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杭州主城区的哪些土地来自萧山和余杭吗?

今日的杭州主城区,主要是指绕城北境内的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和绕城南境内的滨江区,以及绕城外的江东新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南北两境以钱塘江为界,又有江北和江南之说。

你知道杭州主城区的哪些土地来自萧山和余杭吗?

其实,在历史上(晚清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杭州城,是指“十门”之内的地域,十门之外皆为郊区乡下。十门是指十大城门,即环城北路的武林门和艮山门,环城东路的庆春门、清泰门、望江门和候潮门,万松岭路的凤山门,湖滨路的钱塘门,以及南山路的涌金门和清波门。古杭州城主要是今日环城西路、北路、东路,万松岭路以及南山路和湖滨路所构成的区域。而西湖在城的西面,方称西湖。

时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修建沪杭铁路杭州站(今城站)之需,清泰门成为第一座拆毁的城门,后因筑路,武林门和凤山门也相继拆除。1912年的7月22日,因杭州城市建设所需,政府开启了拆除杭州古城墙的运动,钱塘、涌金、清波等门陆续拆毁,同时修筑湖滨路、南山路,西湖开始与城市逐渐融为一体。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因拓建环城东路、北路以及延长环城西路等,最后残余的西城墙和东城墙被拆除。

你知道杭州主城区的哪些土地来自萧山和余杭吗?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城的边界,不管是内部区划的调整,还是与周边郊县,如余杭和萧山的融合,皆有多次改变。由此,也产生了今日部分萧山或余杭土著争论的主城区某某地来自萧余的话题。那究竟萧山、余杭的哪些土地划入主城,又是何时划入的呢?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笔者编制如下图表。不过主要描述上世纪60年代后的变迁,之前的半山和拱墅与余杭还有个别地段的行政变化,暂不讨论。具体见下图:

你知道杭州主城区的哪些土地来自萧山和余杭吗?

第一,从时间上看,1996年是杭州主城区与周边区县融合变动最为巨大的一年。这一年内,余杭区西部的三墩和蒋村,东部的下沙和九堡皆同时划入主城。萧山中北部,也是与主城区市中心最接近的三镇西兴、长河和浦沿划入主城。新世纪后,余杭和萧山皆同年撤市设区,之后余杭区行政区划未有变动。萧山区于2014年划出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5街道,由大江东管委会托管,但保持原萧山区行政区划不变,司法管辖不变,汇总统计不变。

第二,从区划形式看,余杭和萧山划出部分融杭形式不同。余杭东西划出部门分别归入江干区和西湖区之下,与原老城区整合,形成一体。萧山区融杭以独立成区为主,滨江三镇和大江东五街道皆如此。原因有二,第一,余杭土地分散,且皆与老城区直接相连,相反萧山隔江,当时尚未有跨江设区的做法,因此前者融入,后者单设;第二,划入土地战略定位不同,所其作用有异。如滨江区成立主要在“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大背景下,且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为主要目标。

第三,从融入效果看,尚有差异。因余杭是分散融入西湖和江干两区,自然与两区形成一体,融合效果较佳。萧山划入滨江的三镇,因为单独成区,自然形成滨江本土意识,且又位于钱塘江南岸,在地理上与老城区不在一体,虽是主城区一部分,但滨江土著的融杭心态依旧复杂,身份认同尚有模糊。

第四,发展成效看,基本有明显进步。今日不管是走在蒋村、九堡,还是滨江等地,我们可以看到,20余年间,从萧余入杭的乡镇街道有明显进步,不管是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口导入,还是交通条件、公共配套、社会风貌等皆有显著改变。当然,个别地方尚有不足之处,还在持续发展中,特别是大江东,由于划入主城区时间尚短,成效还不明显。但从目前的市政建设看,这几年的进步有目共睹。

浙江从县域经济时代,逐渐迈入都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日后,做大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因此,不管是省会,还是主要的地级城市,都将陆续兼并周边县市,扩大主城,引育产业,吸纳人口,为都市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