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會怎樣?

繁星下的約定6


如果安史之亂沒有發生,歷史總的走向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會對唐王朝產生很大的影響。

唐王朝的鼎盛時期將會延長,也可能突破三百年,但早晚會滅亡

安史之亂對唐王朝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之後的唐王朝一直沒有恢復到盛唐水平;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帝王與統軍將領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並開始了宦官監軍、掌軍、參政,甚至是影響帝王廢立,唐王朝的政治生態被嚴重破壞;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失去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興起佔據了整個西域,切斷了路上絲綢之路。同時,唐王朝力量的衰弱,造成了北方蒙古高原、東北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起,為後世中原政權帶來了無數的麻煩。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能夠較好的處理地方節度使和中央政府的關係,一直保持對周邊各國的軍事壓力,盛唐時期的疆域將會長期維持下去,國內也將繼續保持和平狀態。

當時的唐王朝最大威脅是吐蕃,如果集中全國的力量與吐蕃進行國戰,以唐王朝的實力取得全面勝利是毫無懸念的;實際上把吐蕃換成周邊任何一個國家結果都是一樣的,無論新羅、渤海國、奚、契丹、回鶻、南詔,唐王朝都具備滅其國的實力,只是付出的代價和需要的時間不同而已。如果唐王朝之後又出現幾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很有可能繼續開疆拓土,唐王朝可能會進入第二輪擴張時期。

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擴張的作用太大了,是解決各種積累的社會矛盾、為中下層提供上升渠道的重要措施。當然,前提是擴張成功、仗打勝了。

所謂盛世,就是社會全體創造的財富與社會財富再分配製度之間形成了一個平衡。之後社會財富增長是有限的,但財富再分配過程產生的矛盾是無限的,所有導致王朝滅亡的社會矛盾都是來源於此,逐漸積累量變到質變。

而成功的對外擴張,給一部分不滿現有財富再分配製度的社會階層新的機會,緩解了社會矛盾,盛世自然將會延續。

但對外擴張總會有盡頭,唐王朝之後的皇帝也不可能都是高水平的帝王,就如任何一個古代王朝一樣,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國家財富逐漸轉移到與官僚階層融為一體的利益集團手中,底層百姓逐漸生活窘迫,自然就會有黃巢或者其他人起來造反,唐王朝就會迴歸正常歷史軌道。而且這次連藩鎮都沒有了,唐王朝可能垮得更快。

於是,沒有安史之亂破壞的唐王朝,盛世會多延續一些時間,也會保持較長時間壓制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甚至會延續到三百年以上甚至四百年。但最後的結局不會有所改變,唐王朝仍然會在歷史週期律作用下走向滅亡。

歷史總的走向仍然不會改變

首先,各異族政權在唐王朝停止擴張之後,失去了來自中原的軍事壓力,能夠開始修生養息、積聚實力。歷史上該發生的仍然會發生,契丹除非被唐王朝徹底消滅,否則仍然將會是下一個興起的少數民族政權。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無法移民全面開發蒙古高原,這塊區域總會有源源不斷的遊牧民族興起、衰落、再興起、再衰落;

其次,中原取代唐王朝的不一定是梁唐晉漢周了,也許是契丹等少數民族政權,也許是唐王朝的領軍大將,還有可能是農民起義領袖。但改朝換代必定是農民起義先行,再被少數民族政權或者領軍大將篡奪勝利果實,像劉邦、朱元璋當上皇帝是小概率事件;

第三,有趙匡胤文人政治、強幹弱枝想法的帝王肯定不止他一個,軍隊中央直屬是歷史發展趨勢。但一旦開始杯酒釋兵權,這個王朝的對外擴張就會停止,盛世還沒到來就會提前結束,連開國擴張紅利都沒享受完全。而且宋王朝是沒把握好軍隊控制和軍隊建設之間的平衡,造成了宋王朝的積貧、積弱,也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自廢武功的奇葩。如果新的中原統治者比趙宋強一些的話,蒙元入主中原可能性較小;

第四,總會有一箇中原政權是集大成者,就如歷史上的明王朝一樣。但歷史給人帶來的最深刻教訓就是沒有人能夠接受歷史教訓。所以,這個集大成者仍然會走上明王朝的老路,逐漸開始保守、封閉,明王朝的自我改良是被滿清入侵打斷,新的中原王朝能否跳出這個怪圈仍然是未知數。

