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一个流浪汉算命,卦象说他能当皇帝,十年后一切成真

小说:一个流浪汉算命,卦象说他能当皇帝,十年后一切成真

辞别董宗本的赵匡胤又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此时距离家已有一年之久。

一年来,他西出潼关,南下荆襄,走过沙尘滚滚的黄河故道,穿越饱经风霜的中原大地,辗转奔波千余里,受过别人的白眼,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却仍是一无所获、一事无成。最初的一腔热血、满腹豪情已消磨殆尽,建功立业的梦想却遥不可及,甚至愈来愈远。

面对困境,赵匡胤曾一度想放弃,他想起了那个温暖的家庭,严父慈母,娇妻幼弟,虽不富裕却足够温馨,远胜做一个四海为家的流浪汉。

但赵匡胤终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失败的经历让他产生了挫折感,更激起了他性格中绝不服输的一面。复州和随州的不愉快经历固然让他郁闷,也让他领会了这样的道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想赢得别人尊重,只有依靠实力。

赵匡胤不再向南,他转向西北,溯汉水而上,不久后到达了湖北重镇襄阳。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举目无亲,身无分文,贫困潦倒,四顾茫然,多少天连顿饱饭都没吃过,好多次他都想低声下气,向人乞讨,但最后残存的一点自尊心仍在坚强支撑他的意志。

有一天傍晚,赵匡胤实在熬不住了,他见到路旁长着一片绿油油的莴苣菜,一看四下无人,竟然当起了偷菜贼,拔了几颗莴苣(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五世纪左右便传入中国,所以五代十国有莴苣种植并不奇怪),直接生吃起来。

咳咳……一声咳嗽传来,赵匡胤吓了一跳,差点把嘴里的莴苣吐出来。

原来这片莴苣菜是附近一个寺庙的老和尚种植的,但他发现了这个偷菜贼,却没把赵匡胤扭送到官府,反而大发慈悲,留赵匡胤在寺庙住宿,管了赵匡胤一顿饱饭。

赵匡胤很纳闷:大师为何对我为何如此抬爱?

老和尚回答:贫僧昨晚梦见一条金龙吃了我种植的莴苣,今日见到施主,便知你绝非池中之物,只是一时落魄,将来必有飞黄腾达之日。

赵匡胤晒然一笑:我能混顿饱饭就不错了,大师抬举我了。

老和尚仔细端详赵匡胤的黑脸,说:“施主命中有富贵,只要一直往北走,就有机会了。”

赵匡胤心中一动:大师只看脸面就能洞察内心,难道能未卜先知?

老和尚继续说:“我给你足够的盘缠,你继续向北走吧!”

这次经历让赵匡胤开始相信,自己可能真的要时来运转了。

拿着老和尚赠予的盘缠,赵匡胤继续向北走,不多久来到了宋州归德军(今河南商丘)。

一进入宋州,赵匡胤便见很多人结伴前行,他一打听,原来这些人是去城内的高辛庙进香许愿的,据说这个高辛庙十分有名,但凡许愿者无不灵验。

无聊之际,赵匡胤也跟着人群去了这座庙宇,他原本不信这些牛鬼蛇神,但这一次一股好奇心驱使着他进入庙宇,看着其他人上香许愿,投掷杯珓(一种占卜用的道具)问吉凶。

等其他香客离开后,赵匡胤也过去掷了一下,心中默默祈祷:这次闯荡江湖,若是能得一小校(军队中的低级军官,相当于班长),就算是吉兆了。

杯珓落在地上,赵匡胤一看,大失所望:不吉!

赵匡胤不服气,又投一次,这回我求个刺史(高级官员),结果又是不吉!

赵匡胤不甘心,再掷一次,我再求个节度使(封疆大吏),结果又是不吉!

赵匡胤恼火了:刺史不行,节度使不行,难道让我当皇帝吗?!他站起身来,把杯珓一下子扔到地上,气鼓鼓起身便走,眼神一瞥,却发现竟然是“圣珓”(上上签)!

赵匡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我将来能做天子吗?

可转念一想,自己连肚子都混不饱,干脆就别做春秋大梦了。

离开宋州之后,赵匡胤按照老和尚的指示,继续北上,他漫无目的,浑浑噩噩,不知走了多久,一直走到一个无比熟悉的地方 — —黄河。

一路向北,一路向北,如今到了黄河边上,机会仍没出现,下一步要去往何方呢?

向西?那里有自己的家,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到汴京。赵匡胤仿佛能看见家中昏黄的灯光,想象得出家中被窝的温暖,感受得到家传来的阵阵诱惑。

向北?坚持原来的方向,渡过横亘的黄河,或许预言中的那个机会会突然出现,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 —也或许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渡河!向前!

渡河以后,赵匡胤又辗转进入山西境内,很快又一道困难横在了他的面前 — —打仗。

打仗在五代十国时是司空见惯之事,但当赵匡胤打听清楚交战双方和各自主帅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机会可能真的来临了。

此时交战双方,一方是后汉的藩镇叛军,主帅是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另一方是平叛的后汉官军,主帅是后汉枢密使、同平章事郭威。

李守贞,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五代的风云人物。先是跟随石敬瑭建立后晋,又在少帝石重贵在位期间平定杨光远叛乱,后来更与杜重威率兵在阳城(今山西晋城)大败契丹,成为朝廷炙手可热的实力派。

可惜的是,李守贞没能把忠诚坚持到底。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李守贞、杜重威这对老搭档彻底辜负了石重贵的厚望,率领二十万晋军主力投降契丹,直接导致后晋灭亡。

从击败契丹的功臣到投敌卖国的叛将,李守贞名字中的“守贞”二字变成了对自己绝妙的讽刺。

等契丹皇帝退出中原后,被抛弃的李守贞审时度势,再度投入本土皇帝刘知远的怀抱,做了河中节度使,依然是高官厚爵,节镇一方。

刘知远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节度使们个个手握重兵,实力不凡,除了安抚别无他策。但他只当了几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把这些不安分的节度使们留给了十七岁的儿子刘承祐。

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成了新老板,兵强马壮的节度使们怎肯服气?在那个只用实力和拳头说话的时代,他们可不讲什么君臣之道,于是在九四八年,心怀种种不服的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此王景崇非彼王景崇,不是王镕之父,重名而已)先后反叛,公然结盟对抗朝廷。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