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手握重兵為何沒有稱帝?

王龍森


曾國藩作為權傾一時的晚清名臣,曾歷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又轄蘇皖贛浙四省之兵力,其組建的湘軍驍勇善戰,屢敗太平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攻下金陵後,其湘系部署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荃、彭玉麟、郭嵩燾等紛紛勸其擁兵自立,曾國藩卻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對聯以表明自己無意稱帝。甚至太平天國陣營中的石達開也勸他擁兵自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也表示:願長江兩岸數十萬餘部,擁戴曾國藩為帝。

歷史上擁兵自立,稱帝為王的將領不在少數,因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的忠臣良將也不計其數。在波譎雲詭,勾心鬥角的政治環境中,權傾一時的曾國藩選擇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無疑是明智的選擇。易中天曾說過:"謀反並不容易,一要有心,二要有膽,三要有力。"曾國藩不稱帝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實力不夠。

湘軍鼎盛時期,兵力有30萬眾,然而歸曾國藩直接指揮的僅有12萬人,其中,只有曾國藩九弟曾國荃的5萬湘軍屬嫡系部隊,其餘4萬湘軍在浙江巡撫左宗棠手中,另外3萬湘軍由江西巡撫沈葆楨統轄。此外,李鴻章還獨立擁有著7萬之眾的淮軍。

然而,早在1854年曾國藩攻陷武昌後,咸豐皇帝就對曾國藩的權利有所顧忌,在伺機予以削弱的同時,也在湘軍內部扶植反對派的勢力,使其互相傾軋和牽制。因此,李鴻章、沈葆楨以及湘軍內部各系都和曾國藩有矛盾,曾國藩一旦起兵自立,到頭來擁立他的可能只有曾國荃的5萬湘軍嫡系部隊。

另外,清朝的八旗騎兵也是曾國藩騎兵自立的一大威脅,八旗是清廷的中央軍,總兵力有20餘萬,平時有10月萬駐防在京師,成為京營八旗,又稱勁旅八旗或禁旅八旗,其餘10餘萬則分別駐守在全國各處戰略要地,稱為駐防八旗。

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八旗騎兵一直駐守在北方,除太平軍的北伐軍曾入侵到京師外,八旗騎兵始終未曾南下到長江流域參與剿滅太平軍的行動,因此八旗騎兵的主力一直保存完好。

曾國藩的湘軍之所以能戰勝數倍於己的太平軍,關鍵還在於其強大的水軍實力,佔據了長江流域,最終才實現了曾國藩制定的"掃清江面,直搗金陵"的軍事戰略。曾國藩一旦起兵,深入在平原腹地和清軍的騎兵主力進行作戰,勝算並不大。此外,清廷除了八旗主力外,還有60萬的綠營兵,以及眾多地方團練,也是曾國藩起兵後要面對的威脅。

明朝呂坤的《呻吟語》中說:"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於有為。四十以後,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後,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

曾國藩在消滅太平軍後已經50多歲了,在和太平軍的戰役中,又幾經生死,也難有稱帝的雄心。再基於現實因素的考慮,急流勇退,中興名臣以終,是最明智的選擇了。


煮酒君


讓我們看看這幾個記載,看完之後,我們就能很慶幸,曾國藩沒有傻乎乎稱帝了!

湘軍已經開始吃空餉,暮氣真的很重了

曾國藩很快解散湘軍,並非僅僅是做樣子給朝廷看。當時湘軍確實已經暮氣沉沉了。

當時,只要做了湘軍某營的統領,他馬上就富裕起來了。為何呢?因為,依照舊制,500人為一營,可是,到了太平天國戰爭後期,某營有300人,就算是滿員的營了!

另外,攻克天京後,不管是前線衝鋒的部隊,還是留營看守的部隊,甚至於在湘軍中之擔任搬運車伕之類的人,無不進天京城大肆掠奪,各個都搶得盆滿缽滿。

此時的湘軍,已經是一群功成名就,賺得盆滿缽滿,就等回家過好日子的老兵油子了。

誰陪你老曾去造反?

比曾國藩早幾百年就操練鄉勇的戚繼光,就曾經對於鄉勇的淘汰和招募有這麼個說法:澄定渾水,再汲新水。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部隊的活力。

戚繼光指出,募的兵勇要時常換血,否則,必然暮氣沉沉。

在現代國家中,實行徵兵制的國家,一般服役期限也就是兩三年。而此時的湘軍,從成軍到攻克天京,已經十二年了。湘軍兵勇從徵年限,也多在5-10年之間,早就是老兵油子了!


