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上海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最早建立的人物紀念館。1951年1月8日,上海魯迅紀念館在山陰路大陸新村正式開館,周恩來總理為上海魯迅紀念館親筆題寫館名。從1950年6月開始籌備到1951年1月開館,有一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了紀念館的籌建,他就是王稼冬先生。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王稼冬


王稼冬(1918—2003),吳江同里人。少時於同裡南園茶社受陳去病、柳亞子先生薰陶。及長畢業於吳江中學,後師從衛聚賢、金元憲等國學大師。1950年,進入上海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從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後調至上海華山醫院工作。他通貫經史,精通詩書畫及篆刻,尤擅長金石書畫瓷器等文物的鑑定鑑賞。他致力於鄉土古文化及九里湖新石器考察研究達40餘年,為發掘同裡歷史文化作出了貢獻。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同裡王氏敬儀堂(水利同知衙門)近照

王稼冬出生在同裡鎮“同知衙門”王氏老宅,年幼時為祖父王錫晉滌硯洗筆。王錫晉和陳去病交往甚密,兩人時常交流探討書畫鑑賞和收藏,這對王稼冬以後致力於文物收藏、鑑賞有很大影響。1950年,經同鄉嚴寶禮(上海《文匯報》創始人)舉薦,王稼冬前往上海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從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

此時,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為紀念魯迅先生在文化戰線上的豐功偉績,發揚魯迅先生堅韌的鬥爭精神,決定設立魯迅紀念館,由文化部研究室第一副主任謝旦如(後任魯迅紀念館副館長)負責。1950年6月,文物處副處長唐弢草擬成立魯迅紀念館的籌備計劃,依託上海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也就是魯迅故居作為紀念館館址。這個計劃得到了華東軍政委員會的批准,並經中央文物局同意。唐弢負責紀念館籌建的具體工作,6月中旬,在文物處博物館科工作的王稼冬被安排到籌備組,在唐弢的直接領導下參與魯迅紀念館的籌備工作。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大陸新村周邊環境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馮雪峰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唐弢

6月下旬,唐弢、王稼冬在時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馮雪峰的帶領下,來到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實地考察魯迅故居現狀,當即決定,將大陸新村9號恢復成故居原貌,大陸新村10號開闢成兩三個遺物和圖書資料陳列室。由於當時9號、10號兩幢都有人居住,因此,將現有居民搬出是頭等大事。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上海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


王稼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時住居民接觸溝通,動員他們遷出。由於上海住房極度緊張,居民動遷很有難度。一方面動用組織力量和時住居民的所屬單位溝通,說明動遷意圖,另一方面由王稼冬上門和居民溝通協商。大陸新村9號是民生輪船公司的員工宿舍,在接到上海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的公函後,童姓副總經理很友好地接待了王稼冬,表示服從大局,儘快將員工安排到別處居住。大陸新村10號住有兩戶人家。一戶是時任農業部副部長吳覺農和夫人陳宣昭,他們知道房子用途後當即表示馬上搬遷。另一戶是羅小姐母女,她們要求另行安置公房。王稼冬為此專門寫信給上海市房管局,房管局提供了兩三處公房。王稼冬帶羅小姐看了幾處,羅小姐覺得不滿意,然後自己想辦法遷出了。王稼冬為此十分感動,因為當初他們想到動遷肯定很困難,沒想到這些居民沒提任何經濟條件就順利搬遷了。9月15日籌備組接管了這兩幢房子。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魯迅故居


第二件事就是確定故居建設的方案。籌備組中有人認為,要大裝特裝,至少要把10號陳列室搞得富麗堂皇。王稼冬不同意,主張恢復成1936年10月魯迅逝世前的樣子就可以了。為此,王稼冬特地寫信給在北京參加文代會的唐弢,請他定奪。唐弢很快回信,贊同王稼冬的方案,強調絕不能更改故居原來結構。魯迅先生逝世後,魯迅故居多次換了主人,模樣改變很大。王稼冬和同事一起通過照片記載,細心尋找資料,走訪先生好友以及故居的鄰居,確定了故居的內部結構。兩幢房屋的修理工程和大陸新村朝東弄堂口的石牌坊相繼竣工,石牌坊上嵌有周恩來總理親筆手書“魯迅紀念館”五字漢白玉橫額。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魯迅與許廣平

