嗌、咽、喉、肺系、頏顙的具體部位和經絡聯繫如何?

嗌、咽、喉、肺系、頏顙這些名詞都見於《靈樞·經脈》,為不少經絡所聯繫。對此進行分析,有利於分經辨證和施治。

嗌、咽、喉、肺系、頏顙的具體部位和經絡聯繫如何?

“嗌”,有的解釋為“咽也”,有的解釋為“喉也”。《說文解字》採取前一解釋,較正確。如“飲食下嗌”與“嗌不容粒”,均指咽而言。但從《靈樞》各條文分析,”咽”與“嗌”不完全相同。“咽”包括食管,而“嗌”是指其上端,相當現在所稱的咽腔。其病症有嗌幹(見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嗌痛(手太陽小腸經),嗌腫(手少阻三焦經)。

“咽”又稱“咽喉”,是食管的通稱。《靈樞·憂志無言》說:“咽喉者水谷之道也。“《難經·四十二難》:“咽門……至胃長一尺六寸”,即指此。楊玄操注:“咽為胃之系也。”後人因稱作“胃系”。一般多單稱“咽”,稱”咽喉”者多兼指“咽”與“喉”兩者而言。如任脈“至咽喉”,衝脈與任脈“會於咽喉”等均是。咽的病症主要為咽腫(見足少陰腎經)。

“喉”多稱“喉嚨”,是喉頭及氣管的通稱。《靈樞·憂恚無言》說:“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難經·四十二難》:“喉嚨……長一尺二寸”,即指此。楊玄操注:“喉嚨,空虛也。言其中空虛可以通氣息焉。即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可知

“喉嚨”又稱“肺系”。但在稱說時有所側重,單稱“喉”者指喉頭部分,稱肺系多指整段氣管。手太陰肺經“從肺系橫出腋下”,是指從喉嚨旁橫出。喉的病症主要為喉痺(見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肺系的見症應有咳嗽、上氣、喘息等。

嗌、咽、喉、肺系、頏顙的具體部位和經絡聯繫如何?

“頏顙”一詞初見於《內經》。“頏”古通作“亢”,音杭。《說文解字》:“亢,人頸也”;《爾雅》:“亢,鳥嚨”,俗寫作“吭”。如說“引亢(吭)高歌”即指此而言。“顙”有二義:一指額部,如古稱叩頭為“稽顙”;一指發音器官,俗寫作“嗓”。頏顙連稱,意義屬後者。其範圍當是指額之下、咽之上的口腔後部。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楊上善《太素》解釋作“喉嚨上孔”;又《靈樞·營氣》:“上循喉嚨,人頏顙之竅,究於畜門。”楊上善注:“頏顙,當會厭上雙孔;畜門,鼻孔也。”所稱喉嚨上孔,似指喉頭的聲門,則應在會厭之下;而會厭上雙孔,則似指鼻後孔。滑伯仁《十四經發揮》解釋作“咽顙”。又《靈樞·憂恚無言》篇:“頏顙者,分氣之所洩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張景嶽《類經》注說:“頏,頸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洩。”所釋是指喉頭部。張隱庵《靈樞集註》則解釋為:“顎之上竅,口鼻之氣及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洩,謂氣之從此而分出於口鼻者也。”這是指鼻後孔。從上述看來,頏顙的範圍應包括咽腔,下當喉咽部,上至鼻咽部。衝脈“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也是指從鼻咽部向上而滲灌於頭面五官。頏顙既位於咽部,故其病症見

嗌幹(見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與咽喉部的循行和病候關係見下表:

嗌、咽、喉、肺系、頏顙的具體部位和經絡聯繫如何?


從上表可以看出,十二經中,除了足太陽行於身後與咽喉關係不大外,其餘各經都有所聯繫。這種聯繫可以從循行和病候方面去看,與咽(包括嗌)關係大者,為足陽明(胃)和足太陰(牌),其次為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等;與喉嚨關係大者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等。

嗌、咽、喉、肺系、頏顙的具體部位和經絡聯繫如何?

關於“咽”與“喉”的區分,《素問·太陰陽明論》有“喉主天氣,咽主地氣”之說,這是就喉嚨主呼吸,咽主吞嚥飲食而言。張景嶽注說:“喉為肺系,所以受氣,故上通於天;咽為胃系,所以受水谷,故下通於地。”一般說來,經絡之循行於咽者,主咽的病症;循行於喉者,主喉的病症。如手少陰挾咽,其症見嗌幹;手太陽循咽,其症見嗌痛;手足陽明循喉嚨,其症見喉痺等。有的循行和病候記載卻不完全一致。如足少陰循喉嚨,挾舌本,其症見嗌幹、咽腫;手少陽循行文字未詳,其症見嗌腫、喉痺。循行與病候之間應是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印證的。咽與喉位置鄰近,其作用自有相通之處。

對咽喉病症,主要在於辨別陰陽:陽盛證多取陽經穴,如喉痺、發熱,取用合谷、內庭等穴;陰虛證多取陰經穴,如手少陰、足少陰、足厥陰所見的嗌幹,多屬於陰虛的症候,臨床可選取通裡、照海、太沖等穴施治。

嗌、咽、喉、肺系、頏顙的具體部位和經絡聯繫如何?

《標幽賦》說:“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席弘賦》:“咽喉最急先百會,太沖、照海及(三)陰交”;以及《天星十二穴》中,通裡穴“虛則不能食,暴暗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均指對這些經穴的應用。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