湘軍已被清廷分為三股,老曾不能全制;淮軍也已強盛,湘軍無優勢;

除了剛才提到,已經發了大財,不大可能跟著造反的曾老九所部外,另外的湘軍就是浙江巡撫左宗棠和江西巡撫沈葆楨所部了。老沈就先不提了,他和老曾長期就尿不到一個壺裡。老左的楚勇倒是其中唯一可能跟著老曾乾的了,只是,老左那個脾性····

另外,鎮壓完太平天國後,老曾鎮壓捻軍一敗塗地,最後還得學生老李帶著淮軍來收拾爛攤子。客觀的說,太平天國後期,淮軍戰力已經超過湘軍了。而老李雖然是老曾的學生,實在沒有理由跟著老曾造反。

更快得到裝備更新和先進戰術指導的淮軍,此時戰力已逐漸超過湘軍

人設一旦崩了,什麼都沒用

當初,咸豐想賞賜老曾,賜他湖北巡撫,以便他徵錢打仗。可是,就在老曾剛寫好感謝信,咸豐就來了第二道詔書,上次賞你湖北巡撫呀,取消了。你別客氣,我知道你本來就是要推辭的!國家離不開愛卿呀,你還是集中精神剿匪吧,地方俗務就不壓給你了!

實際上,是咸豐身邊的祁寯藻說話了:老曾一個在籍的侍郎,說白了,就是一介布衣,振臂一呼,這麼多人馬組織了起來,這不是什麼好事呀!

這句話嚇著咸豐爺了,趕緊臭不要臉地收回任命!

可是,這也正說明了,老曾能組織湘軍,靠的,主要是自己的人設!

如果是朱溫那種禽獸之人,人設崩了就崩了,沒關係。可是,曾國藩,已一己之力,組織湘軍,靠的正是完善的儒家價值體系。這個體系,不但維繫著他和湘軍將領的關係,也維繫了湘軍的價值觀。

失去了價值觀的隊伍,再強大,也是沒有前途的烏合之眾!

湘軍主要長於水師,要是說起在北方平原陸戰,還有點夠嗆,要真造反,也是被動挨打的份

看完了這幾段,您是不是也覺得,幸虧老曾沒稱帝,不然中國歷史,多了一個吳三桂而已。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在攻克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的部將也並不是沒有勸過曾國藩北上京師,推翻清朝,其中尤其是他的弟弟曾國荃最為賣力。而且當時原來太平天國的佔領之處都被湘軍給改旗易幟了,也就是說,幾乎大半個中國都已經在曾國藩的手上。此時的曾國藩,手上掌握著二三十萬的湘軍,而且經過常年與太平軍的征戰,戰鬥力幾乎是全中國首屈一指的軍隊。而且民間素來對滿清政府不滿,曾國藩稱帝似乎是一種民心所向的事情,而且民間也卻有傳言。可是,為什麼曾國藩沒有造反稱帝呢?

第一,曾國藩不想反

曾國藩是一個以忠君愛國標榜自己的傳統士子,他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做一個君王的好臣子,如何做一個王朝的好官員。當彭玉麟拿著一張寫著“江南半壁江山,老師有意乎”的紙條送到曾國藩手中,曾國藩一看,當場就訓斥他。怎麼能夠有這樣的想法呢?另外,曾國荃也讓自己的哥哥造反稱帝,可是曾國藩只是寫了一張紙條給他,“倚天照梅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如。”曾國荃看過之後,就明白了哥哥的心思了。



第二,清王朝的勢力依然強大

其實,朝廷方面也不是沒有對曾國藩的勢力有所防範的,早在湘軍攻克太平天國之後,朝廷方面就沒有給曾國藩好臉色看了,因為那個時候,朝廷開始重視起來曾國藩的湘軍。並且,僧格林沁,官文等清朝的政府軍已經在前線佈置好了,就等著看曾國藩的態度了。一次,慈禧召見曾國藩,就開始問東問西的,問什麼呢?剛開始就問,你的家人身體還好吧?接著就畫風一轉,你的部將怎麼樣了?甚至慈禧還能夠說出一些部將的名字。很顯然,慈禧在盯著自己,這一點也讓曾國藩心有餘悸。