接下來就是故居內部家居物件和魯迅圖書刊物等資料的收集。10月,許廣平先生特地從北京趕到上海,將霞飛路64號(即魯迅逝世後許廣平及周海嬰遷居的寓所)內魯迅先生的遺物交給籌備組工作人員。王稼冬和同事陳步青一起,從許廣平手中一件一件小心翼翼地接過魯迅遺物。即使是極零星細瑣的遺物,許廣平也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向負責佈置的王稼冬作了詳細說明。移交過程中,許廣平多次動情地說:“我要把一切還給魯迅。”這些遺物包括各個房間的傢俱、用具和陳設品,一些墨跡,全部木刻原印片冊和大量照片,以及上海各界追悼先生大會時的輓聯畫像等。根據唐弢和許廣平、鄭振鐸的約定,魯迅先生在上海的大量藏書全部送給北京,以供北京魯迅故居收藏。因此,上海魯迅紀念館陳列室缺少這部分圖書資料,唐弢大度地說:“開館時如果還沒有,就到我家裡來拿。”

有了傢俱和圖書等資料後,王稼冬和籌備組人員一起開始緊張修復和陳設。故居的傢俱要經過修復才能在紀念館陳設。魯迅用過的藤椅已經破舊,王稼冬請上海走街串巷的修藤椅師傅來修理,要求他不能用新皮,而是配上顏色相同的舊藤皮,修舊如舊。雖然多付了些工錢,但是修復效果很好,看不出修理痕跡。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魯迅故居外景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魯迅故居會客室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魯迅故居陳列室

魯迅故居和兩個陳列室初步完成展陳後,籌備組邀請魯迅先生生前好友實地參觀指導,並徵求他們的意見。除了許廣平外,還有巴金、馮雪峰、孫用、李霽野、王士菁和趙家璧等近十位知名人士現場審看指點。王稼冬根據許廣平和各位專家的意見,對故居遺物按照先生生前原狀陳設,對陳列室的每一件遺物都一一對應擬寫了說明。

最後就是確定講解詞和講解人員。王稼冬在唐弢的指導下,擬寫了故居各個房間的講解詞。籌備組還物色了一批年輕人作為魯迅紀念館的講解員,並對他們進行了培訓。由王稼冬引導他們邊參觀邊講解,要求他們以觀眾身份提問,唐弢在現場指導。根據參觀效果和演練實際,唐弢對王稼冬撰寫的講解詞作了增減修改和潤色。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魯迅紀念館


1951年1月8日,魯迅紀念館開館迎客,華東軍政委員會和上海市的主要領導出席開館儀式。1956年9月魯迅紀念館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1998年8月開始改擴建,於1999年9月建成開放。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王稼冬


王稼冬後到上海華山醫院工作,直到退休。王稼冬先生喜愛詩書畫,均有較高造詣,與啟功先生有書信往來,並在《書法研究》上發表論文。王稼冬還是收藏鑑定大家,收藏字畫古董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為業內所稱道。退休居住同裡後,王稼冬先生致力於鄉土文化的挖掘整理,對保護挖掘傳承和利用古鎮文化,促進同裡旅遊業發展做出一定貢獻。2016年,王稼冬先生後人將其藏書325冊、同裡九里湖遺址文物標本489件悉數捐贈給同裡鎮政府。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王稼冬撰寫的九里湖考古報告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王稼冬書法作品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王稼冬書畫作品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同裡故土文化雜說》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同裡故土文化雜說》內頁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陳雄、王稼冬等題《愙齋藏印》

備 注

1、主要參考資料:王稼冬《追憶上海魯迅紀念館籌建經過》。

2、感謝王稼冬先生之子王光照先生提供王稼冬照片,感謝鄭一冰先生從中聯繫。

—END—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這位吳江人全程參與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