總之,中國古代王朝興替的根本不在於是否存在藩鎮,而是官僚階層與利益集團的深度融合造成的失去民心。這個問題不解決,只能通過改朝換代來實現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並且將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這個過程。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唐朝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會怎樣

或許會如隋朝一般傾頹,或許如掃平安史之亂一般,重歸安寧。

首先舉個例子。我們簡單地來看黃河水患:若水高於堤,則決堤;若堤高於水,則水勢或漸弱而水患消,或增強至一定程度而決堤。決堤之禍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停地積累水勢之下,終於不可收拾,這就像當時唐朝的情形,而所謂安史之亂,就是那衝堤之水,不過是浪頭較大的一個。

我們從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的統治者唐玄宗以及領導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等叛軍首領兩個方面來討論安史之亂的影響。

人說“法乎其上,僅得其中”,就是說要做事,目標要定得高一點,否則結果堪憂。唐玄宗什麼情況?開創“開元之治”後,便開始“消極怠工”,沉溺於享樂。唐玄宗李隆基與隋煬帝楊廣,可說是兩個極端,一個是急功近利累垮天下,一個是自我滿足大敗虧輸。盛世之後,唐玄宗撇開了所謂勵精圖治,亦不再行節儉之風,這些“舉措”,自然遭到以張九齡等人的反對,他卻受不了“彈劾”,將這些正直納諫之人一一罷官,轉而重用李林甫。

唐玄宗另一個驚世駭俗的行為,便是奪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女人為楊貴妃,就算大唐風氣開放,此舉還是鬧得沸沸揚揚,引來百姓議論紛紛。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來形容二人情感,說他們“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實則一個沉溺美色,一個以色事人,真實感情有幾分,有待商榷。唐玄宗很會討女人歡心,他又有這個實力,所以有詩歌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古傳唱,那耗費總不是假的。唐時兩大重鎮,一是西京長安,一為東都洛陽,兩地相隔千里之遙,李隆基受李林甫之蠱惑,不管是否秋收,出巡隨心所欲。唐玄宗任用楊國忠之後,朝政進一步紊亂。唐玄宗做下這些,不知於國危害極大,四處開戰,終引安史之亂爆發。

安祿山也算是一時豪傑,雖然出身低微,但見縫插針的本事不弱。開元二十年,安祿山投張守珪幾下,經過十數年的打拼,至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成為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搭上楊貴妃的線後,以其卑鄙無恥的特性,得到唐玄宗的青眼。安祿山有幾分運氣,如唐朝陳重兵者,多為邊陲重鎮,內部反而空虛,為他進軍都城提供了客觀的有利條件,但他在軍事上的實力,全仗一股子勇猛之氣,難說常勝將軍。加之其身體狀況奇差,乃至於失明,都是他“革命”路上的攔路虎。至於史思明,此處不再贅述。

縱觀安史之亂,無論是朝廷一方,還是叛軍一面,均未湧現出如可與初唐時李靖等大將相提並論者,到最後決勝,唐王朝還是依靠了深厚的資本。安史之亂,其實並未爆發出一個叛亂所能展現的最強大的實力,它在滾滾波濤中,只是一個稍大的浪頭,雖然對唐朝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卻在客觀上極大地整肅了唐朝的風氣,所以,安史之亂,並非全無益處。

當一個朝代內部變得腐朽,它就必須進行整肅或改革,否則,迎接它的,必然是更大的風浪。


古今事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其他叛亂戰爭,而且規模也不小。

原因一,開元之治後期,唐玄宗李隆基已經滋生了驕奢淫逸之心,認為自己功德圓滿,認為四海昇平,所以整個生活開始糜亂,朝政也江河日下,人才流失,政策失調。

原因二,在開元之治前期,唐改府兵制為募兵制,這樣導致邊軍做大,國家內衛軍隊開始縮編,吃空餉嚴重。而且唐重用胡將,重視邊功,致使唐朝邊將日益飛揚跋扈。

原因三,唐朝作為一個開放的超級大國,周邊有眾多強大的異族虎視眈眈,吐蕃,突厥,回鶻等。開元后期的唐朝卻國策失準,軍隊開始失去控制。

這樣,朝廷內部朝政怠懈,丞相專權;朝廷外部,邊將強勢,異族狼子野心,而掌舵者李隆基沉迷富貴。如此下去,遲早會有邊將叛變割據,甚至直接的異族內侵,唐免不了戰火摧殘。


