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縱觀古史,歷朝歷代的官員,尤為注重“說話

”二字。

一句話沒說好,或說錯,很可能就得罪人,更嚴重的甚至丟官喪命

而如果說的非常漂亮,則可能因為一句話就平步青雲,升官進爵。

現代人看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但古人在步入社會後,旁人對他的評價好壞與否,有一項極為嚴苛的標準,正是:

善言辭。

通俗來講就是:

會說話。

這一項本領,更在古代官場中深刻體現出重要性,不成文的規矩是,在古代人看來,應做到三點,便能將“與人對話”處理的遊刃有餘:

言語寧少勿多,表態寧遲勿早,用詞寧陳無新。

先說

“言語寧少勿多”,舉一例: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翁文灝

清朝末代秀才翁文灝(hào),後來也是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他著有一本《翁文灝日記》,所記錄的內容,俱是在“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身居官場的所見所聞,其中他提到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規矩”:

袁世凱時期的總統府秘書,名為:張一麐。(lín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張一麐

此人曾經做過一件大事,正是在1941年11月17日的國民參政會上,通過和蔣介石的談話,批判當時的官場風氣。

他當著眾多官員的面,嚴肅的對蔣介石說:“不宜學前清末年風氣,‘只許磕頭,不許開口’,盼政府早行憲政。

這句話點出了一個明確的主題,即清朝官場說話的規則,以八個字便可總結:

只許磕頭,不許開口。

這句話其實並非空穴來風,反而確有出處,正是自乾隆時期便輔政的大臣曹振鏞親口所說,他在退休前,用六個字來概括自己為官一生的精髓,正是:

多磕頭,少說話。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曹振鏞

《瞑庵二識》:曹文正公晚年,思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眾所周知,清朝時的政治生態,在道光後期尤為複雜,且腐敗成風,而曹振鏞既然能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下功成身退,自然別有一番為官秘訣,這段對話就是他的門生請教,問如何才能做到像他一樣,在朝廷內遊刃有餘,功成身退。

曹振鏞就回答了六個字:“多磕頭,少說話。

雖然現在來看,早已不必採用這種封建的方式與人交際,但大抵可以看出古人對於說話的重視,在很多方面,寧可做到“惜字如金”,也不願因為一時出錯而得罪對方。

但大家不要以為曹振鏞因此怕說話,相反,他最懂得何時該說,何時不該說。

這六字秘訣,是他教給自己的門生,如何在朝中與人相處,但只有他和道光皇帝兩個人的時候,但凡遇到國家大事,曹振鏞從來都是直言不諱,如果道光帝的觀點有錯誤,他必定當場指出,甚至常常與道光帝爭執,而最後他卻總能通過各種理由說股道光帝。

因此在曹振鏞死後,道光帝賜其諡號:文正

這對於曹振鏞的一生來說,是極為至高的評價。

再延伸來講,“文正”這個諡號,可是古代所有文臣夢寐以求的榮譽。

司馬光就曾在《資治通鑑》中提到:

諡之美者,極於文正。

這段話的大意為,對於一個大臣最高的美譽,就是“文正”,所以自古以來,但凡能被追授“文正”二字的文臣,幾乎是全天下文人敬仰的對象,更是皇帝等統治者最為信任的謀臣。

比如范仲淹,耶律楚材,曾國藩等人,俱是歷史上一等一的名臣重吏。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范仲淹

由此可見,道光皇帝能授予曹振鏞“文正”的諡號,自然是對他無比信任且認可,道光帝在追授諡號時,親口說出了理由:

曹振鏞實心任事,外貌訥然,而獻替不避嫌怨,朕深依賴,而人不知。——《清史稿·曹振鏞傳》

這句話可理解為:

曹振鏞任職期間,誠實而又忠心,外表雖然寡言少語,但在給朕獻計獻策時卻從不避諱,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朕非常依賴他,但從沒跟任何人說起過,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這份信任。

