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與上巳節以及寒食節有何聯繫?其他兩個為何已失傳

清明節起源於商代,唐代中期逐步形成現代的雛形,宋代開始在民間廣泛流行起來,此後,經過近千年流傳至今。那麼寒食節與上巳節,為何逐漸失傳呢?

一、上巳節

清明節與上巳節以及寒食節有何聯繫?其他兩個為何已失傳

上巳節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基本與清明節同期,是一個流傳於春天的節日。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最初,是年輕人戀愛的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後來才有祭祀的內容。

古代三月初三這天,父母和官府都不會阻攔未婚男女相會,互結情好。七夕牛郎織女相會雖然感人,可有些不得相守的悽慘。而今天是充滿熱情和歡樂的。

如今依然可以從彝族的跳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等,看到這個風俗的影子。西南很多少數民族都有三月三對歌的習俗。

清明節與上巳節以及寒食節有何聯繫?其他兩個為何已失傳

上巳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該節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宋朝以後,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二、寒食節

清明節與上巳節以及寒食節有何聯繫?其他兩個為何已失傳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明節與上巳節以及寒食節有何聯繫?其他兩個為何已失傳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在民間流傳中,又被稱之為“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一般是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相傳是晉文公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而有此節日,寒食節起初的習俗單純是禁菸火只冷食而已。

到了後來不斷的變化,而增加了一些元素,例如: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發展兩千多年的歷史,曾被稱為民間最大的祭紀念日。

三、清明節

清明節與上巳節以及寒食節有何聯繫?其他兩個為何已失傳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掃墓祭祖禮俗的源流與信仰、祭祀、曆法以及劃分出的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清明時節,正是春祭好時段。同時郊外踏青也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

古時代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並且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清明節與上巳節以及寒食節有何聯繫?其他兩個為何已失傳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

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因此,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評論、收藏、轉發、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