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西方人眼中的大清帝國,圖8總理衙門3位大臣合影


一個走街串巷的小販正在叫賣,他穿著破舊打著補丁的衣服,把辮子盤在頭上。旁邊一個小男孩眼饞的看著小販筐裡的東西,這個男孩也許是小販的兒子,也許是附近居民家的孩子。

一個年輕的古玩商在收古玩,附近的居民紛紛的把自己家的瓶瓶罐罐拿來售賣。古玩商手裡拿著附近居民的瓷器正在鑑定年份和真偽。

木材加工場裡兩個木匠師傅正在使用長鋸鋸木頭,身後的房屋前放著鋸好的木板。

紡織的工人。

一家店鋪的櫃檯前三個男人正在聊天,身後的貨櫃擺滿了各種瓶瓶罐罐,感覺像是一家酒樓或茶館。

一個婦女帶著幼小的孩子在自家庭院裡做活。

一個車伕推著獨輪車,上面坐著一對夫妻。男人戴著一副眼鏡,像是文化人。從他們的穿著來講,也是一個富貴的家庭。

清政府總理衙門三名大臣合影:沈桂芬、董恂、毛昶熙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為清政府為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於1861年1月20日由咸豐帝批准成立。總理衙門存在了40年,直到光緒二十七年,據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第12款規定,改為外務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洋務運動開始後清政府從西方引進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圖為:一名工人在車間裡操作大型機器。

清軍的大炮

裹著小腳的貴婦。這種行為主要流行於上流社會,女性須自幼兒期時以布緊纏雙足,使足骨變形足形尖小,導致走路時如小童般,只能以足跟行走。雖然自清初已經有廢止的聲音,直到20世紀才正式廢止,漢族開始認為是對婦女的一種壓制手段,此習俗逐漸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