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在《流浪地球》中說的太陽氦閃真的有可能發生嗎?有科學依據嗎?

蒲公英的約定數


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最近刷爆了互聯網,讓眾多網友大呼過癮,一如當年《霸王別姬》橫空出世。


電影情節取自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在遙遠的未來,太陽面臨死亡,地球不再安全,於是人類決定帶著地球前往新的家園——比鄰星。這部電影中有許多硬科幻情節,比如:在未來,太陽真的會爆炸嗎?人類為何要飛向比鄰星?引力彈弓效應是什麼?洛希極限又是怎麼回事?

今天我們首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個問題上:太陽會爆炸嗎?

恆星的誕生

我們知道,像太陽這樣可以發光發熱的星球稱為恆星。恆星其實也像人類一樣,有出生、成長、壯年、衰老和死亡,這個過程就稱為恆星的演化。在演化的過程中,有些恆星的確會發生諸如氦閃、超新星爆發等突然噴發,最終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要了解這個過程,我們首先要了解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現代科學理論認為:所有的恆星最初都是由星際物質組成的。星際物質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氣體或固體,主要是氫和氦,以及少數的重元素。一片星際物質構成了星際雲,星際雲的質量和體積都非常巨大,直徑可以超過100光年,質量可以達到600萬個太陽質量。

星際物質之間存在萬有引力,在漫長的時間裡,萬有引力會使得星際物質一點點聚集,直到形成一個質量較大的核心,這個質量較大的核心會產生更大的引力,又會進一步使星際物質聚集在一起。收縮過程引力勢能逐漸釋放,恆星核心溫度越來越高。而且,由於質量和引力越來越大,組成核心的物質彼此發生擠壓,使核心收縮,核心的壓強越來越大。這個過程中的恆星我們稱之為原恆星。

一旦核心的溫度和壓強達到了某個條件,就會引發氫的聚變,星球就開始發光發熱,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太陽會爆炸嗎?

按照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演化的過程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存在一個穩定的發光發熱的階段,這個階段大概佔了恆星壽命的90%, 這個階段就稱為主序星。

我們首先來介紹太陽的演化。一般而言,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質量越小的恆星,壽命越長。中等質量的恆星(介於0.5倍太陽質量到10倍太陽質量之間)如太陽的壽命大約有100億年。

這類恆星最初發生氫的聚變,並且靠自身強大的引力來束縛反應,使得核反應可以緩慢而平穩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引力和聚變產生的熱壓力平衡,使太陽的體積、發光功率都幾乎不變。關於這個問題的細節我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給大家介紹。

在主序星末期,核心部位的氫聚變減弱,引力壓佔了上風,會造成核心部位收縮。核心部位的收縮又會使密度、壓強和溫度的上升,於是,核心部位外層沒有發生聚變的氫開始聚變,恆星的體積膨脹,這個階段就稱為紅巨星階段。


太陽大約還有50億年會變為紅巨星,主序星階段的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變為紅巨星之後太陽體積會變為地球的100萬億倍,此時太陽的邊緣剛好會到達地球軌道所在的位置,從而讓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

而且,在紅巨星階段,質量與太陽差不多的恆星可能會發生氦閃,也就是強烈的氦聚變,在幾分鐘的時間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能量爆發,這種能量足以摧毀整個地球,這也是小說《流浪地球》最後描述的災難性場景。

隨著太陽膨脹的進行,太陽表面的引力會變弱,外層的一部分質量會被拋灑到宇宙當中,形成行星狀星雲,為下一代恆星的形成提供原料。

紅巨星階段相比於主序星時間並不會很長,如果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人類移居到火星也不是長久之計。一段時間後,太陽的壽命走向終點,聚變變得越來越弱,引力會將組成太陽的物質緊緊地擠壓在一起。原子之間會產生電子簡併壓,這種壓力是由於兩個電子不能處於完全相同的狀態(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它可以抵抗住恆星的引力,那麼最終恆星會變為一顆密度極大的星球——白矮星,它的體積會與目前的地球差不多大。

白矮星經過十分漫長的時間,會把自己僅存的一點能量也釋放出去,在宇宙中成為一顆永恆而暗淡的黑矮星,這就是太陽的宿命。不過幸好,我們還有50億年的時間尋找新的家園。

為什麼要飛往比鄰星?

