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写技1

金庸写技1|忽然模式

金庸在《连城诀》第一章《乡下人进城》中,主要写狄云强行出头打败吕通,进而引出万门弟子约架等行为。

本章中,金庸成功运用了“忽然”模式,制造出离奇曲折的气氛,为读者烘托出足够的神秘环境。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金庸写技1|忽然模式

开篇就是狄云和师妹比武。比武进行得有条不紊,“突然间那青年手中木剑自左上方斜劈向下,跟着向后挺剑刺出,更不回头。”

这是本章第一次出现忽然的情况。因为是刚刚引入情境,所以这次忽然波澜度并不大,只是让读者的情绪小小得振动一下。

在比武过程中,师妹戚芳“眼见败局已定,忽然东北角上马蹄声响,一乘马快奔而来。”狄云问道:“是谁来啦?”这就再次运用“忽然”方法,引出外来因素,这也为后来的情节展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如果不是卜垣的忽然而来,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所以,这次忽然实际上启动了全书真正的情节。

戚长发带领徒弟和女儿去荆州给万震山拜寿,千找万寻地终于摸到了万府,看到师兄万震山。“师兄弟正要拉手叙旧,忽然比鼻中闻到一股奇臭,接着听得一个破锣似的声音喝道:‘万震山,你十年前欠了我一文钱,今日该还了罢?’”

读者读到这里,心情再次随着金庸的笔触而转折。为什么人家正要叙旧,突然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他是谁?听话语,肯定不是善茬。说不定要有硬点子来了。金庸运用这次的忽然,成功地在读者心里勾起了好奇和悬念。

金庸写技1|忽然模式

吕通来了,万震山正要缓步而出,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忽然间人丛中窜出一个粗眉大眼的少年,悄没声的欺近身去,双臂一翻,已勾住吕通的两条手臂,大声叫道:‘你弄脏了我师父的新衣服,快快赔来!”谁?正式戚长发的弟子狄云。

金庸在此再次施展忽然技巧,引出主人公狄云。这次忽然真是让读者更加意外,也逐渐推动情节走向本章的初步高潮。

如果读者认为金庸先生该歇歇了吧,那就错了。没过多久,狄云就要被吕通打败,“便在此时,大门外走进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乞丐,左手拿着只破碗,右手拄着一根竹棒,嘶哑着嗓子叫道:‘老爷今日做喜事,施舍老化子一碗冷饭。’”

看,又来一个忽然。这个忽然,引出了看似平常,实则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暗藏玄机的老乞丐。

狄云被万家子弟约架,被打得鼻青脸肿,勉强支撑着站起身来,头脑一晕,又坐倒在地。“忽听得身后一人唉声叹气的说道:‘唉,打不过人家,就该磕头求饶啊,这么白白地挨了一顿揍,这不冤么?’”

这个忽然,让狄云开始学习奇特的武功,为第二天击败万门弟子,进而为后来他的一系列遭遇埋下了伏笔。

第一章中,明显的“忽然”,金庸就用了6次。每一次忽然,都带领读者思绪转折,也推动情节不断转换。

为什么要这样呢?金庸作为作者,得让诸多人物上场啊。上场是需要上场,但是怎么以让读者感觉到新奇的方式登场呢?

可以假设,如果金庸写这些场景时,用得是平常的笔触,如万震山与戚长发拉着手,叙旧了好一会,有仆人来禀报,有个叫吕通的人来拜访,万震山说“请进”。想想这样的写法,读者会感觉到好奇吗?读者的胃口会被吊起来吗?当然不会。这样叙述太平了。

运用忽然模式,金庸不仅要引出人物,更要使情节充满神秘感,涂抹出贯穿本书的神秘幽暗的气氛。

通过这些忽然,一个个意外次递袭击读者,那个少年是谁?老乞丐是谁?老乞丐为什么要跟着狄云?他们背后是什么关系?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这样,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中,金庸成功带动了读者的情绪,渲染出神秘莫测的气氛,留给读者诸多疑问号,让他们期待,下一章将会写出什么?


【作者简介】赵泰融,写作爱好者。写作目的:探索思想并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绍给读者,希望对他们的思维有所启发。写作方向:学术、评论、小说和感悟。按照写作方向,将逐渐撰写“闻道”、“治国学”、“我读金庸”、“思想家说”、“理论小说”和“社会奋斗者”等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