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人的風骨?

雙刀九紋龍風雲再起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兩面枝。

真正的文人都是博覽群書熱愛學習的人。真正的文人都是知書達禮注重自身修養的人。真正的文人都是關心國運民生的人。因為讀書讓文人清楚歷史,明白道理。因為愛國愛民,讓文人廢寢忘食,奮筆疾書。

文人往往給人小白臉的形象。扛燈草跑順風,弱不禁風。但文人內在的錚錚鐵骨,往往寧折不彎。因為文人飽讀聖賢之書,只認死理。抗聯女傑趙一曼是個文人,被日冦連續電刑七小時,創酷刑之極限而不降。領袖毛主席是個文人,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竟有“更喜眠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的樂觀瀟灑。

真正的文人,都是有信仰的人。他們和神話中的哪吒異曲同工。風流倜儻濟世情,斬釘截鐵報國心。

武將或可降,文人不可輕。外柔而內剛,便是文人風骨。


生死有多遠


文人的風骨,就是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他們把筆當作槍來用,用它和一切反動派做鬥爭。而不是躲躲藏藏,找一個清靜之地,享受片刻的歡愉。

真正的文人,真正的有風骨的人,都是敢於面對現實殘酷的人生的。

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是文人,他們也同樣都是有文人的風骨的。正如在面對日本入侵的時候,他們一直是走在抗戰的最前線,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為了取得全民族的自由而努力。

抗戰期間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就是打擊日本人最有力的武器,我們中華民族是不會向任何反動派妥協的,儘管當時我們的武器,遠沒有你們先進,儘管當時的情況對我們極其的不利。

但是,我們可以給你們打持久戰,而且我們也有信心能打贏。因為我們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這個世界上只要是正義的戰爭,就不可能失敗。

雖然我們要抗戰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們也不怕。我們有億萬的兄弟姐妹。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終將會迎來勝利的。

在這期間毛澤東還帶領廣大民眾,開展游擊戰、麻雀戰、地道戰等戰役,為中國抗日最終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周恩來同彭德懷、徐向前等人,開始帶領八路軍奔赴山西,開展敵後革命根據地進行抗戰活動。

中華民族在最為艱難的時候,在生死存亡之際,正是這些人站出來,和外國入侵者做鬥爭,並且取得了勝利的。

他們或者是文人,或者是武將,又或者是農民。他們都有自己的風骨。

當然了文人的風骨,還在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還在於做任何事,都不會出賣自己的良心,為建設美好的社會主義添磚加瓦。

你覺得文人的風骨,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歡迎補充。


史學達人


冷靜客觀地面對現實,甘守清貧,耐得住寂寞,不為世俗浮華所左右,具有一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反映民間疾苦,針砭時弊,鞭撻醜惡,弘揚人間正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代表著社會的良知、承載著社會的希望,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對權勢的蔑視。應當是有擔當,有骨氣,堅守名族大義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物。風骨凜然,令人肅然起敬。擔當道義就是不顧利害的主持正義,殺生成仁,捨生取義;辣手就是指文人要有犀利的文筆,文以載道,