除了太陽之外,比鄰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它大約在4.2光年之外的地方。同時更重要的是: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它的壽命比太陽長得多。

如前所述,恆星的質量越大,壽命就越短,質量越小,壽命就越長。質量最小的恆星稱為紅矮星,它的質量大約介於0.08倍太陽質量到0.5倍太陽質量之間。由於表面溫度比太陽低,所以發光偏紅色,這也是它稱為紅矮星的原因。

比鄰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八分之一,科學家們推測比鄰星的壽命至少有數千億年,而目前的宇宙年齡只有138億年,我們幾乎可以認為紅矮星是長生不老的。所以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才把目的地選到比鄰星——一顆讓我們一勞永逸的恆星。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比鄰星)

恆星質量太大會怎樣?

如果恆星質量太大,壽命就會短的多,以至於無法孕育生命。

質量超過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稱為藍巨星,藍巨星的壽命非常短,例如人們在半人馬座的方向上發現了一顆非常巨大而又十分明亮的恆星,它的發光亮度大約是太陽的一百多萬倍,科學家們預測它的壽命只有大約300萬年,就像打手槍一樣快,於是就命名它為“手槍星”。

由於質量巨大,藍巨星在主序星階段末期會變為紅超巨星,它的核心部位有極高的溫度和巨大的壓強,不僅可以發生氫的聚變,還可以進一步引發氦、氧、碳等元素的聚變,形成最終的聚變產物——鐵。於是它的內部結構形成了一種類似洋蔥的分層形態。

藍巨星在演化末期變為紅超巨星之後,也會產生類似紅巨星的膨脹——收縮過程,將一部質量拋灑到宇宙當中。但是這個拋灑的過程比氦閃要更加強烈,人們稱之為超新星爆發。

在公元1054年時,中國宋朝的天文學家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這次噴發向宇宙中揮灑了巨大的星際物質,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蟹狀星雲。

在超新星噴發之後,剩餘的核心部位會收縮,而且由於恆星質量巨大,此時連電子簡併壓都無法抵抗引力。如果恆星質量在1.44倍太陽質量和3倍太陽質量之間,電子會變鑽入原子核內,依靠中子簡併壓抵抗引力,形成一顆穩定的的星球——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再大一些,那麼連中子簡併壓都無法抵抗引力,恆星核心會進一步收縮,形成黑洞,這一顆恆星的命運就徹底終結了。

不過不要擔心,在超新星爆發之後噴發出的星際物質和紅巨星噴發出的行星狀星雲,會重新一點點聚合,形成新的恆星,宇宙如此生生不息。

總之,太陽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衰老和死亡,那也將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終結。人類還有50億年去思考到底去哪裡安家落戶。不過我更傾向於拋棄地球乘坐宇宙飛船去尋找新的家園,這肯定比帶著地球去流浪要方便得多。


李永樂老師


《流浪地球》除了特效,還能看到什麼?

相信大家閒來都喜歡跑電影院,今年賀歲片可謂是強者林立。前有主打情懷的《新喜劇之王》,後有黃渤沈騰徐崢搭檔的爆笑大片《瘋狂的外星人》,還有小朋友們喜歡的《小豬佩奇過大年》……誰能想到,一部號稱“硬核科幻”的中國科幻片《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截至目前,豆瓣電影評分高達8.0,高居各大榜單票房榜首。

《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安置巨大的推進器,在茫茫宇宙中尋找新家園的生存之旅。作為一部生存災難片,硬核科幻的《流浪地球》到底展示了什麼樣的科學原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是什麼導致地球“流浪”?

《流浪地球》的電影背景中,因為太陽極速老化,氦閃爆發在即,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故而全人類成為寄居蟹,預備帶著整個地球開啟“流浪”模式。

什麼是太陽氦閃?我們知道,19世紀以來,科學家通過分析太陽光譜,發現太陽中所蘊含的元素:90%的氫,還有氦和少量較重的元素。太陽表面像一大碗煮沸的粥,不停地冒著直徑近乎一千英里的泡泡,溫度高達6000℃。大規模的爆炸,會定期撕裂太陽表面,在數秒鐘內釋放相當於十億顆原子彈的能量。

經過漫長的時間發展,當太陽的氫氣燃燒殆盡後,它就會變成一顆紅巨星,失去燃料的核心將會收縮產生大量高熱,導致外層向太陽系膨脹,內側行星將會被吞噬,甚至連地球都難以倖免,這就是太陽氦閃。

地球“流浪”的動力是什麼?