第三,曾國藩造反內部阻力仍然很大

其實,也並不是說湘軍所有人都會去擁護曾國藩,當時的湘軍表面上看有三十萬,其實能夠櫃曾國藩直接統領的就只有十多萬,還有一些是左宗棠和湖南巡撫的軍隊。而如果曾國藩想要造反,左宗棠與湖南巡撫不一定會答應。因為左宗棠那個時候與曾國藩有矛盾(當然,是在國事方面的分歧,其實兩人的私交蠻好的)。所以說,曾國藩能夠調動的就只有十多萬人。另外,這個時候,自己學生李鴻章的淮軍已經發展壯大起來了,而如果自己要造反,自己的學生也不一定會幫自己。



第四,師出無名

曾國藩當時創建湘軍的時候,打的旗號就是捍衛道統,也就是說要擁護清王朝的統治,鎮壓天平天國。而如果這個時候曾國藩造反,他要打什麼旗號呢,本來這支軍隊是用來幫助清王朝的,而這下你曾國藩利用湘軍造反,你什麼意思呢?壓根就說不過去。

說一件事,在曾國藩捕獲李秀成之後,李秀成也和曾國藩說過要幫助曾國藩稱帝,收攬太平天國的餘部。可是曾國藩沒有聽,他也有自己的考慮,湘軍本來是一支反對太平天國的軍隊,怎麼能夠與寇賊為伍?然後當朝廷方面說讓李秀成去北京的時候,曾國藩就把李秀成給殺了,他也擔心李秀成去了北京亂說話害了自己。

所以在曾國藩攻克太平天國沒多久,他就宣佈裁軍,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的軍隊,這樣就使得朝廷方面對曾國藩不再有猜忌了。而湘軍這樣一支勁旅在中國歷史上也卸下了帷幕。


妙齡老翁談歷史


一、曾國藩為首的湘軍系受清朝大恩。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前,三十多歲已是清朝吏部侍郎,二品大員,他鎮壓有功,成為朝廷柱石,朝廷委他做了前線總司令,這是清朝自康熙平定三藩後漢人從未有過的禮遇,平叛後封一等勇毅侯、大學士、兩江總督,僅在他的幕僚中,擔任總督、巡撫以上高官者就高達二十六人,包括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重臣,湘軍系成為清朝統治階層中的一個重要政治集團。



二、曾國藩如要造反,會遭到很大的阻力。

朝廷以僧格林沁為代表的蒙清貴族仍擁有很強的戰鬥力。湘軍系內部淮軍李鴻章、楚軍左宗棠均已自立門戶,未必願意和他一同造反,而兩人均是一代名將,尤其是左宗棠自己就是活地圖,胸中有百萬兵,軍事才能遠在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之上。左宗棠年輕時的座右銘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等忠君爰國之士一定不會坐視叛亂造成全國生靈塗炭的慘狀!



三、從《曾國藩家書》可知:曾國藩本是忠君愛國之士,受儒家思想浸潤極深,立志要做完人,做忠臣孝子,怎會做亂臣賊子?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後,手下有二三十萬精兵,控制半壁江山,他拒絕了手下的擁戴要求,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主動將十二萬湘軍逐步遣散。他知道他一旦稱帝,留下千古罵名不說,還會給全國百姓帶來無窮災難!光一個太平天國運動全國人口就銳減上億哪!這是忠君愛國的曾國藩心裡不能沉受之重!

四、太平天國原統治區的百姓深受湘軍蹂躪,對曾國藩兄弟有著嚴重的牴觸情緒。

曾國荃是國藩的急先鋒,激勵湘軍死戰的動力一是為湘軍同胞報仇,二是城破後允手下幾天燒、殺、奸、掠,國荃拿下天京後,聖庫一洗而空,百姓一片哀嚎,所以曾國藩在原太平天國佔領區是沒有多少群眾基礎的。湘軍餉銀比綠營兵高一倍,征途從沒少徵過稅,因此即便是地主官僚階級和曾氏兄弟關係未必融洽,當年在湖南左宗棠就和曾國鬧過矛盾。

