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數學課情節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我的數學課情節

1950年,我在湯家河小學五年級學習,當時我的班主任周老師擔任算術課。周老師工作很認真,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這個時期我對算術很感興趣,不但認真學習課本上的應用題,還在課外看一些如雞免同籠,年齡,流水,工程等方面的題。

有一次,上算術課,當作業本發下來之後,我打開一看,有一道題打了橫槓,打橫槓就意味著不對,但我覺得自己做的對,我就順便看了一下同桌作的這道,算式不一樣,但結果一樣,我拿著作業本到講臺桌前,去問周老師,我說:“周老師,這道題為啥打橫槓?”周老師嚴肅地說:“做的不對。”我接著說:“我同桌的這道題的得數和我一樣。”老師很氣憤地說:“我說不對就不對。”老師的話也沒法爭辯,我就回來了。還沒坐穩,周老師就面向全班同學,用手指著我說;“谷德新,這道題你再這樣做,我就把作業本給你撕了。”老師的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使我很受刺激,理解不了,但也沒法,只好忍下來。

過了段時間,我在一本課外書《算術難題詳解》看到了這道題,這道題的解法不只是一種兩種,而是四種不同的解法,就是解題入手的角度不同,但結果相同。看到這個結果,心裡踏實了。相應地產生了兩種想法,1,周老師有一點自以為是,教學方法太教條,死板,這樣做會影響學生智慧的發揮,當老師的不應該這樣做。2,我不能因周老師對我的批評,影響我對算術的愛好者與追求,所以,我在算術課的學習上,沒受到影響,成績很好!1952年小學畢業,我以算術滿分的成績考入一中。

1952年到一中學習,開始實行分到一、一班,梁戈木老師任班主任,教算術課,劉瑞符老師教語文課。到二年級下學期,學校來了一位新老師,就是苗新亭老師,學校安排他教我們代數課。苗老師一上課,使同學們都感到很新穎。因為過去經歷過的老師,多數都是老師在課堂上單一的講課本上的知識,簡單地說,就是先生講學生聽,總是一言堂,滿堂灌。苗老師上課的講授方法,與以往的老師們截然不同。他每節課都要先把課本上要講的內容逐步的擺出來,在他的引導下,讓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思考分析,逐步找出解題的門路和方法,讓學生自己的推導出結果,然後老師加以總結,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傳授了課本上的知識,而且也逐步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記憶也更牢固。為滿足一些學生對知識的追求,還建立了“數學課外研究小組”,我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小組,每週活動一次,活動內容多是老師選擇一些與課本知識有聯繫的內容,把課本的知識,加深加寬。活動的方法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分析研究,或三兩個人在一起討論。這樣做不但使學生擴大了知識領域,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在學習上的開創精神。這個時期,一中數學組的老師們,在苗老師的影響帶動下,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很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1955年我們這屆學生結業參加中考,當時一中和縣中(二中)不分重點,都是各校獨自招生,這一屆學生,兩校都是六個班,三百左右人,據有人統計,這次中考,數學成績,一中滿分的就有四十多人,縣中(二中)才幾個人。這年灤師招生200人,我因家庭條件所限,報考了灤師,並以數學滿分的成績被錄取。

1958年灤師結業後回到樂亭,被分配到姜各莊小學任政治課教師,時間不長,整風反右“,有些教師被下放回家,學校缺文化課教師,我又教語文課。1962年,我任教初三幾何課,幾何課和代數課相比較,不但有數學的公理定理,而且還有圖形,有時圖形是明的,有時是隱形的,所以幾何課的難度比較大。為了教好這門課,我動了不少腦筋,主要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多方面激發他們學習幾何的興趣,相應地減輕一些難度,所以,我在教學上運用苗新亭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不單傳授知識,而是採取師生互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有不少學生對幾何產生了興趣,逐步養成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有一些學生不但認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而且還學習研究一些課外參考書上的內容。

在這個期間,有兩個學生學習出色,一個是301班的趙琢,一個是303班的劉寶純,他倆都是班裡的學習骨幹,1963年結業後,都考入了一中。1966年”文革“剛開始,他倆分別是學生組織紅總、紅聯的領頭人。在這兩個學生中間,有一件事使人難忘,劉寶純在課外書看到了一道幾何題,思考了一陣不會做,放學後他去問趙琢,趙琢看了一會兒,也不會做。後來,趙琢用了一個星期的課餘時間,通過反覆思考、分析,終於找出了門路,做出了這道題。他找到劉寶純,告訴他:“這個題需做輔助線圖,讓兩對三角形相似,得兩個橫等式,再推出結果。”劉寶純聽了以後,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會做了。”這樣,他沒動腦筋就滿足了,放下了。

在1963年,中考的數學試卷最後一個難題,就是這道題,結果趙琢從容地答上了,劉寶純在這道題上交了白卷,事後,我們一起分析研究了一下,為啥考前兩個人都見到了這道題,都會做了,考的時候,為啥趙琢答上了,劉寶純卻沒有答上?其根本原因就是趙琢是經過反覆思考、研究做出來的,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劉寶純是別人告訴的,沒動腦,所以,記憶不深,做不出來。以後我就把這件事做為一個典型案例,教育學生怎樣學好知識,牢牢地掌握知識。

(作者谷德新,退休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