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市拐戲園子 文

雞市拐戲園子 文/成兆勳

東關,曾經有三個地方經營過秦腔正規演出。一個是棗園巷小學,當年“集義社”剛建立時,沒有地方演出,曾在這裡唱過幾天戲。另一個就是三中西隔壁的馬車店,是個露天劇場,很多縣劇團在這裡演出。當時我在三中上學,劇場就在離我們男生宿舍三十米的一座花園的牆外面。我們每天下了晚自習以後,回到宿舍,就聽到秦腔《李彥貴賣水》裡“賣匪(水)來!”濃重的陝西口音。也怪,你唱你的戲,我們睡我們的覺,誰也沒覺得唱戲影響了學子們的睡眠。

還有一個真正能稱為劇場的在雞市拐。這裡原本也是馬車店,但有劇場,有舞臺,能避風雨。它是我們三中的校長孫尊五先生和東關的幾位文人,集資購買的原東關車馬店劇場改建而成的,起名叫“群眾劇場”。

“ 群眾劇場”還有一個東家是我三中同學樊尊堂的父親,他是藍田縣白鹿原上孟村鎮的財東,和白鹿原南技村的白家當家人(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原型)都在西安開了十大號。樊尊堂的父親是藍田縣老牛坡下邊新街人,理學家牛兆濂的弟子,小說《白鹿原》裡的朱先生就寫的是牛兆濂,在當地,老百姓都把他像聖人對待。

解放前,出了東門城門洞,有條筆直的馬路,當時和東大街一樣寬,就是東關正街。東門每晚十時以後要關閉,第二天早上六點以後再打開。出了東門城門洞,南邊有一排商店,在它的身後又是一條街道,一直到小南街。拓寬馬路時,前邊那排房子被全拆了。

從東關正街,順著馬路往東走,到了雞市拐,必須順著馬路往北拐,因為向東的方向,被一座馬車店的山牆擋住了。馬車店的大門向著南方,它的門口是個小巷子,叫柿園坊,小巷子的南邊是個一間門面的中式點心鋪,它的店鋪半截子在往東的馬路上。這裡過去是個雞市,到這裡向東沒有了馬路,必須向北拐,所以叫雞市拐。

拐到現在的更新街,馬路的寬窄沒有變,以前的東關正街就這麼寬。更新街以前叫更衣街,古代官員進京出京東行,到這裡都要更換衣服。往前走右手是索羅巷,這是一條和八仙庵、如今的柿園路平行的巷子,別看它小,可是四通八達,它往北有四條小巷可通往八仙庵,往南有三條小巷子可直通柿園路,往東雖然是被擋住了,可是它已經進了景龍池。

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柿園路,只有一個柿園坊,是個小巷子,過去的“群眾劇場”就在現在柿園路的路中間馬路上。

雞市拐南面馬路上那座突出的建築前幾年才被拆除了,它就是當年的中式點心鋪,也就是往北拐的地方。在點心鋪對面的東邊,有一座大門朝南開的劇場,就是“群眾劇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