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讀《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第一期

《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是陳志武金融系列作品之一,整個系列著書角度是“金融不只是一組經濟工具,它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後的邏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看待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全新視角”。小魚會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對書中的關鍵部分做抽取整理,並在以後陸續推出這一系列另外三部作品的幫讀,目的是幫助沒讀過此書的朋友瞭解書中精華,作開啟大家金融思維的“引路人”。

幫讀《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第一期


1、轉變“價值”觀念

在生產型國家裡,價值主要靠生產“東西”而創造;在財富型國家裡,新的價值主要通過提高資產的配置效率、提高個人和家庭一生一世的經濟安全、拓展個人的人生體驗來創造,這些活動都不生產“東西”,但在後工業社會里,這些“非東西”卻比“東西”更有價值。

這是作者提出的當代的“勞動價值論”,金融交易、財富投資管理、醫療健康、文化藝術、休閒養心等“服務”業(注意不是整個第三產業,排除了與衣食住行相關的服務業),它們創造的價值在於“提高資產的配置效率、提高個人和家庭一生一世的經濟安全、拓展個人的人生體驗來創造”。一個很形象的例子,當人們有了剩餘財產,會思考怎樣使財產保值增值,思考養老、保險和理財,於是對金融服務產生了需求,金融服務解決了人們一生一世的經濟需要,讓人們生活得更安全、更瀟灑、更自由,這就是它們創造的價值。

幫讀《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第一期

2、資產價值取決於未來現金流

書中以帝國大廈為例,一般人只會關注它的賬面價值,即其建築費用和歷史時長,而忽略其財富價值,即由帝國大廈在未來多年產生的現金流的折現總值決定。

類似的,看待一個人的財富也要分為兩個部分:流動財富(如現金、銀行存款、股票、金銀、房地產)和人力資本,其中流動財富是可以隨時變現的,而人力資本不可隨時變現。人力資本的價值通常等於一個人未來數年的勞動收入的總折現值。

作者通過分析未來現金流,向我們展示了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等金融創新的偉大所在,即讓未來現金流提前變現,讓人們提前消費,從而拉動整個國家的內在經濟動力。

3、從金融角度看待歷史

中國奇蹟從何而來,當然這與改革開放政策有關,但僅有這一政策還遠遠不夠,奇蹟還源於自西方在過去500年,特別是近200年建立的全球化世界秩序,沒有這趟便車就沒有中國今天的奇蹟。

200年前(晚清)、100年前(國民政府)、40年前(改革開放)中國都有過對外開放的舉動,但結局大相徑庭。之前我們總是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角度分析原因,但作者卻站在整個世界的金融歷史進程角度。200年前,因為運輸技術和通信技術困難,海洋貿易與國際交往有限,且沒有成形的、公認的國際法,所以執行跨國合約、保護海外產權的方式是使用武力,洋務運動想要發展軍力卻苦於沒有經濟實力,想要開展貿易提升經濟實力又苦於沒有軍力保護,陷入發展怪圈;100年前,國民政府成立後不久一戰爆發,世界貿易格局被徹底打破,此後又發生經濟大危機,各國紛紛提高關稅壁壘,關閉經濟國門,此時中國對外開放只會四處碰壁;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時的世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運作良好,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之後,世界貿易十分活躍,世界在向著“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配置資源,中國在這種背景下開放國門,只要遵循國際貿易規則,交易成本很快就下降,出口市場容量很快就增長。所以從金融史的角度,改革開放是時勢造就的“英雄”。


下一期會在下週晚些時候更新,該系列的其他書目: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

《金融的邏輯2:通往自由之路》

《財富的邏輯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這幾本書也會在《財富的邏輯1》更新完後接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