五、曾國藩及湘軍全軍對長期的戰爭生涯已產生嚴重的職業厭倦情緒。

1854年4月,太平軍在長沙附近的靖港大敗湘軍,曾國藩羞憤之下投水自殺,後被部下救起。一年後在江西湖口,又遭翼王石達開沉重打擊,曾國藩眼看將被俘虜,又一次投水自盡,被撈起後逃回南昌城,還特地寫了遺囑。

即便洪楊內亂後,翼王和天王又分道揚鑣了,但年輕的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作為天國後期的中流砥柱,仍給予湘軍沉重打擊,即便到天國末期,曾國荃沿江東下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進浙江,李鴻章從上海犯蘇南,三面合擊,圍困天京達兩年之久仍未破城。直到1864年7月,湘軍用炸藥炸開城牆,攻入天京,餓得奄奄一息的太平軍仍奮力巷戰,天京淪陷後,太平軍餘部在江南各省仍苦鬥兩年之久。百戰老帥曾國藩完全靠死磕十年才慘勝啊,早已心慮憔悴!湘軍將士憑戰功、憑掠奪,精英階級已經功成名就、封妻廕子,大多數士卒也已走上富裕之路,無心再冒著誅九族的風險起兵造反。



六、清朝從1644年入關到1864年,短短二百二十年竟出現了幾十年的康乾盛世,令曾國藩對清朝統治能力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

筆者二十年前,讀《左宗棠傳》,書中曾國藩和左宗棠曾有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曾國藩說:秦漢以來,漢人執政,所謂盛世,為時也並不長,漢有文景之治……唐有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屈指算來,也就區區百餘年,而清入關才二百二十年,至今盛世也有近百年……

七、曾國藩知道:慈禧這個老婆娘賊著呢,一雙眼睛始終盯著他,對曾氏兄弟剛柔並濟、恩威並施,使曾國藩兄弟深深歎服她的馭人手段,渾身直冒冷汗。

當年慈禧這個年紀輕輕的寡婦,就聯合慈安、叔子鬼子六,放倒肅順等咸豐帝欽定的八位顧命大臣,垂簾聽政,她對曾國藩兄弟一直也賞罰分明、時不時地敲打,也使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因為曾國藩沒有能力造反,也不敢造反,並且造反不可能成功。



在清朝和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戰鬥力衰弱,無法對太平天國構成威脅。

咸豐帝就允許各地總督招募軍隊,其中幾支漢人招募的軍隊開始出現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曾國藩的湘軍是打太平天國傷亡最多,戰鬥最久(前期屢戰屢敗)的部隊,剛剛滅了太平天國,湘軍大多沉迷在勝利的喜悅中。曾國荃攻下南京(太平天國的天京)後 ,公然允許部隊搶劫。



湘軍之所以戰鬥力怎麼高的原因是餉銀高,部隊督戰嚴格,太平天國已經被滅了,湘軍沒了打擊的目標,沒這麼多錢糧,根本無法維持大部隊作戰。滅了太平天國之後湘軍還被朝廷大規模裁員,曾國藩手裡沒有多少部隊,部下也被朝廷分散了,左宗棠的楚軍就在南方,北方還有李鴻章的淮軍,曾格林沁的蒙古部隊,所以曾國藩根本沒實力造反。


百花爭豔只為你


曾國藩攻下天京(南京)後,手握30萬湘軍,心懷卓越的政治遠見的曾國藩在當時並沒有造反稱帝。從主觀因素來看:曾國藩是理學大師,他提倡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他以“德”和“忠”做作為官之道,一生忠於大清。以德為官,信奉孔孟之道,造福百姓。鎮壓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所提出的口號也是:“是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所以孔孟之道,忠君之道,已紮根在曾國藩的心裡。從本質上來說,他並沒有稱帝造反的心。

客觀因素來看:曾國藩當時雖手握30萬大軍,他能調動的也只有10萬,而且這十萬中,還有效忠清廷的大臣,比如李鴻章,所以從兵力來說並不足以對抗清廷。其次當時如果稱帝,也會早成社會的動盪、各地割據的狀態,這也違背了曾國藩的初衷。

其次在平定太平天國後,他手底下的湘軍大多數都想回家享受太平,或在地方上謀個差事,這時候的湘軍已沒有了當時鎮壓太平天國時堅定的戰鬥力,也沒有當初的雄心壯志了。

湘軍起兵時打著“孔孟之道”和“忠君保國”的口號,如果曾國藩稱帝,會導致內眾叛親離,外不得民心,也沒有洋人的支持,最後會把自己變成眾矢之的,他也想到這一點,他不稱帝,也是一件好事,最後留下了一代忠臣的名聲,流傳千古。

