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創:走過千山萬水,只有一個簡單的道理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自己沒能力就說沒能力,還大環境,

怎麼你到哪兒,哪都大環境不好,

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趙本山

融創的業績發佈會,大家都愛去聽,因為老孫不裝,大家都喜歡聽他的大白話。

大白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明白它,卻需要走過千山萬水。即便走遍千山萬水,很多企業依然發現,很難成為第二個融創。

秘密在哪裡?我們就從老孫和融創管理層的業績發佈會金句開始分析。

先來看老孫上週在業績發佈會上怎麼說的:

1.看負債率本來就是錯的。你是股東,對吧?借錢多,有什麼不好?關鍵在什麼資產上,流動性好不好。

2.我一直覺得負債率是很荒唐的事情。你們都知道淨負債率是錯的,為什麼還在用?你們也沒有辦法。高曦說必須弄,所以我說弄就弄吧。

3.要看銷債比(銷售額/負債),比率大於1,肯定沒問題。

4.我們回款週期2—3個月左右。按照這個去化率,我看,供貨按年排,大概70%左右沒問題。

5.負債率不用擔心。銷售大幅增加,現金多,負債率一定會降。

銷債比指標,老孫年年提。秘密在下面這張圖裡: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銷債比背後,是“現金創造”這張圖。

要完整理解銷債比,以及這張圖表,至少需要從三個層次。

為什麼有人還在走彎路

第一個層次:會計視角和運營視角。

大家都知道,會計報表是填空題,按照會計準則調整出來的。但接近企業運營實際情況的報表,應該是運營視角。

以資產負債表為例,它冒出來投入資本、營運資本需求、固定資產淨額、佔用資本等新名詞。它們的公式內容對很多同行也很新鮮。比如說:

投入資本=現金+營運資本需求+固定資產淨值;

營運資本=經營性資產-經營性負債

=(應收賬款+存貨+預付賬款)-(應付賬款+預提費用);

佔用資本=短期負債+長期負債+股東權益

如果將傳統資產負債表和運營視角下的資產負債表相比較,就是下面這張圖: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媒體報道的數據以及各種比率,都是出自傳統資產負債表。但是,股權投資者和債權投資者都是依據運營視角下的資產負債表。

傳統財務報表適用於快消品,但房子一是期貨,二是大宗商品。就是說,房子是大宗期貨商品,而且經營週期跨越兩到三年,它不是快消品。

如果用快消品的會計邏輯看房企,只能是錯上加錯。沒有3000億以上的銷售規模,房企就調不出讓投資者滿意的財報。

500億的房企,去對標5000億的銷售規模,完全是自找難堪。五年前,老孫就一直說大家不懂他。或許融創是房企中最早少數不被傳統財報指標束縛的公司。

為什麼有人三年前甚至更早投資了融創,秘密是通過調錶,看到了融創未來的發展潛力。

融創做對了什麼

第二個層面:誤區指標

傳統財報的誤區在哪裡?

在資產負債表方面:

由於預售制度的存在,資產負債率已經不能衡量行業利用財務槓桿的規模和資金壓力。後來發明了新名詞—淨負債率,但淨負債率同樣存在同樣問題。

週轉率失真:跟週轉率相比,土地儲備和銷售面積的比價相對重要。

ROE也同樣存在失真,原因是,房企土地取得的歷史成本需要重估。

在利潤表方面:

規模房企有大量預售,可以調節結算節奏,推遲或提前結算。

同樣是因為有預售,規模房企可以調節結算配比,將成本提前或後置,不能真實反映當期成本水平。

為了提高利潤率,房企可以調節資本化率,多體現或少體現費用。有一些巨頭,居然可以將房企的財務費用全部資本化。

還有土地增值稅預提額、存貨跌價準備等可以調節。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上面兩張圖是中信證券金牌分析師陳聰的總結,但他只提到了冰山一角。

但讓人遺憾的是,太多的機構和媒體盲目利用傳統報表的指標分析房企。基於傳統財報生成的指標,反過來又同時綁架房企和金融機構。

很多人為什麼喜歡傳統報表生成的指標,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利用Wind現成的數據指標生成系統,省事。

