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最早建立的人物纪念馆。1951年1月8日,上海鲁迅纪念馆在山阴路大陆新村正式开馆,周恩来总理为上海鲁迅纪念馆亲笔题写馆名。从1950年6月开始筹备到1951年1月开馆,有一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了纪念馆的筹建,他就是王稼冬先生。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王稼冬


王稼冬(1918—2003),吴江同里人。少时于同里南园茶社受陈去病、柳亚子先生熏陶。及长毕业于吴江中学,后师从卫聚贤、金元宪等国学大师。1950年,进入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从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后调至上海华山医院工作。他通贯经史,精通诗书画及篆刻,尤擅长金石书画瓷器等文物的鉴定鉴赏。他致力于乡土古文化及九里湖新石器考察研究达40余年,为发掘同里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同里王氏敬仪堂(水利同知衙门)近照

王稼冬出生在同里镇“同知衙门”王氏老宅,年幼时为祖父王锡晋涤砚洗笔。王锡晋和陈去病交往甚密,两人时常交流探讨书画鉴赏和收藏,这对王稼冬以后致力于文物收藏、鉴赏有很大影响。1950年,经同乡严宝礼(上海《文汇报》创始人)举荐,王稼冬前往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从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

此时,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纪念鲁迅先生在文化战线上的丰功伟绩,发扬鲁迅先生坚韧的斗争精神,决定设立鲁迅纪念馆,由文化部研究室第一副主任谢旦如(后任鲁迅纪念馆副馆长)负责。1950年6月,文物处副处长唐弢草拟成立鲁迅纪念馆的筹备计划,依托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也就是鲁迅故居作为纪念馆馆址。这个计划得到了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批准,并经中央文物局同意。唐弢负责纪念馆筹建的具体工作,6月中旬,在文物处博物馆科工作的王稼冬被安排到筹备组,在唐弢的直接领导下参与鲁迅纪念馆的筹备工作。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大陆新村周边环境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冯雪峰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唐弢

6月下旬,唐弢、王稼冬在时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冯雪峰的带领下,来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实地考察鲁迅故居现状,当即决定,将大陆新村9号恢复成故居原貌,大陆新村10号开辟成两三个遗物和图书资料陈列室。由于当时9号、10号两幢都有人居住,因此,将现有居民搬出是头等大事。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


王稼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时住居民接触沟通,动员他们迁出。由于上海住房极度紧张,居民动迁很有难度。一方面动用组织力量和时住居民的所属单位沟通,说明动迁意图,另一方面由王稼冬上门和居民沟通协商。大陆新村9号是民生轮船公司的员工宿舍,在接到上海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的公函后,童姓副总经理很友好地接待了王稼冬,表示服从大局,尽快将员工安排到别处居住。大陆新村10号住有两户人家。一户是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和夫人陈宣昭,他们知道房子用途后当即表示马上搬迁。另一户是罗小姐母女,她们要求另行安置公房。王稼冬为此专门写信给上海市房管局,房管局提供了两三处公房。王稼冬带罗小姐看了几处,罗小姐觉得不满意,然后自己想办法迁出了。王稼冬为此十分感动,因为当初他们想到动迁肯定很困难,没想到这些居民没提任何经济条件就顺利搬迁了。9月15日筹备组接管了这两幢房子。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鲁迅故居


第二件事就是确定故居建设的方案。筹备组中有人认为,要大装特装,至少要把10号陈列室搞得富丽堂皇。王稼冬不同意,主张恢复成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前的样子就可以了。为此,王稼冬特地写信给在北京参加文代会的唐弢,请他定夺。唐弢很快回信,赞同王稼冬的方案,强调绝不能更改故居原来结构。鲁迅先生逝世后,鲁迅故居多次换了主人,模样改变很大。王稼冬和同事一起通过照片记载,细心寻找资料,走访先生好友以及故居的邻居,确定了故居的内部结构。两幢房屋的修理工程和大陆新村朝东弄堂口的石牌坊相继竣工,石牌坊上嵌有周恩来总理亲笔手书“鲁迅纪念馆”五字汉白玉横额。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鲁迅与许广平

接下来就是故居内部家居物件和鲁迅图书刊物等资料的收集。10月,许广平先生特地从北京赶到上海,将霞飞路64号(即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及周海婴迁居的寓所)内鲁迅先生的遗物交给筹备组工作人员。王稼冬和同事陈步青一起,从许广平手中一件一件小心翼翼地接过鲁迅遗物。即使是极零星细琐的遗物,许广平也保存得非常好,并且向负责布置的王稼冬作了详细说明。移交过程中,许广平多次动情地说:“我要把一切还给鲁迅。”这些遗物包括各个房间的家具、用具和陈设品,一些墨迹,全部木刻原印片册和大量照片,以及上海各界追悼先生大会时的挽联画像等。根据唐弢和许广平、郑振铎的约定,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大量藏书全部送给北京,以供北京鲁迅故居收藏。因此,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室缺少这部分图书资料,唐弢大度地说:“开馆时如果还没有,就到我家里来拿。”

有了家具和图书等资料后,王稼冬和筹备组人员一起开始紧张修复和陈设。故居的家具要经过修复才能在纪念馆陈设。鲁迅用过的藤椅已经破旧,王稼冬请上海走街串巷的修藤椅师傅来修理,要求他不能用新皮,而是配上颜色相同的旧藤皮,修旧如旧。虽然多付了些工钱,但是修复效果很好,看不出修理痕迹。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鲁迅故居外景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鲁迅故居会客室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鲁迅故居陈列室

鲁迅故居和两个陈列室初步完成展陈后,筹备组邀请鲁迅先生生前好友实地参观指导,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除了许广平外,还有巴金、冯雪峰、孙用、李霁野、王士菁和赵家璧等近十位知名人士现场审看指点。王稼冬根据许广平和各位专家的意见,对故居遗物按照先生生前原状陈设,对陈列室的每一件遗物都一一对应拟写了说明。

最后就是确定讲解词和讲解人员。王稼冬在唐弢的指导下,拟写了故居各个房间的讲解词。筹备组还物色了一批年轻人作为鲁迅纪念馆的讲解员,并对他们进行了培训。由王稼冬引导他们边参观边讲解,要求他们以观众身份提问,唐弢在现场指导。根据参观效果和演练实际,唐弢对王稼冬撰写的讲解词作了增减修改和润色。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鲁迅纪念馆


1951年1月8日,鲁迅纪念馆开馆迎客,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上海市的主要领导出席开馆仪式。1956年9月鲁迅纪念馆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建成开放。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王稼冬


王稼冬后到上海华山医院工作,直到退休。王稼冬先生喜爱诗书画,均有较高造诣,与启功先生有书信往来,并在《书法研究》上发表论文。王稼冬还是收藏鉴定大家,收藏字画古董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业内所称道。退休居住同里后,王稼冬先生致力于乡土文化的挖掘整理,对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古镇文化,促进同里旅游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2016年,王稼冬先生后人将其藏书325册、同里九里湖遗址文物标本489件悉数捐赠给同里镇政府。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王稼冬撰写的九里湖考古报告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王稼冬书法作品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王稼冬书画作品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同里故土文化杂说》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同里故土文化杂说》内页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陈雄、王稼冬等题《愙斋藏印》

备 注

1、主要参考资料:王稼冬《追忆上海鲁迅纪念馆筹建经过》。

2、感谢王稼冬先生之子王光照先生提供王稼冬照片,感谢郑一冰先生从中联系。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这位吴江人全程参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建!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