最後一點朝廷上也早有準備,鎮壓太平天國後,因為湘軍是自發組織的軍隊,士兵都是臨時工,所以朝廷裁撤了很多湘軍,然後迅速把曾國藩調回京城,派其他大臣掌管湘軍,曾國藩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趕緊回京覆命,並沒有任何的稱帝之心。


歷史課課代表


曾國藩的湘軍滅了太平天國之後成了清王朝忌憚的對象,可以說湘軍是當時最強的軍閥,可是曾國藩卻親自自費武功,解散了湘軍,那時手下俄人也勸過曾國藩自立為皇和清朝對抗,可是曾國藩還是解散了湘軍,這是有原因的。

曾國藩老了,沒有精力再去和清朝對抗了。那時的他已經是五十多歲了,他沒有年輕時的熱血衝動,他想俄是如何安度晚年了。曾國藩被公認為儒家思想修煉到家的人,他開始太正直,屢屢頂撞咸豐皇帝,後來他仕途不順改變了處事的態度,外面圓滑,但是內心還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分子。對他來說,忠君愛國這一套是他一直以來接受的思想,他內心的準繩是要維護國家的穩定而不是去推翻它。你打太平天國為的是維護國家安定,是國家的英雄他可不想打敗了太平天國,又去稱帝叛國,從英雄到國賊的角色轉變,曾國藩是不願意接受的,內心是抗拒那樣做的,他不想好不容易穩定的國家因為自己稱帝又陷入混亂的地步,那個國賊的罵名,曾國藩真的不想揹負。手下勸他稱帝,他堅決反對,還親自解散了湘軍,他的行為讓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清王朝也大肆吹噓曾國藩的高尚情操,曾國藩非常享受這種內心的滿足感,青史留名,好過做個叛逆留名好的多啊,傳統的儒家思想分子關注的是內心的昇華,權力是其次的!

資產地主階級思想侷限性讓曾國藩不想稱帝,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他的政治理念往往是通過改良的方式讓國家富強,而不是用暴力推翻中央朝廷獲得權力,那樣的方式他認為不妥當,不夠安穩。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他和以後的李鴻章左宗棠這類人都是地主階級也是官僚的既得利益集團,本身就是中央清王朝的一份子。他們也知道這個滿清政府實在爛的可以,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為國家強大出一份力,滿清再不堪,也要面子上維護著。他們的政治理念就是通過打敗太平天國,獲得高官厚祿,從而進入到中央清廷的決策圈子裡面,通過改良的方法,去建設國家,而不是用暴力去推翻中央王朝去建設國家。後來李鴻章等人主導的洋務運動,就是通過改良的方式去建設國家的工業化,也側面證明了資產地主階級的侷限性,說白了他們本來就是既得利益者,內心總想通過往上爬,做到決策者來統領國家,而不是用暴力來推翻清廷重新建立王朝,這種方式來的穩妥一些。這就是資產地主階級的革命侷限性了,只是甲午戰爭的失敗打破了所有人的幻想,改良的方法走不通了。

當然有曾國藩稱帝也不一定就說能夠推翻滿清,他也是有很多問題要解決的,至少曾國藩有那個條件和實力。如果曾國藩和李鴻章等地主階級聯合起來對抗滿清,也許資產階級革命會早點到來都說不定,滿清也早點滅亡。只是歷史沒有假設,過去的還是過去啦,沒發生的事只能猜測聊以自慰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個人觀點,曾國藩受傳統觀念和自身實力影響不想也不敢稱帝。

一、原因分析;

首先曾國藩如果他有想稱帝割據會保持清政府和太平天國的平衡,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靜觀其變。清朝對漢人不信任,滅了太平天國後,就是朝廷收拾他的時候,這些他都清楚。但是他還是想做忠臣,還有真要起事不一定會成功,太平天國被滅後左宗棠、森格林沁在當時對曾國藩來說是很大的制約,而且李鴻章也不一定會鐵了心跟他,還有當時曾國藩部隊的糧餉也是一個很大問題。自古“勝者王,敗者寇”,他也不想起兵失敗毀了自己的一世清白。而且曾國藩本身也是位大儒,他自身修養非常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真實寫照。而這和後來迫使清廷退位的袁世凱就不一樣,袁世凱在處理清朝和革命軍之間周旋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因為他自己有野心,也是位實幹家,同時北洋新軍都聽他的,有絕對的兵權。