為了讓我們的地球成功“流浪”,勢必要擺脫太陽系的引力,靠什麼呢?地球還是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里,重達59萬億億噸。於是乎,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地球上裝上了行星發動機,它的能量來自“重元素聚變”。

1954年,第一個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託卡馬克裝置在蘇聯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建成。一直到現在,人類探索核聚變的努力仍在繼續,世界各國的總投入在持續增加,探索的步伐也將加快。不斷有新的託卡馬克聚變反應堆研製成功,包括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製的東方超環(EAST)。

▲東方超環(EAST)

為什麼流浪的時候要經過木星?

在電影中,末路的人類為自己選了一個新的家園——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哪怕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動機,足以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速度(脫離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

但這個速度還遠遠不夠。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距離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這實在是太漫長了!於是人類想到了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提升速度,最後到達比鄰星。

航天中存在引力彈弓現象,利用它,可以令航天器零消耗低改變方向、提升速度,送達目標軌道。引力彈弓一般發生在一對重量相差懸殊的天體之間。這裡我們用木星(紅色球)和地球(藍色球)舉個例子,如圖a和圖b所示。

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軌道上以速度U運行↓↓↓

▲圖 a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足夠靠近後,地球被木星引力抓住,牽引,優雅地轉體半周,然後像擲鐵餅那樣甩出去↓↓↓

▲圖 b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感謝木星老哥的助攻,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並沒有消耗任何燃料,就奔著新家園去了。

地球親密接觸木星有什麼危險?

電影中地球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一躍而過前往浩瀚的宇宙,其實這是非常兇險的,這個兇險可不單指電影中的3000座行星發動機出現故障。而是會導致地球活活撕裂的——洛希極限。

什麼是洛希極限?當地球“流浪”到木星附近,此時,地球相當於木星的一個衛星。此時,地球就感受到了一個拉伸的力,也就是潮汐力。如果地球距離木星很近,地球感受到的潮汐力就會特別大,最後被潮汐力撕碎。

1994年前後,人類觀測到了一顆彗星因突破木星洛希極限而慘遭撕裂進而葬身木星的“宇宙級交通事故”。這顆名叫“蘇梅克—列維9”的彗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圍繞行星運行的彗星,1993年發現時也許已經被木星捕獲了20至30年左右了。計算表明,“蘇梅克—列維9”在木星洛希極限距離內通過,於是木星的潮汐力把該彗星撕裂。後來這顆彗星成為了一系列直徑在2公里之內的碎片。

▲“蘇梅克—列維9”彗星的碎片

未來,地球真的會進入“流浪時代”嗎?

電影的結局,主角一行人成功地引爆了木星氫氧混合的氣團,運用“引力彈弓”走向未來的家園,地球徹底進入“流浪時代”。那麼,未來太陽走向衰竭,還要多久?我們真的會走向流浪嗎?第一個問題,科學家早已做出瞭解答。

研究計算表明,目前太陽的核反應速率大概比太陽剛成為主序恆星時大30%,而在55億年後,不斷加快的太陽核反應速率使得當時太陽輻射出的能量約已經是現在的2倍。

在如此劇烈的輻射照耀下,地球表面的溫度將超過3百多攝氏度。以當前的認識,在這種環境下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體都是無法生存的。除非當時的人們研發出了能夠遮擋太陽劇烈輻射的裝置,否則就不得不踏上流浪之旅了。

因此,珍惜我們的地球吧,它處在太陽周圍的宜居帶裡,可以允許液態水穩定的存在,較強的地磁場屏蔽了太陽高能粒子的侵襲,大氣層的密度和成分能夠有效的調節溫度,浩瀚宇宙,何德何能,誕生出我們這顆偉大的藍色星球。


