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山區“陰陽田”是怎麼產生的?如何改造?

林業無紙筆


在農村山區或丘陵地區,經常聽到有人說某某田是陰陽田,不長莊家,難種植。這種陰陽田現象在山區還不少,很多人不願耕種,荒廢很多。那麼什麼是陰陽田?它是怎麼產生的呢?可以改造嗎?


1、陰陽田概念:陰陽田顧名思意是同一塊田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如半邊田底子板結,半邊田底子鬆軟;夏天半邊田水熱,半邊田水冷;半邊田莊家生長得好,半邊田莊家生長得差、冬天或乾旱季節,半邊田土壤乾燥,半邊田土壤潮溼等。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冒犯,敬請告知。)


2、陰陽田是怎麼形成的呢?

①眾所周知,山區一般山場多而田地少,六七十年代,為了確保糧食生產,就不斷千方百計地人工造田、造地。

②擴大人工造田、造地的位置很多時候選擇在山腳、山窪(山塢),也有在半山排相對平坦的地方。

③造田、造地的方式幾手千篇一律:將高處土壤挖去一部分填在低處,形成一塊平整的田或地。有時高處被挖到岩石層,之後再回填土,經長期反覆耕作,形成相時穩定的耕作層,種植作物前,表面看不到同一塊田有什麼不同。

④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方式形成的一塊田或地,其整個田塊或地塊性能是完全一樣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雖然耕作層土壤一樣,但犁底層結構是不一樣的,一般是一半田地犁底層堅硬、土層淺薄,另一半田地犁底層鬆軟、土層深厚。同時,堅硬的半邊田地保水能力強,甚至因地下泉水上湧而長年不幹燥,而鬆軟的半邊田地則剛好相反。

這樣,同一塊田而性質完全相反就導致了陰陽田的產生。

還有其它原因,如水庫下方田、小山坡遮陽不一致等原因。


3、如何改造陰陽田呢?

這樣的田地完全改造好,繼續種水稻、農作物是相當費勁的,這也是現在很多人不願種植而讓其荒廢的原因。

但如果用來種植林木、果樹、苗木,還是比較有辦法的:水田改旱地。做法如下:

①在陰邊地(指底子硬、地下水多、被去土一邊)邊緣開挖深溝,截斷地下水路;

②對陰邊地深翻,挖穿犁底層;

③對陰邊地多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

④客土回填陰邊地,或挖陽邊土填陰邊,形成小坡度,恢復其原先面貌;

⑤種植苗木後,加大陰邊地耕作頻率,促進水份蒸發和土壤的透氣能力(下策);

⑥沿陰陽分界線分開,分別種植不同適應性樹木。


結束語:看來“人定勝天”,“人定戰勝大自然”的口號還是有待商榷的。遵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才是王道。


朋友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謝謝閱讀,歡迎點評和指正。(圖片來源網絡,如有冒犯,敬請告知。)



林業無紙筆


農村山區陰陽田是怎麼產生的?如何改造?


陰陽田是怎麼產生的?

陰陽田是沿坡度等高建築而成,當時只考慮等高而平,人畜力操作方便儘可能擴開的梯田。這些梯田有古代佔土地為先和上世紀盲目開築,多數當片,同埂一丘的田內種植作物,生長髮育不同,成熟不同期,產量低下,甚至人畜入內工作陷入。

這些田如何築造的呢?

年代較遠的,那時是私有制,單家或家族築造,建築時間較長,一塊田可能築造許久,其中就會發現許多問題所在,當時就給與糾正,這樣形成陰陽田較少些,有些存在是用於霸佔土地而應用。

上世紀學大寨時建築而成許多梯田,成為了陰陽田的,是由於時間緊迫,為完成任務,又好人畜操作而形成,基本就蠻幹,雖然那時是公有制,集體人員充足,而條件,設備極其有限,全靠人工和簡單粗製工具。


