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合格医生分成三六九等,就难办了"

医学不能仅有医学实践,也不能仅有医学研究。

作者丨武阳丰

来源丨医学界

观点摘要:

1. 医学不能仅有医学实践,也不能仅有医学研究。

2. 把合格的医生再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就很难办了。

3. 发表文章,并让同行根据其发表文章的价值评定其学术职称,对于想要成为医学家的医生来说自然就很重要,也无可非议。

4. 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可以不考虑他的外语水平(如中医),但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评估他的医学论文的水平和临床意义。

5. 摆在我们面前的正道应当是:清除那些混入医学家队伍的“假货”,严格医学职称评审制度和要求。

回答关于论文、科研的话题,我想先从医生、医学、医学研究和医学论文的关系谈起。

01

没必要把医生分类对待

医生是个职业,任务是救死扶伤,是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服务的提供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运用某种专门的知识、技术及经验去解决服务对象的需求。但这些知识和技术往往不是运用者发明创造的,运用者只要学会并用好,就能解决问题。

应该说,大多数医生只要能看好病就算是称职了。他们也不需要做研究,发表论文。只要保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

但医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因为人命关天,医生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本领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必须得到专业的认定,以免草菅人命。经过认定的医生就是合格的医生。

把合格的医生再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就很难办了。某种意义上也等于承认其中一部分医生仍不合格,或者是说其中一部分医生会看的病,另一部分医生还是不会看。后一种情况,国外称之为专科医生,也是要额外经过专业认定。除此之外,再无必要把医生分类对待。

02

医学究竟是什么?

医学是一门学问,是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学问。

医学不仅包含医学实践(比如医生日常从事的医疗服务、护士从事的医疗护理等),也包含医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政策研究等)和医学教育等。

医学实践是要让医学发挥其作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医学研究则是要不断创新知识、技术和理论,推动医学发展,使医学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可见,医学不能仅有医学实践,也不能仅有医学研究。仅有医学实践,医学不能进步;仅有医学研究,医学不能服务大众、造福人类。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选择只做医学实践(如当医生),也可以选择只做医学研究(如做研究员)。

但合格的医生中,必须有一部分人,哪怕是极少的一部分人需要在从事医学实践的同时也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医学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因为这部分研究工作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否则,任何医学创新都无法安全、有效地进入医学实践。医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也永远无法破解。结果医学研究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末。

这部分医生,首先是一位合格的医生,其次有开展医学研究并有所思想和创新的医生,显然是比仅仅从事医学实践的医生能力更强,对医学和人类贡献更大,也才是可以称之为“医学家”的人。

03

医学进步需要“医学家”

我国设立的主任和副主任医师职称,应当是为了区分在合格的医生中那些能够开展医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类似的也有主任和副主任护师等。

换句话说,他们是可以称为“医学家”的人。

医生和医学家的区别应该是是否能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医学的创新成果如要得到同行的认可,最好的途径就是总结好,发表出来供大家学习。

所以,发表文章,并让同行根据其发表文章的价值评定其学术职称,对于想要成为医学家的医生来说自然就很重要,也无可非议。

对于新技术的发明者来说,也可以进行技术转化,把自己的创新变成产品上市,也能让大众获益。

但任何新技术和产品的上市,不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也得不到政府的上市批准。

至此,我们应该清楚了。人类面对的健康威胁不断变化,永无止境。

因此,医学需要不断发展,来满足人类应对这一变化的巨大挑战。

医学研究是医学创新和发展的源泉,而医学论文是对医学研究结晶的总结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研究者所做医学研究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

医生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主力军,但引领医学发展的必须是那些可以称为医学家的人。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人类健康只能停滞不前。

再回头来说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医学论文被撤稿。我们应严查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堵住漏洞,而不是呼吁“不要凭论文晋职称”。

如此下去,中国不就拥有了一大批不做科研、不发论文的“医学家”了吗?试问,中国的医学包括祖国传统医学在内,就靠这些“医学家”带领我们去前进吗?

中国的经济走进了质量经济的新时代,中国的医学也应当走进质量医学的新时代。

摆在我们面前的正道应当是:清除那些混入医学家队伍的“假货”,严格医学职称评审制度和要求。

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可以不考虑他的外语水平(如中医),但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评估他的医学论文的水平和临床意义。

武阳丰教授

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方法学教授、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监管科学卓越中心主任、悉尼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

研究方向: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临床研究方法。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NIH科学基金、澳大利亚NHMRC科学基金、英国MRC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课题。他曾担任WHO心血管病预防、控制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首任所长,也是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