科學+


太陽不會出現氦閃,地球也不會去流浪。都是一些沒有弄明白太陽是如何發展的大神自然是一天天的編啊編了。為了這個問題,我只能再把太陽系的發展規律弄一遍。太陽系的發展規律是這樣的:太陽系也是一代一代發展的,像人類一樣。因此我就從上一代太陽系說起,看完後你就會知道他們是不是瞎編了。在上一代太陽系統中,同時存在兩顆太陽,一顆大太陽和一顆小太陽。小太陽帶著冥王星、海王星與天王星三顆小行星,而大太陽帶著土星、木星與我們現在這顆太陽。我們現在這顆太陽在上一代太陽系中都還只是一顆像木星一樣的氣態星球,地球、金星與水星就是它的衛星了。




當太陽發展到末期時,體積只有稍許增大。自然是沒有所謂的科學家所說的那麼大的離譜了,就像你把石頭加熱後其體積會有所增大一樣。那為什麼太陽會爆炸?是因為太陽就是一顆燃燒的空心球,而且還是岩石的與地球一樣。只是比地球大幾百萬倍,裡面形成很大空間。它裡面有空間就會有星球與星系,甚至是人。可以說太陽的內部就是另一個小宇宙時空了……你想想看太陽系中除了月亮這個類型的星球,其它的星球都是不停的消耗內部物質的。想想看地球把岩漿都“喝”光後,裡面只剩下內核“浮”在中央,此時地球的內部就已經產生了許多星球了。然後它們可以組成星系……那麼太陽的內部自然也是這樣的。

當上一代太陽系中的太陽發展到末期時,太陽就會自然的爆炸分解。而在上一代太陽系中的氣態星球,就會被炸成火球。由於控制火球的引力突然消失,火球內部的最後一顆星球便開始在變成火球的星球內部超高速運轉與火球版的星球的殼產生劇烈磨擦而形成巨大的引力,引力子穿透星球的殼往外擴散,到了最遙遠處再也不能往外衝時,便開始返回。引力子在返回過程中產生了強大的“吸”力,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引力。引力子再返回火球加熱後升級成光子,於是再向外擴散而變成傳遞太陽的熱量的光。這樣我們現在這顆太陽就算誕生了,而後,地球、金星與水星變成太陽的行星。在上一顆太陽的爆炸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氫與氦物質,木星與土星就變成了氣態星球,而且上一顆太陽內部的星球都會向外漂,木星與土星都捕獲了大量星球而組成了自己的小系統。而飛出來的第一顆星球就是我們的月亮,由於月亮是一直在上一顆太陽的殼上運轉。太陽一爆炸月亮不就飛出去了嗎?月亮它不僅飛得快,而且還像以前一樣繞著圈,圈越繞越大,最後闖入地球的引力範圍被我地球捕獲變成地球的衛星。


那麼到了我們這個太陽爆炸時,地球就會變成現在木星那樣,會成為下一個木星系統。而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就會變成未來的太陽……


萬能科學引導文明升級


可能發生,有科學依據,是太陽從主序星演化到紅巨星階段很可能要經歷的一個時期

昨天瞥了一眼票房數據,《流浪地球》電影的熱度一直還在,票房增速一直保持同期作品裡最大的。


轉回正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氦閃是什麼?

所謂的氦閃,一般發生在太陽這類恆星核心的氫元素聚變的差不多了時候,原先氫聚變成的氦在簡併壓抗不了引力後,一次大規模聚變的現象。

整個氦閃持續的時間很短,可能就幾分鐘到幾小時,在完成氦閃後,太陽的內核和外層各自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內核聚變繼續收縮,外層燃燒熱膨脹,整體朝著紅巨星方向發展。

如果內核的外層氦簡併壓突破臨界值,還可能發生又一次氦閃,每一次氦閃都在平衡簡併壓和引力,最終穩定在碳核的簡併壓和引力,這就是被巨大紅巨星孕育的白矮星雛形。




外層就拼命的燃燒,產生的熱膨脹加上內核產生的熱輻射,使得外層一直膨脹,成為巨大的紅巨星,表面溫度進一步降低,大約十幾億年後,冷卻的外層氣體瀰漫成行星狀星雲,而內核則是較小的白矮星。