雖然那時還小,自己曾有幸參加了當時造築梯田,所以知道那過程,和場面。那時是任務來了,就尋找山地有水源的地塊,簡單應用毛竹破成兩半,打去竹節作水平儀了,在等高水平地作出記號撒上石灰線,大家就挖土的挖土,砌石塝的砌塝,沿著坡度弧形繞山開始砌著,砌的只管砌,挖的只管挖,隊長叫停才停,田塊隨意,只要考慮人畜一耙能通過即可,儘量長塝好看。所以形成許多田裡由於山岩骨不同凸凹,田裡的泥土厚薄不均,有的凹處在秋冬季造田時沒有溼的,而春夏季會噴水出泉水也造入了一塊田中,整體求快,數量。就造成後來許多的這樣造出來的梯田成了陰陽田。

這些陰陽田因為沒有考慮朝向而長長一塊,塊內土質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所吹風向不同,甚至有些塊內春夏季噴出地下水,這些水的溫度與地表引來水溫差很大,普通過涼,降低附近作物生長髮育速度。所以種植水稻一片看起來,青黃各色。產量在同塊地裡各不相同。


如何改造這些陰陽田?

這些的失誤開築的沿山梯田,種植者是花錢出力不討好,也違背了自然規律,我們這裡許多,都種怕了,許多一到國家退耕還林,都還林了。但還是有些影響,須破平田埂,田塊內有春夏季噴水的,開挖引出水,讓水隨溝引出,到下面增溫後再利用。一般樹木陽生種陽面,陰生種陰面,水果的種陽避風之處,陰處種茶葉等,總之,現在應該科學的消化掉這些失望的陰陽田了。


老艾葉


至於農村山區為啥會產生“陰陽田”,這個大自然的變化十分複雜,原因也不是單一能夠解答的,答案明顯多樣化,而且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那麼如何改造它、利用他,作者本人提供幾種方法,既然是陰陽田,那麼肯定田地就有著兩種以上的不同表現形式,土地擁有者應該仔細分析他們的具體情況,

第一類,一部分田地常年沒有陽光,一部分田地又陽光十分充足,既然是山地,那麼喜陰的田地就種植喜陰的植物,比如虎耳草,天麻等等;陽光充足的地方就直接種植喜陽的植物,比如松樹,杉樹,楊樹等等

第二類,一部分田地水分充足,一部分田地又十分乾燥,同樣的道理,因材施教,水分充分就種植不耐旱的,乾燥的地方就種植耐旱的


一線剖析


岩層之間的接觸關係,分界面兩側巖性不一樣,含有的礦物成分不一樣,比如就不同的長石,就有各種顏色


村夫365天


我個人理解為陰陽田就是一塊平整的稻田,種上水稻後,同樣的管理,同樣的施肥,就是有一半邊水稻長得好,一半邊長不好,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稻田出現很冰涼的冷水了,這種冷水的溫度很不適合水稻生長,水稻長不好一般都是出冷水口周邊的水稻受引響,所以水稻一邊長得好,一邊長不好,這就是所謂的陰陽田,要排出這種情況很簡單的,就是從冷水口排一個水溝,直接把冷水排出田外,這樣就不會出現陰陽田的情況了。


芳芳


至於陰陽田,我不知道。如何改造,我也不懂。

但是對於這種情況,你為什麼非得要改造呢!改造需要投入很大,得到的結果也不一定理想。

還不如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方法,利用呢!


史家小哥


這得因地制宜,陰陽田主要在一些深溝,山林,多樹木處等,這些地方長年陽光不足,少水。比如我家鄉,現在種田地的人少了,但還有一部分人在種,那麼有些陰陽田拿來統一栽種了苗木。


鄉村大愛


地表面平坦,地下面關係土屋厚薄,和土粒結構不一定一樣,形成地力不齊。就象溝嶺等一朝一日,地殼變動,或沖積填埋,形成同一地勢,溝的地方土層厚就肯定植物適合生長,嶺的地方土薄。再就是有的地方近水,或下面腐質積存多,地力也好


途中1801


陰陽田種點不在改造,而是因地制宜,請技術專家測量土地的肥力,光照,酸鹼度,選擇對應習性的作物來種植,不要侷限於想當然的一種作物,要相信科學種植。鄉村振興的重點就是提高鄉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推動科學種養殖,增加農民收入。


土地流轉農業綜合服務


水分太充足。需挖溝引水。挺簡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