但可怕的是,誤導指標一路傳導下去,迷失自我,還會誤導金融機構。以至於很多金融機構乾脆只看規模房企,對成長性企業因為茫然而漠視。這也導致規模不同的房企,拿著千億房企的卡尺要求自己,其結果只能是東施效顰。

融創一路走來,就是簡單的事情,堅持做。甚至融創上市以來,每次業績發佈會上,老孫都會強調對自己經營指標的堅持。

堅持有什麼好處?這就是萬房君接下來要談到的問題。

行業的反思

第三個層資:運營視角下的財報好處

實際上,無論是股權投資者,還是債券投資者,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財務建模。即在運營視角下,重新調整報表,然後進行估值和評級。

他們都會關心兩個核心指標:自由現金流加權資本成本(Wacc),影響這兩個指標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現金創造(詳見本文第一張圖)。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現金創造環節,有兩個核心環節:

一是基於利潤表的經營獲利能力,即我們常說的利潤指標。在分析利潤指標時,會看行業結構、商業模式、競爭優勢、核心能力;

二是營運資本能力,它主要是指買地、庫存、銷售等環節,是基於營運資本變動需求的指標,主要包括存貨週轉天數、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和應付賬款週轉天數等。

經營獲利能力是賺錢,營運資本能力是落袋為安,著眼於資金週期。無論是估值,還是評級,機構更看重後者。

我們從相關的公式可以看出來:

經常性自由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經常性資本支出淨額;

經營性現金流=經營利潤*(1-有效所得稅稅率)-營運資本需求變動+折舊攤銷

營運資本需求=(應收賬款+存貨+預付賬款)-(應付賬款+預提賬款)

事實上,只有從運營視角出發,我們才能找到公司的彈性財務空間、最優資本結構和資本約束邊界,否則只能是一頭霧水。這其中就包括對自由現金流的認知。

特別是房地產行業,運營指標更加特殊,它有一個科目叫預收賬,金額特別巨大,在企業的實際運營中,在現金籌集上作用巨大。所以老孫很看重銷債比指標。銷債比是從運營的現金週期角度考慮,對房企現金流的實際改善,意義更大。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所以他才說:“我們回款週期2—3個月左右。按照這個去化率,我看,供貨按年排,大概70%左右沒問題。”

理解到這個層面,我們就能把老孫講的五句話串起來:

1.借錢多,買到好地,就是優質流動資產;

2.優質流動資產通過融創強大的運營能力,轉化為預售賬款,以待結轉;

3.融創的底線之一就是銷售額/負債,這是融創的底線管理指標之一;

4.再參考回款週期和去化率指標,排出供貨節奏和銷售額的年度計劃;

5.到了規模階段,企業也會惜借,自己的借貸額度就這麼多,給不了這麼多銀行。

既然融創是從運營視角做計劃,為什麼過去三到五年時間裡,融創的股票一直被低估?

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分析師在做估值和評級時,在關鍵假設條件和價值驅動因素上,更習慣套用快消品模型。

房企對機構和投資者的認知引導,基本上沒有。甚至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對房企的估值和評級,很少有更接近房企運營的估值和評級模型。房企只有熬過規模關,拿出類似快消品行業的財務報表,才叫美感,才能享受早就應該享有的待遇。

融創的營收已經跨過千億門檻,老孫說,“銷售大幅增加,現金多,負債率一定下降。”不僅是負債率會迅速降下來,而且融創的利潤指和現金流指標都會好起來,其自由現金流和WACC都會好,估值和評級都會全面迅速改善。

但是,這份遲到的讚美,早在五年前已經埋下了種子。這是少數人的收穫,多數人的遺憾。

融創已經成為行業的標杆。想進入第一梯隊的房企,紛紛拼命調頭學融創現在的做法,卻忘記自己的行業位置。同時,這些房企又拿金融機構和評級公司的管理指標考核自己。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斷檔環節:不同規模公司的評價指標不同,應該有取有舍,區別對待,否則做多錯多。

誤導指標跟歌詩一樣,很多誤區讓人迷路。或者拋棄誤導指標,或者堅持走出迷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