最後的星雲也會消散至不可見,而白矮星在億萬年後也會冷卻成為黑矮星,這就是太陽完完整整的一生。


擋不住的熵增


現實中的太陽,氦閃至少在數十億年之後發生。天文學上對於此類數字的預測其實有很大的誤差,比方說宇宙年齡138億年,嚴謹的說法會在後面加上“正負XX億年”,/手動捂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代人是絕對看不到太陽氦閃的。

電影以及原著小說中,並未對氦閃“提前”發生做太多解釋。小說是這樣說的:天體物理學家發現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加速轉化為氦元素,通過觀測建立了新的數字模型,預測第一次氦閃會在四百年內發生。

氫元素為什麼會加速轉化?大劉把鍋甩給了天文學,畢竟遠在N光年外的星體,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是誰也無法斷言的。說不定明天咱們把太陽模型整個推倒重來,新模型認為太陽其實是一枚超大型LED燈,只要有愛就能發光,不需要核燃料。

回到題主的問題。氦閃不僅有理論依據,也有觀測到的現象。距離地球2700光年的恆星SAO 244567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了數十年,其在20年裡表面溫度提升了一倍,而近年的觀測發現正在迅速冷卻。據預測,未來幾百年裡SAO 244567會繼續膨脹。如果它曾擁有生命行星,那些生命不是流浪就是全掛掉了。(哈勃望遠鏡攝於1998年,魔鬼魚星雲↓↓↓)


虎皮青貓的小窩


熱映中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反正這一路走高,上映4天即突破10億,而這部電影的劇情前提設定就是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將與數百年後發生氦閃,之後將膨脹為紅巨星,吞沒地球所在的軌道,如果這個時候人類還不走,那還等到什麼時候呢?晚一點走很可能就來不及了。


不太懂天文學的朋友可能不瞭解氦閃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它是恆星內部氫燃料聚變燃燒將盡的時候,內部的高溫高壓條件達到了點燃氦元素的層次,於是氦元素於瞬間發生核聚變,恆星主要聚變方式將由氫核聚變轉化成氦核聚變,這預示著這顆恆星將向紅巨星的方式演變,並且開始其劇烈的膨脹過程。

另外,氦閃現象也會發生於白矮星的表面,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太陽質量的1.44倍)的白矮星,表面的氦元素也會被點燃爆發氦閃現象,這個時候的白矮星會發生la型超新星爆發,並與這種爆發中灰飛煙滅。



對處於主序星階段的恆星來說,氦閃現象是一種劇烈的恆星星體活動,以我們的太陽為例,一旦發生氦閃,太陽將於一瞬間釋放相當於數百萬年中的核聚變能量,對我們的地球來說,那是一股毀天滅地的力量,當其能量輻射到達地球的時候,頃刻之間地球的海洋將沸騰起來並且蒸發掉,大地都燒成熔岩,地球表面的溫度將超飆升數百上千攝氏度,整個地球表面基本都會成為不毛之地,數天後,強烈的太陽風還會將地球的大氣層吹掉一大部分,接下來,太陽的體積將逐步膨脹,在接近一億年的時間中吞併掉水星金星和地球的軌道,總體膨脹數千萬倍。





很顯然,太陽一旦發生氦閃,人類將無法在地球表面生存,地表的生態環境和生命物種將灰飛煙滅。所以,一旦確定太陽將發生氦閃,那麼人類必須得提前做出行動。

那麼,現實中太陽會發生氦閃嗎?恆星的形成和演變理論上來看,太陽是會發生氦閃的,太陽是一箇中等質量的恆星,在恆星分類中屬於黃矮星,它內部的核聚變不僅可以燃燒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還可以將氦元素聚變成鋰以及更高級別的元素,其聚變形成元素大概可以進行到碳、氮、氧元素的級別,所以當太陽內部的氫元素聚變的差不多的時候,內部形成的高溫高壓條件是可以激發氦元素聚變的,在這一時刻,太陽就會發生氦閃現象。




