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许晴饰演的葆秀因为好心办错事,遭到了陈宝国饰演的翁泉海一通数落。

葆秀该不该被数落?

按照《老中医》的预告和正片,其实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陈宝国在《老中医》里数落许晴

葆秀被翁泉海数落,是因为她悄悄给患者们返还了诊费。

这件事没有经过翁泉海的同意。后来竞争对手的老婆上门来闹,说翁泉海是骗子。

事后,翁泉海就说葆秀这是搞歪门邪道。

返还诊费明明是有利于患者的事,为啥要说人家搞歪门邪道呢?

在《老中医》第三集的预告片里,陈宝国和许晴有过一段对话,但没有出现在正片里。

毛病就出在这儿了。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陈宝国饰演翁泉海

在预告片里,有人向翁泉海提出了“免费看病招揽生意”的建议——这个在正片里是有的。

但此人走后,翁泉海对葆秀说:“我不自诩为名医,但也是名家名派,为吸引患者不收诊费,邪门歪道啊。”这句话正片里就没有了。

这句话,等于是翁泉海立了个规矩。

葆秀先前自己也立过一个规矩:“以后你主外,我主内”。

诊费显然属于“主外”的范畴,既然翁泉海有言在先,那么葆秀就应该听话照办。

如果这段对话出现在正片里,那么葆秀挨数落,就没有问题。

可是这段戏偏偏就给删了,结果伤到了剧情的逻辑。

因此,按照正片,翁泉海没有事先声明,那么葆秀被数落,是有点冤的。

预告里的内容,被删除的还不止这句话。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许晴饰演葆秀

在同一条预告里,葆秀还劝翁泉海,“你不一定非要在上海行医啊,实在不行咱就回孟河老家”。

葆秀这句话的背景,是翁泉海在上海的头三脚没踢开。

《老中医》第一集,翁泉海就陷入了一场医疗事故。后来官司虽然赢了,但口碑却输了。坊间盛传,翁泉海用错药害了人命,结果没人敢来找他看病了。

因此葆秀才劝他,咱别当“海漂”了,另辟蹊径吧。

可是翁泉海不干,非要在上海滩立下自己的招牌。葆秀心疼未婚夫,于是才暗中想法子,采纳了刚才那个人的建议,偷偷给患者返还诊费,以此来招揽生意。

葆秀也是中医世家出身,但是葆家传男不传女,因此葆秀并不算业内人士。她不懂行规有情可原,只能算“好心办错事”。

其实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葆秀甚至连办错事都算不上。就算她违背了行规,但毕竟惠及了患者,行规也未必都是对的。

现在我们不扯发展,就行规论事。在生意不景气的背景下,翁泉海自己也在违背行规。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翁泉海主动和路人打招呼

翁泉海因为门可罗雀,偶然碰见一个在他家门口转悠的路人。于是他主动问人家,“您是来看病的吗?”

有网友提示说,这句话违反了“医者三戒”中的“医不叩门”。

满仓大兄弟并不懂医,我也是现学现卖。

所谓“医不叩门”,我上网查了一下,就是说医生不能上赶着问别人,“你是不是要治病”。

这个说法,据说是为了保障平等的医患关系,让医生能够受到更多尊重。同时,也是为了照顾普通人讳疾忌医的心理。

还是那句话,行规未必都对。

如果“医不叩门”是行规,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又该如何看待送医下乡?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承认行规的历史必要性,那么既然都是在生意不景气的背景下做出的无奈选择,翁泉海可以主动问人家是不是来看病的,葆秀为啥就不可以给患者返还诊费呢?

还有一场戏,应该也存在伤及剧情的删节。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患者家属找翁泉海讨说法

这个男的,是一名患者家属。

他媳妇的病,上海的名医都束手无策。

翁泉海第二次违背“医不叩门”,主动上门送药,结果因为名声不好,被人家拒之门外。

后来葆秀再次挺身而出,当着对方的面儿喝了一口药,证明这药不是假药,于是对方才接受。

后来,男人的媳妇又肚子疼。男人打上门来,非要拉着翁泉海去公安局。

可是镜头一转,翁泉海却平安无事地在配置新药方,随后再次送药上门。可此时,那个患者家属却一脸烦躁地问,“你咋又来了?”

我就纳闷儿了,在翁泉海名声不好且首次用药失败差点要了人命的前提下,患者家属怎么就轻易放过了翁泉海呢?

再有,翁泉海在宁波行医时发烧了,后来被人救下。正是此人后来向翁泉海提出了“免费看病”的建议。那么,这个人是怎么知道翁泉海生意不好的呢?

如果是为了去粗取精,那么上述删节细想想也能连上。可是,《老中医》剧情跳跃的后果,却是放大了令人犯困的情节。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高小朴堵门自荐

这个人叫高小朴,是由陈宝国之子陈月末扮演的。

高小朴是一名“铃医”,也就是走街串巷摇铃铛卖药的江湖医生。

“主流医生”都很排斥铃医,认为他们多数都是骗子,甚至收徒都不收铃医出身的人,怕有辱门风。

高小朴为了混口饭吃,一方面四处拜师,一方面当街吆喝。从谋生的角度看,没问题。

但从台词的设计上看,问题很大。

《老中医》前四集,高小朴有好几场背诵医学典籍和典故的戏。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单体戏份时间较长。

陈月末背这么多专业台词,也是下了苦功夫的。可是结果,他被自己下的苦功夫搞成了快进角色,观众一看到他就会犯困。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高小朴把老先生背烦了

编剧高满堂自己都说,写剧本的时候,他就曾被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的台词,搞得直犯困。

剧本是编剧亲生的。您自己的孩子,自己瞅着都犯困,这还怎么能让观众看得下去呢?

其实高满堂也下了不少苦工夫。至少我看弹幕上有许多人说,剧中的专业术语和理论都很靠谱,没有一句胡说八道。

可是,行业剧是否一定要通过密集的专业术语,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性?

满仓大兄弟认为,行业剧首先应该是一部电视剧。你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解决方案,用更加故事化的方式,来呈现一个行业的特点。

另外,行业剧不应该局限于专业。行业故事只是素材,人性和共鸣才是让一部剧真正闪光的东西。

如果真要去粗取精,就应该多删除一些陈月末背诵的专业术语,把时间留给故事。

《老中医》费力不讨好:下苦功夫却让观众犯困

许晴饰演葆秀

许晴的委屈脸,背后是葆秀的苦衷。然而这份委屈也同样属于《老中医》。

作为央视一套黄金档的开年大戏,《老中医》在豆瓣和微博上的话题量远逊于同档期的其他上星剧。

《老中医》确实是一部用心在做的剧,但费力不讨好的播出效果也确实值得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