到达后不见有人出来,就下车按响了门铃。

等了一会儿,大门才慢慢打开,一个娇小的老太太站在那里,手上拿着小行李箱,看样子至少有90岁。

司机向屋子里看了一眼,露出一丝惊讶。屋子看起来异常孤单凄冷,简直不像是有人居住的样子。

所有家具盖上了白色的布,墙壁光秃秃的,只有一些老照片和纪念品堆在角落。

老人给了司机一张地址,但是要求绕道走,司机有些不理解。

“我要去的是安宁疗养院,我不赶时间,没关系。”

听到老人说出这个名字,司机愣住了。在纽约,安宁疗养院是给临终人等死的地方。

老人说,自己没有亲人,前不久,医生告诉她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她想再去以前的地方看看,那里有她仅有的美好回忆。

司机听完默默的关上了里程表。

接下来两小时的时间里,司机带着老人到了她曾工作过的饭店,她和丈夫住过的房子,年轻时去过的舞厅……

老人一路好奇的望向窗外,什么话都没说,司机也没有开口,他们几乎绕遍了城郊所有地方。

直到老人说累了,司机才朝着目的地驶去。

抵达疗养院后,迎来两名护士,将老人扶上了轮椅。

老人一边询问该付多少钱,一边翻找着手提包。

“不用钱!”

“但你也要养家吧!”老人有些诧异。

“我还会有其他乘客的。”

司机说完不自觉的弯下腰,给了老人一个拥抱,他感觉到老人也紧紧的抱住了自己。

时间仿佛静止了几秒钟,司机的耳畔传来一缕柔弱的声音。

“你让一个人生几乎走到最后几步路的老人,感到十分幸福,谢谢你。”

老人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在《局外人》中描写养老院老人的文字

“我看任何人也没有像看他们这样,他们的面孔,或者他们的衣着,无一细节漏掉。老太太们鼓鼓的肚腹大得突出,老头子几乎个个精瘦,人人拄着拐仗。在他们的脸上,看不见他们的眼睛,只在由皱纹构成的小巢里见到一点暗淡的光亮。嘴唇都瘪进牙齿掉光的嘴里,让我搞不清他们是向我打招呼,还是面部肌肉抽搐了一下。”

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对“老人院”也有一些抗拒。想着这辈子都不会让父母去老人院。

矛盾的一辈

我问过很多同龄人,他们说:“不想把爸妈送去老人院,他们从小把我们带大,接着又帮我们带孩子,等到老了做不动了,帮不了我们,甚至会拖累我们的时候把他们送去老人院终老,心理上过不去。不过如果是自己老了去老人院倒是没所谓的”。

前不久《我家那闺女》大热,女星焦俊艳被爸爸催婚。焦俊艳不以为然,表示“我一直觉得不结婚生子也挺好的,到年纪大一点了,约上几个好朋友好闺蜜大家一起住住养老院也不错。”

老人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词

确实,当我老了,会选择和老伴一起相互照顾过下去。如果哪位先倒下行动不便了,就去养老机构,不会去跟子女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没必要参合进去。

但我们却没办法送亲人去老人院

之前网友说他家的情况:

“我不会把我父母送进老人院,因为我觉着这种事情我实在无法理解。”我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同时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我父亲坚决不同意将奶奶送进老人院,一方面护工照顾的不好,甚至耐心尽失会虐待老人。另一方面,我父亲实在不舍得见不到老人。

所以,我父亲的做法给我带来了影响。我认为将自己的亲人送进老人院是极其不负责任,极其伤害老人心理的一种行为。我想没有一个老人是心甘情愿愿意去养老院,敬老院之类的。

我去过敬老院,里面的老人基本都是痴傻,或者有点晕的,我认为为人子女、后代有义务要去照顾他们,而不是弃之不顾。

可能有钱人家会把老人送进条件很好的老人院,可是我在这里仅仅论述条件中下家庭的,不要说我言辞偏激,因为你们可能真的没有经历过这种被抛弃的感觉。

你养我小,我陪你老

孝顺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大多数是想着后半生,悠闲地走向暮年,闲下来的时候给孩子带孩子。到真正生活不能自理时,怕给子女添麻烦无奈选择养老院。

有一位老人说:“我要去养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会去养老院的。但是当生活开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儿女又工作忙碌还要照顾孙子,无暇顾及你时,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

老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终老的生活之地,如果他们是真心想和子女共住,那我们就该珍惜和老人的最后时光。如果老人执意坚持去养老院,那我们也应该尊重老人的想法。只要他们健康开心,尊重他们,何尝不是另一种孝顺的方式呢。

相对于选择,关怀更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老人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词

《演说家》中,临终关怀志愿者纪慈恩曾提到:

每个人临终前,想到的都是爱,而关怀是爱在临终前,最温情的承载。

莎士比亚说:“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对于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幸福可以很简单,可能只是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清晨的陪伴。

“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个问题,但是有没有想过,优死也是一个人的权利。”

父母不需要子女能给他们多少钱,多大的房子,他们只想要,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还有一个人能给自己离开的力量。

对于一个决定舍弃一切的人,没有什么比体面的告别,带着微笑离开,更值得欣慰。

感性、理性、现实

理性看待

养老院具备专业的护工,优质的医疗资源,人多,热闹,饮食适合老人。老人一起也可以打打牌,聊聊天。

跟孩子们一起住,孩子们白天要上班,家里只剩老人,孤独寂寞,情感得不到满足。身体突发状况,无法保证及时治疗,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晚上孩子们下班回家,简单的饮食不能同时满足两代人或者三代人需求,老人适合吃清淡较软的食物。

感性看待

以前的养老院大部分是家庭困难或者子女不孝,被迫无奈的选择。而现在,出现了很多高端养老院,从形象.上在慢慢扭转以前的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的思想。

从现实讲

推测我们这代人如果不是实属无奈,可能大部分还是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但是等过几十年,等我们老了,可能就会自己选择去养老院。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