由此可見,曹振鏞後來的門生,將他為官的六字訣竅曲解了,曹振鏞並非真的“多磕頭,少說話”,即使他做到這一點,那也是在官場之中與同僚交往。

如果他跟自己的老闆,即道光帝,只有他們倆面對面的時候,可是有什麼說什麼,從不避諱,而且大事上極為負責認真。

這就是古人話術的智慧體現,從這件事上,我們可知曹振鏞與同僚,或者說同事相處時,表現的非常低調,甚至被人當成“木訥”。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影視劇照

但當他與自己的上司獨處一室中,卻在重大問題上直言不諱,暢所欲言。

這樣做的好處,自然再明顯不過,正是與很多人共事時,悉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自己很少插嘴,將所聽所想記下來,之後再找老闆單獨表述。

在跟許多同事交流時,先聽別人把話說完,既不會折損了別人的面子,也不會因為一句話說不好而得罪人,同時也為別人的發揮留足空間,而自己的意見則先保留,事後再找老闆單獨商討。

如此一來,自己的利益既不會損失,別人的利益也得到了維護,同時要解決的問題,也得到了順利解決。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可以說曹振鏞所採取的策略,是三方受益的話術,使他不管是生前還是身後,都享受到了極大的榮譽,這也充分體現出他的人生智慧。

然而這種智慧,卻被後來人過度曲解,而形成了“只管磕頭,不要說話”的潛規則。

而咱們開頭所說的張一麐所批判的風氣,正是這種清朝末年官場的不良習慣。

那時的人們認為,如果不會說話,或者遇到問題不知道該說什麼,那就直接磕頭,磕頭總歸是沒錯的。

現在來看,這麼做就比較荒唐了。

以上這個故事,其實也表達出了“表態寧遲勿早”的原則,即遇到問題,先不要急著表態,等別人說完再發表自己的言論,或是尋找另外的場合,如此一來,再發表自我言論的同時,就不用顧忌侵犯到別人的利益。

咱們打個比方就很好理解了,假設曹振鏞和一眾大臣都在朝堂上,道光帝發問,說前幾天的賑災款項有沒有落實到位?

如果曹振鏞心知賑災款項沒有落實到位,且不等別人說完,他就搶著把這事兒告訴了道光帝,那麼必然會得罪負責安排款項的官員。

如果他等同僚說完,因為何種原因怎麼怎麼沒到位,而且別人說的也很客觀誠實,那麼他就可等別人回答完以後,再親自找道光帝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怎麼改進能讓款項落實的更快,這樣做,既不會讓負責款項的官員在朝堂上當場難堪,算是維護了別人的面子,又將事情完美解決,同時道光帝還會認為他很有想法,就會對他愈發信任。

這就是“表態寧遲勿早”的體現,其實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合理表現出自己的謙遜,很容易在場合交流中博得別人的好感,如果一味的鋒芒畢露,勢必將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但要做到這一點,有時真的很難。

畢竟人都是受感情支配,在很多問題上難以做到真正的理性,可即使如此,能不斷向著謙遜的層面學習進步,自然也對自身的提高大有裨益。

最後再說到“用詞寧陳勿信”,其實這個最好理解,一句話概括:

你知道的新詞彙,別人可能不知道。

所以如果說話交流中經常用新詞,會容易讓別人誤解你的意思,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能最大程度防止“禍從口出”。

因此在交談中,最好使用大家常見的詞彙,這樣一來別人能聽懂,也會防止誤會的發生。

當然,能做到“言語寧少勿多,表態寧遲勿早,用詞寧陳無新。”這三點,還有一個前提基礎,正是:

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辦事牢靠,從不虛誇。

不然退一萬步說,曹振鏞如果是個一無是處的庸官,無所作為,平常辦事也不牢靠,那他跟道光帝單獨交流時,道光帝就會認為這傢伙只剩一張嘴了。

與諸君,共勉之。

————————

古代“最會說話”的大臣,升官發財就憑“六個字”,一生榮華富貴

——————

參考文獻:

《古代官場說話真經》鳳凰出版社——作者:王春南

——————

《瞑庵二識》:曹文正公晚年,思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

《資治通鑑》:諡之美者,極於文正。

——————

《清史稿·曹振鏞傳》:曹振鏞實心任事,外貌訥然,而獻替不避嫌怨,朕深依賴,而人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