萊茵火柴


唐朝沒有“安史之亂”基本上也還會有藩鎮割據,但宦官專權未必會有,黃巢起義還會出現,唐朝仍會被推翻。大概歷史路徑不會變,形式會有不同。

(1)皇帝只會越來越差勁,必然出現朝政混亂、民不聊生

沒有被關入籠子裡的權力,總會是危險的。老百姓有句話“老子英雄兒好漢”,我要加一句“孫子是混蛋”。

長期在宮中生活,在固定化的人員交往中,一代會比一代更脫離民間疾苦,一代會比一代更倚重熟悉人地欺騙。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因此,能力、畏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越來越低。在此情況下,各種想“上位”的人會越來越多。權力鬥爭自然會越來越激烈。

封建王朝統治的治理定律——時間一長,昏君必出,朝政必壞,農民起義必出!

(2)藩鎮割據是唐朝兵制變化的必然,府兵制下將不知兵,募兵制下形成兵將利益一體,皇帝必然失去軍事權

自東漢起,強勢少數民族相繼被打敗後許多都進入漢政權轄區,藉著東漢混亂勢力坐大。面對突厥、吐蕃等強勢民族邊關、藩鎮勢力做大成為必然。

同時,府兵制下的軍源是亦農亦兵,但它的基礎是均田制。但隨著均田制在高宗武后時期被破壞嚴重,玄宗開元年間被徹底破壞,府兵制已經無法適應戰爭。因此,從高宗時期募兵兵源的比重就開始上升,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募兵就已經成為絕對主體。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府兵制下的軍人,有戰爭就去打仗,沒戰爭就去種地。唐初開國名將們為何沒有被大規模屠戮?一方面是唐朝皇帝出身貴族,善於用“妥協”的方式彌合關係;更主要的就是,將軍們不是軍人的效忠對象,將軍們沒有自己的固定武裝,他們不控制軍權。軍隊是國家的,軍需軍餉由國家和個人供給和自籌,軍兵靠軍功得到更高級的賞賜。戰爭完成後,軍人回家種地,與將領的關係終止。

然而,募兵制下的軍人們,軍隊名義上是國家的,實際上是將軍負責招兵和管理日常生活和軍事的。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募兵制下不需要種地,職業就是打仗。沒有戰爭也是進行軍事訓練,服從領兵者命令。軍餉也是由領兵者負責發放。在此情況下,軍事將領與軍士形成人身依附關係。

由此可見,沒有“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也會出現。總體上大的歷史路徑不會改變。

<strong>


坐古談今


安史之亂只不過註定水到渠成的事而已。 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農民起義。


濁酒一杯問青天


安史之亂是大唐帝國乃至於以後所有王朝的意義重大,安史之亂打斷了中國向世界帝國的轉變,安史之亂後中國基本上逐漸輪為區域性帝國。在也沒有引領世界的能力,(除元帝國),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只一。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中國也許走得更遠,影響力更大,會間接改變後世的王朝文強武若的格局。安史之亂對中國影響深遠。


回望夢想x


應該說安史之亂是古代史的分水嶺也不過分,當然不爆發安史之亂,可能大唐還有救,玄宗雖然晚年毛病不少,倒是政治眼光倒是可以。可能沒安史之亂,對於唐朝最大影響,不是朝堂之上,而是河中地區爭奪和對印度實德地區控制權


盛世海晏


沒有安史之亂,唐朝還是會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但下一個王朝不會像宋朝一樣重文輕武,直接斷了中原王朝的尚武之風,漢唐不再有


楊齊蕭


沒有安史之亂,繁華的日子就長遠了。


難忘歷史的改變


無安史之亂,唐朝依舊會出現藩鎮割據。只不過形成時間更久一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程度會逐漸減弱。大唐開放式管理國家,用人唯賢,對少數民族更是恩與有加,不少民族對大唐感恩戴德,影響很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