不過我們現階段的人類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根據如今的天文觀測計算推測,太陽發生氦閃現象的時間還需要大約30~50億年,這個時間還非常久遠,我們人類的出現不過才一二百萬年時間,進入文明時代不超過1萬年,現代科技大爆發的時間不過200年,所以只要我們人類社會能夠和平穩健的發展,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發展出足夠高級的科技,這樣等到太陽發生氦閃的時候,我們人類早就可以輕鬆轉移到其他星系躲避氦閃的打擊了,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看太陽的氦閃,就像欣賞一場煙花表演一樣。


人類的方向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太陽是一顆恆星,是恆星就有生命,從誕生走向死亡,太陽的死亡之路就是走向紅巨星時代,太陽中的氫氣的核聚變反應結束,輪到氦氣開始核聚變的過程,也就是氦閃的到來,此時的太陽會慢慢劇烈膨脹,最後會徹底吞沒它的所有行星,當然最後它還會收縮開來,變成一顆溫度很低的黑矮星,最後走向真正的死亡。劉慈欣描述的《流浪地球》就是訴說的太陽變成紅巨星即將吞沒地球的那個階段的故事,是有科學依據的,其實這個階段的到來至少還需要20億年左右的時間,到時候人類是否存在還是一個未知數,要知道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的撞擊就讓地球上所有的恐龍全部滅絕。


科壇春秋精選


按照現有物理理論,太陽在結束氫聚變後就會發生氦閃。

當太陽到主序星晚期,核心氫核聚變停止後,就會結束主序星階段,由於失去聚變能量,抵禦引力坍縮的熱膨脹慢慢變弱,內核在引力作用下向內收縮,由於太陽質量在常規下無法點燃氦核聚變,所以核心的氦會持續坍縮至簡併態,在電子簡併壓的作用下停止繼續坍縮,而外層氣體則在內核坍縮過程中往外膨脹降溫,體積顯著增大,亮度降低,這就是紅巨星階段。

而內核隨著坍縮到簡併態,溫度持續上升,最終在高溫和高壓下,氦核聚變被點燃,隨著能量釋放,核心溫度急劇上升,然而核心的簡併態物質並不會在高溫下像主序星時一樣產生距離的熱膨脹來釋放高溫,結果是溫度持續地急劇升高,而急劇升溫又導致更多的氦被點燃,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太陽內的大量氦在一場近乎失控的核聚變中聚變成碳,在幾秒鐘內釋放出來相當於一個星系的所釋放的能量。這就是《流浪地球》傳說中的氦閃。

由於失控核聚變產生的高溫,核心的氦也會暫時在極端熱膨脹下退出簡併態,並結束第一輪氦閃。但隨著溫度和壓力降低氦核聚變停止,核心會重新在引力坍縮下進入簡併態,但此時由於氦已經大量聚變成氧和碳,所以核心主要是碳氧構成,如果此時氦燒完了,那麼太陽將直接坍縮成簡併態的碳氧白矮星,如果還能燒,那麼在核心重新坍縮後將重新點燃氦核聚變,雖然不像第一次那麼猛烈。這就是《流浪地球》所提到的反覆多次的氦閃吧。

有的恆星也有可能在第一次氦閃後進入熱平衡的穩定氦聚變期,直到氦核聚變結束進入碳氧白矮星階段,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一般就沒法再進行下一步核聚變了。太陽將在漫長歲月裡輻射完所有熱量,冷卻成為一顆黑矮星。


星宇飄零2099


太陽到紅巨星階段地球就成了燒烤了。不必擔心,地球會被另外的恆星恰恰路過帶走,然後地球又繞這新恆星轉。現在的太陽系也是N億年前把地球救過去的。地球是上帝造的,人類也來在不同星球,中國人來自金星,白人來自火星,非州人來自土星。人類會有無數次搬家,再在地球上呆490億年再說。別講什麼資源有限,能量守恆,並且可無中生有。只要科技足夠牛,一人可擁有一個銀河系,一個可觀測宇宙(目前930億光年大小)。生命是永恆的。



紫氣東來八千里


氦閃是指在恆星內部突然發生的氦核聚變。氦閃發生在0.8太陽質量(M☉)至2.0M☉的低質量恆星核心,也就是說太陽也滿足條件哦!

氦閃發生後,恆星會快速的釋放能量,大概是太陽正常發光的100萬倍!所以流浪星球中的場景可能發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