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賢相-《諸葛亮兵法》,兵法既人生,細細品讀吧

卷一·《將苑》

第一篇 兵權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遊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第二篇 逐惡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 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千古賢相-《諸葛亮兵法》,兵法既人生,細細品讀吧

第三篇 知人性

夫知人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第四篇 將材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飢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而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第五篇 將器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飢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閒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梘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第六篇 將弊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第七篇 將志

兵者兇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第八篇 將善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 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第九篇 將剛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長。

第十篇 將驕吝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寸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己”。

第十一篇 將強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泛愛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第十二篇 出師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齋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錢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覆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命,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凶門①,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毅,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子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故能戰勝子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

第十三篇 擇材

夫師之行也,有好鬥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陣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努,遠而必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第十四篇 智用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第十五篇 不陣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群作士師.人不幹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苦堯伐有苗,舜舞幹羽而苗民格,可謂善陳者不戰。苦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第十六篇 將誡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故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後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散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旅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做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後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申號令,而人願鬥,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

第十七篇 戒備

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肝食而謀①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曰:“豫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②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

不可無備也。

第十八篇 習練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士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海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後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

第十九篇 軍蠹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飢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專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第二十篇 腹心

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無腹心者,如人夜行,無所措手足;無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運動;無爪牙者,如飢人食毒物,無不死矣。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第二十一篇 謹候

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兇。律有十五焉,一曰慮,間諜明也;二曰詰,誶(音:歲)候謹也;三曰勇,故眾不撓也;四曰廉,見利思義也;五曰平,賞罰均也;六曰忍,善含恥也;七曰寬,能客眾也;八曰信,重然諾也;九曰敬,禮賢能也;十曰明,不納讒也;十一曰謹,不違禮也;十二曰仁,善養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國也;十

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謀,自料知他也。

第二十二篇 機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第二十三篇 重刑

吳起曰:鼓鼙(音:皮)金鐸,所以威耳,旌旄 旗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必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第二十四篇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 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第二十五篇 審因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第二十六篇 兵勢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①合度,彗孛不殃②,風氣調和。地勢者,峻嶺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第二十七篇 勝敗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鬥,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

第二十八篇 假權

夫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繫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①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鬥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第二十九篇 哀死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第三十篇 三賓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懸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第三十一篇 後應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于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努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衝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第三十二篇 便利

夫草木叢集,利以遊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遇淵隔水,風大闇昧,利以搏前擊後。

第三十三篇 應機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第三十四篇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第三十五篇 輕戰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第三十六篇 地拋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上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屬,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努之地。草淺上平,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第三十七篇 情勢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音,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第三十八篇 擊勢

古之善鬥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小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餘,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第三十九篇 整師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第四十篇 厲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蓄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第四十一篇 自勉

聖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千古賢相-《諸葛亮兵法》,兵法既人生,細細品讀吧

第四十二篇 戰道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於前,或發於後。叢戰之道,利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之道,巧於設伏,利於勇鬥,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後,列強努而衝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衝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第四十三篇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於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懇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子匹夫,況眾人乎。

第四十四篇 察情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上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飢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第四十五篇 將情

夫為將之道,軍並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第四十六篇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貴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逆。

第四十七篇 東夷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悍急能鬥,依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第四十八篇 南蠻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崑崙,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第四十九篇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鬥,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狠,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第五十篇 北狄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晴,足以自主,飢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虜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於步,日馳百里,虜長子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運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長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子步,遲疾勢懸,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侯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虜自寬矣。

卷二·便宜十六策

治國第一

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應和也。倡始者,天地也,應和者,萬物也。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故人君舉措應天,若北辰為之主,臺輔為之臣佐,列宿為之官屬,眾星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變改,臺輔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錯縷,此天之象也。故立臺榭以觀天文,郊祀、逆氣以配神靈,所以務天之本也;耕農、社稷、山林、川澤、祀祠祈福,所以務地之本也;癢序之禮,八佾之樂,明堂辟雍,高牆宗廟,所以務人之本也。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圓鑿不可以方柏,鉛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翼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敗,人失其常,則有患害。經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謂也。

君臣第二

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禮,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勸功也。君勸其政,臣勸其事,則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陽,著其聲響,臣北面向陰,見其形景。聲響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則功立,功立則萬物蒙其福。是以三綱六紀有上中下。上者為君臣,中者為父子,下者為夫婦,各修其道,福柞至矣。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亂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則忠臣之事舉。學者思明師,仁者思明君。故設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璇璣之政,建臺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干正,此治國之道具矣。