要成為有擔當,有勇氣的人,是需要要有高尚的道德作為支撐。高尚的道德往往就體現在歷代文人的作品中。如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杜工部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千古名句所共同體現出的是視國家或集體利益為最高利益的道德準則。這是我們名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個人對國家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人與人之間的“仁而愛人”,互助友愛的高尚品質。個人自身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雖九死其猶未悔。”像屈原、司馬遷,他們的死是我國兩千多年古代史中最偉大的自殺。他們將自己的生命與政治、與祖國的命運緊密連結在一起。始終把最深度、最關切的目光投給了眾天下的苦難蒼生。這些百折不撓的血性漢子,從不拿信念、原則和個性做交易,生存意境的敞開、生命個體的強化和生態美感的橫呈。遭到流放、受到刑罰、連累家族,甚至身首異處、血濺七尺,但仍不改其志,文人失意不失志,百折不撓。從屈原到韓非,從司馬遷到班固,從嵇康到陶潛,從李杜到八大家,從辛棄疾到方孝孺,從王夫之到龔自珍,從魯迅到柏楊,他們締造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土壤,賦予了一代代中華文人不屈的品格,以天下為天下的普世價值觀,他們是華夏文明的傳承者,是家國苦難的承載者,是自然律動的傾聽者,是封建強權的反抗者,是涵養世界的拓荒者,是演繹生活的探索者——中國文人的風骨柔情、生存姿態和生存向度,明明白白地指引著當下中國人應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屈原為國建言,而昏聵無能的君王卻聽信讒言,他滿腔悲憤、自沉汨羅;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而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李白皇宮做詩,竟然要“貴妃磨墨,力士捧靴”,最後“且放山崖間”,恪守著操守和風骨。哪怕家國破碎、流落他鄉,乃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從來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顱。 劉文典“寧以義死,不苟幸生”,對蔣介石破口大罵;魯迅鐵骨錚錚,從來都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朱自清雖家中無米下鍋,卻也拒不領取所謂的“救濟糧”;聞一多更是拍案而起,最後倒在了敵人的槍下;建國初期馬寅初為堅持真理赤膊上陣,並喊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豪言壯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漱溟先生。50年代在政協會議上與毛澤東同志唇槍舌戰、廷爭面折;文革期間,面對全國性的“批林批孔”運動,他則說“我的態度是隻批林,不批孔”(據說,當時全國只有他和吳宓兩位老先生拒絕批孔。);馮友蘭九十壽宴,禮邀參加,他奉之一書,大意曰:北大舊人現惟我二人存矣,應當會晤,只因足下曾諂媚江青,故我不願來參加壽宴。對權勢、對潮流、對舊友,他都未曾放下風骨,實屬難能可貴。中國文人敢捨生就義,且死不旋踵;能苟且忍辱,矜持與自重,怎能對權貴奴顏婢膝,曲意逢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國家無論如何,依縱使清貧,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信仰,懷揣著自己的理想,蔑視權貴,傲然脫俗的風骨。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納蘭自強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話題。何謂文人的風骨?根據個人的理解,試著做以解答。

可能一些朋友不太瞭解,“文人風骨”最早是針對建安時期文學作品而提出的。具體是指當時那批志向遠大、才華橫溢熱心青年的作品風格。他們擁有各自獨立的思想,不會阿諛逢迎,更不會趨炎附勢、見風使舵。正是由於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不會輕易動搖各自堅守的理想與主張。

個人覺得,文人的風骨就是指傳統價值觀對當時知識階層的要求。具體而言,“文人”就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知識分子階層。而“風骨”就是指對知識分子的特殊要求。

在本人看來,“風骨”的內涵與標準至少包括三個基本元素。

一是執著。那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立場飄忽不定的牆頭草式文人肯定與風骨無緣。

二是正氣。簡要的說,風骨就是“胸中一口浩然氣,戟指長空還碧清”。

三是責任。風骨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總之,文人的風骨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同時,也希望時下一些文人多做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善事,少做或不做曲解甚至詆譭優秀傳統文化的惡事,更不能充當那些通過各種途徑醜化矮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別有用心之徒手中的工具。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風骨一詞,古已有之,它是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劉勰的《文心雕龍》就是較為系統和完備的討論風骨這一創作美學範疇的理論專著。

追尋古代文人的風骨,不得不提大詩人李白。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體現的就是他個人放蕩不羈,不畏權勢的風骨。再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為了維護人格,保住氣節,棄官不做,歸田隱居。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這樣的精神風骨也令人欽佩。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都具有這樣清麗不俗的表現,用他們畢生的精力,創造了優秀的文化。

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一切有志於從事文化藝術創作的人們,同樣可以展現個人的風采。偉大的時代,呼喚傑出的人才和優秀的作品。一個優秀的文藝工作者,一定是對本民族的文化充滿了自信,又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崇洋,不媚俗,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把個人的風骨揉進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事業之中。這樣的風骨,就一定為人稱道。



棲哈丶


文人的風骨就是文人的人格精神。

我們在讀傳統文化的書籍時,經常會看到“建安風骨”的提法。所謂的建安風骨,即是指兩漢至三國時期,文人的寫作文風。其風格雄渾,剛勁有氣魄。摒棄浮華萎靡和豔麗的文風。曹家三父子便是其中優秀的代表。

文人的風骨代表一個文人的風格。堅持真理,敢說真話,面對現實,這是一個文人必須做到的。魯迅便是近代文學的優秀代表。毛主席曾經評價魯迅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這便是對魯迅文風的高度評價。

文人沒了精神骨頭,無異於和奴才沒有兩樣。任何時代的文人都應堅持真理,反映現實,歌頌善良,抨擊醜惡。這便是一個優秀文人應具的風骨。


非常各


文人風骨是什麼?

