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 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大象山石窟为 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山岗起伏、苍翠叠嶂的文旗山悬崖峭壁上,自山脚拾级而上,紫丁香漫山遍野,花香袭人,楼阁殿宇依山就势,密布山岭,逐台登高,各具特色。自下而上有土地庙、墨葛殿、太昊宫、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宫、灵岩寺、鲁班殿、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尤以气势宏伟的太昊宫、文昌阁、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为其名胜之冠。就其组合布局来看,以无量殿为界,其下主要为木结构建筑物15处;其上以石窟群为主,并以大像窟为中心,有洞窟23处,塑像中以大佛像最为有名。除石窟、古建筑外,还有后汉隗嚣歇凉台、阅兵台(均在无量殿)等遗址、"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故里"碑、"重修汉平襄侯祠记"碑等文物。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从外观看, 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它奥妙莫测之处,就是古代的艺匠们很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的视觉差问题。在解决视觉差问题的同时,须解决搭架,造型小样和安全问题。这些都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完成。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谷大像山第一台建有伏羲庙亦即太昊宫,是明万历年间建筑,华盖寺也有伏羲塑像为元代所塑。明代叶应甲编纂的《伏羌县志》说:"邑人以本吧乃伏羲笃生故地,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原庙于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至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太昊宫宫门及正殿坐南朝北,庙址总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坐负苍岩,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雕梁画栋,飞檐流彩,名家极倾才思于额匾楹联。宫门建于重阶之上,砖木结构,牌楼式,悬山顶,斗拱层迭,额题"太昊宫"楷书大字,作者是清代优贡李维屏。门左右有夏房及装饰性月窗,门前两痤石狮。进入宫门,左甬道有门呈月形,与宫门相连,上有民国初担任京议员的宋梓题写的"别开壹径"沿左甬道可直通山上。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正殿与西厦房间有侧门通甬道,额篆"旁通"二字,正殿与东厦房,也有道旁通,曲径通后院。宫门内外有古柏四株,共八株,院中有八卦池,寓意伏羲演八卦,泽及后人。宫门两庑原有赵公明、王灵官两尊塑像;正殿原塑伏羲,身披桑衣,右手托八卦盘,端坐于殿中木龛内。殿上匾额层列,外为"一画开天",内如"人文初祖"之类,今只在清光绪间邑人杨耀南书"产极万世"匾尚悬殿内。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伏羲殿楹联大多散佚,但清光绪翰林邑人海涵和宣统时知县关中雷光甸写的二联至今尚脍炙人口,王联是'绍皇开泰运,劂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雷联是:"从一画开天,说什么虫鸟篆,梵字佛经,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商质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册上见传心"。前者先赞伏羲开肇文明之功业远在神农、黄帝、颛顼、帝喾之前,而其发祥诞生之地甘谷代有贤人。石作蜀"跋涉数千里,求学于鲁",姜维"以羁旅之孤臣,受军国之重寄,卒能奋忠勤、仗胆义,住偏安之局,恢张薄伐之勋,"其次,感叹时下兵戈已平息,庆幸往古太平居景象,复见于今日;后者则盛赞伏羲兆启文明,即仓颉之造字,释迦之创教,亦远不能比;至于为三皇五帝立典则,示规范,远及于质朴之商,文雅之周,还有以后的历代五朝,皆沾被其泽,史册俱在,昭然若揭。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关于伏羲的生地,众说纷纭。民国张其昀、陆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图志》第二十章《名胜史迹·古迹》云:"大像山伏羲庙: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约二百公尺,相传伏羲为甘谷人,生长于此山沟之内,明万历年间建庙于山麓心祀之"。贾鸿逵编次安履祥之《甘谷县志》于伏羲作按云:"考甘谷南山有村名古风台者,乡人谓系帝祖兄所居之地,因氏以名地,亦未可知;且谷称古风台村人善编制鸡罩,以鸡罩形似八卦,洵为莫之为而为之者,其说虽不经,而实无因焉"。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北朝至唐)(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