視聽第三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苦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

霆之聲,不足以為聰,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官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好。故書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納言第四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採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後世以為聖。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聲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球,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婁似瓜,愚者食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聖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佔其吉凶。書曰:“三人佔,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專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形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下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慾自免也。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廢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故經雲:“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日月之明,眾不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以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于山。明君之治,務知人之所患皂服之使,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飢乏之變,則生亂逆。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家,不亦宜乎?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用餘糧,以給不足,天下通則.路不拾遺,民無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於有餘。故今謀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並起,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經雲:“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責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而勸民之有利也。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悲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毅,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軿出入,袍裘索澤,此非庶人之所飾也。宮室堂殿,重門畫獸,蕭牆數仞,篆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經雲:“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舉措第七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在,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直於君,朋黨相讒,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採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縣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闢四門以興治。務,玄燻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夫所用者非所養,所養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燻不行,焉得賢輔哉?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過其貞,士慕玄燻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為私,乘權作奸,左手執戈,右手治生,內侵於官,外採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級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採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專其價數,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雲:“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治軍第九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囊,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己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佔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禦之備,強徵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戰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後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如機關之發,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仇不怨,非敵不戰。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遠。失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後求戰,暗者先戰而後求勝;臉者隨道而修途,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成、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後,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終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貴買,貧於遠輸,攻不可再,戰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乓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知戰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強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樂,謀之知其善各。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飢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佚於安靜,疑於不戰,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於賞賜,弱於見逼,強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闇昧,迷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不相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則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己則鬥,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實侍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整之施,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軍之道全矣。

賞罰第十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夫將專持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以國之五危也。賞罰不明,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功,上無強輔;法令不從,事亂不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獄,廉平可使賞罰。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飢人,廄有肥馬,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後賞,先令而後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不避親疏,則周公有殺弟之。書雲:“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此之謂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間,必明其類。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縱可戮之士,喜怒之際,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行其私而廢其功,將不可發私怒而興戰,必用眾心,苟或以私忿而合戰,則用眾必敗。怒不可以復悅,喜不可以復怒,故以文為先,以武為後,先勝則必後負,先怒則必後悔,一朝

之忿,而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可忿之事,然後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奸塞。不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治亂第十二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故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敵,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強,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身,後理人。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夫釋已教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故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先習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之術;二曰,使耳習聞金鼓之聲,動靜行止;三曰,使心習刑罰之嚴,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五兵之便,鬥戰之備;五曰,使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故號為五教。教令軍陣,各有其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後教玄武,中央軒轅,大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後弩,中央旗鼓。旗鼓俱起,聞鼓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正陳之法,旗鼓為主:一致,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是為圓陣;五鼓舉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者,木陣也;銳陣者,火陣也,方陣者,土陣也;圓陣者,金陣也;曲陣者,水陣也。此五行之陣,輾轉相生,衝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相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知節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知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陣,三鼓起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後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旌旗發揚,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千古賢相-《諸葛亮兵法》,兵法既人生,細細品讀吧

斬斷第十四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輕,二曰慢,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後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者,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變改姓名,衣服不鮮,旌旗裂壞,金鼓不具,乒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此為欺軍,欺軍者斬。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後,縱發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鬥,或左或右,扶傷舉死,自託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出軍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後不得先,呼喚喧譁,無所聽從,失亂行次,乓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橫,此謂亂軍,亂軍者斬。屯營所止,問其鄉里,親近相隨,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強入他伍;幹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飲酒,阿私取受,大言驚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斬斷之後,此萬事乃理也。

思慮第十五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臺,雖高必壞。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夫隨覆陣之軌,追陷溺之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害生於利,亂生於治。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陰察第十六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憂事眾者煩,煩生於怠。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空,山小無獸,水淺無魚,樹弱無巢,牆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僕,安行者遲,乘危者淺,覆冰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揖者不濟,失侶者遠顧,賞罰者少功,不誠者失信。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不辨黑白,棄土取石,虎羊同群。衣破者補,帶短者續。弄刀者傷手,打跳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麒麟,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之謂五德。

卷三·諸葛武侯文集

一、《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二、《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