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認為文人風骨是身居陋室而心懷困苦底層的杜甫,縱使自己溫飽都沒有解決,但仍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他聽說官軍戰捷,就“漫卷詩書喜欲狂”的赤子情深!

文人風骨是胸懷大志,被貶居僻壤的范仲淹,縱使仕途失意,仍然“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胸懷!

文人風骨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放翁,縱使顛沛流離,仍愛國情深,彌留之際書就《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他抱憾而終仍充滿希望的一腔熱血!

文人風骨是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于謙,他臨危不亂拱衛京師,以一人之力挽大明江山之將傾,是他“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大無畏精神!

文人風骨是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只問大義、罔顧個人得失的犧牲精神!

文人風骨是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本有機會逃走,仍然捨身取義的救國無悔!

文人風骨是魯迅先生棄文從醫,將手中的筆化作戰鬥的武器,縱使“橫眉冷對千夫指”,仍然“俯首甘為孺子牛”,用文章來警醒國人的戰鬥精神!

文人風骨是毛澤東自幼胸懷大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縱使面對親人被害,“淚飛頓做傾盆雨”,兒子犧牲在朝鮮戰場,一句“誰讓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帶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偉人風範!

文人風骨是面對責任,捨我其誰的擔當!

文人風骨是成就大我,無問西東的氣概!





三悟軒



所謂的文人風骨,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那種寧折不彎的氣質,和那種哈巴狗似的諂媚卑怯正好相反,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裡所說的文人風骨,其實就是有氣節的文化人士在面臨窘境和困厄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屈的意志。就像我們熟知的朱自清先生一樣,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人的救濟糧。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個人最為欽佩的,是陶淵明的傲岸風骨,那句千古流傳的話語也是擲地有聲,骨氣高張——不食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

寧可凍餓而死,絕不折節。這是一種內在的、自發的、高貴的文人氣質,也是千百年來文人士子最為崇尚的氣節風尚——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

而我們現在來談所謂的文人風骨,無外乎是因為當下的時代裡,人們對享受和慾望趨之若鶩,夢想著過上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奢華富貴生活。面對這種巨大的誘惑,我們的文人,有很多已然折節屈膝,賣身投靠,變成了勢力和榮華的哈巴狗,搖尾乞憐,奴顏婢膝。

我們要振飭綱常節操,就必須撿拾起被棄置的文人風骨,昂然面對一切威逼和誘惑,敢於向黑惡勢力說不,敢於向貪婪安逸說不,一心只為心中固有的堅定信念,一心向著我們理想中的文化王國,披荊斬棘,風雨兼程。

我們需要這樣的風骨,我們也會重拾起這樣的風骨,我們必定會在新的特大考驗面前,堅定我們的立場,固守我們的田園,秉持我們的信念,高張我們的旗幟,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回答:我不想空口說白話,舉三亇例子,說明什麼是文人風骨:

1,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努向刀叢覓小詩。

2,詩人艾青,他出了一夲詩集,有人建j議送給周揚一本,我的書是公開出版的,他要想看去書店買。周揚時任中宣部長,一般人想送還送不上去呢

3,王蒙,作家,《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李鵬總理內閣任文化部部長,他自己辭職,又回到白屋爬格子去了,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辭職的第一位部級高官。

(補字:在送給周揚一夲逗點後面加周說,諸網友原諒。)


匹夫有擇762



被譽為中國文化革命先驅、旗手的魯迅先生,身處惡劣環境,堅持為華夏民族、勞苦大眾而戰,他的骨頭是硬的;革命前輩李大釗先生也有*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之句。


人們稱記者為無冕之王,並非是針對某個人,而是歌頌記者手中的那枝筆,筆下有風雷、筆下無冤魂啊。


綜上,餘以為一個有風骨的文人,絕不是歷史上反動派的御用文人,絕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絕不可以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處於今天的我們,就是要為振興華夏實現中國夢而大書特書,為絕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好手中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