二、曾國藩語錄;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凡成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3、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4、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閒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5、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6、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7、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8、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9、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

10、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萌哥蛋蛋看世界


左宗棠。

是的,影響曾國藩稱帝的因素有很多,內在因素是他自己不想或不敢,外在因素複雜很多,但是首推左宗棠。

太平天國,特別推動了湘人在中國的地位,始作俑者,非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莫屬。這三位,被胡林翼戲稱“三把手”,第一層意思指才華,答對往來、稟事奏摺冠絕天下,另一層含義也指這三位湖南老鄉在湘的號召力。



胡林翼,英年早逝,未能品味最終的勝利果實,竊以為,此公最是長袖善舞,左右逢源,如果有他在,曾左二人不會如此僵持。

曾國藩,年少登科,進士及第後仕途一帆風順,但是領軍剿匪卻頗為不順。幸有胡林翼助力,致以封疆大吏,名正言順的籌建湘軍,得以掌兵天下。



左宗棠,典型的湖南人脾氣,三人之中戰功居偉,傲才恃物,脾氣大的不得了。對曾國藩的很多作為,看不上眼,曾國藩生前沒少挨左宗棠的批評指責。但是在曾國藩喪禮上,左宗棠以晚生自居送來輓聯:謀國之臣,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這是上聯;下聯: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這幅輓聯既有文采,又有胸懷,彼時左宗棠正在領軍打仗,百忙之中傳遞敬意,曾左二人關係頗為微妙。

攻錯若石,面對是非直言不曲,的確是左宗棠的性格,左宗棠有尚未出仕以幕僚身份鞭罰武將的經歷,為此差點被問斬街頭,幸虧有胡、曾多方運作得以保命。

但即便是救命恩人,左一樣直言不諱,照章辦事,曾國藩老弟曾國荃打天京時,因為在活捉幼天王問題上作假,居然被左宗棠參了一本,這可是掉腦袋的事,還好慈禧太后深明事理,沒有深究。曾家有沒有將此事視作恩將仇報,沒有確切的證據,但由此而心存芥蒂,也在情理之中。

打天京的曾國荃,是曾國藩的幼弟,能徵善伐,是曾國藩統兵的得力干將,也就是他,極力勸說曾國藩“問鼎”。當時天下最能打的三支部隊:曾國藩統領的湘軍、李鴻章統領的淮軍、左宗棠統領的楚軍,其中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創立淮軍是曾國藩的授意,左宗棠帥楚軍入浙,也是曾國藩一手舉薦,所以曾國荃認為天下軍隊、盡在掌握,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曾國荃戰功卓著,官封一品,又年富力強,極富衝勁,問鼎之心,應運而生。

但是,曾國藩不這樣看。

除了湘淮楚三軍,清廷在北方還有一些部隊,所謂的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真的造反未必會那麼順利。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楚軍,曾國藩不怕李鴻章,李鴻章為人圓滑精明,不見得會跟隨造反,但也肯定不會對著幹。

但是曾國藩怕左宗棠,左宗棠極有可能會和曾國藩對著幹,二人同為湘人領袖,得道失道,不是簡簡單單能算的清楚的。後來的發展也證實了曾國藩的判斷和左宗棠的才華。剿捻、平西,左宗棠的軍功章繼續厚積,成為清末最為顯著的領軍人物。左宗棠所展現的軍事才華,無出其右,倘若曾左二人兵戎相見,曾國藩很有可能打不過。

深思熟慮,左右權衡,曾國藩得出的結論:鼎之輕重,不可問焉。


張衛星18907759807


曾國藩是一位有信仰、有擔當、有道德底線的政治家,他是一位“聖人”,而不是貪小便宜、見利忘義的政客,他不想因一己之私去挑起一場政權易位的大仇殺,不忍看中華大地又興起血雨腥風而導致人民屍橫遍野,而給西方列強一個分裂中國的可乘之機,他克己奉公的舉止為後世政治家樹立了一個非常正面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