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

小興安嶺東麓


很多人敬仰魯迅,也有很多人討厭魯迅。敬仰魯迅的人將魯迅視為我國文學史上,尤其是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人。抨擊魯迅的人將他貶低為那個年代的憤青了,社會的噴子。但是縱觀魯迅的文章,我們不得不說,魯迅是民族的英魂。宏宇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專門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是魯迅“哀其不幸”,還是“病急亂投醫。”結合時代來看魯迅是那個急切要改變當時民族命運的人。

魯迅在他的文章《論漢字的改革》中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一個在今天看來驚世駭俗又絕對會挨噴的觀點。實際上魯迅也因為這句話一直在挨噴。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作為時代的文豪,說出這樣的話,實在讓人難以置信。況且幾千年來,漢字凝聚著中華文化精神,如此豈不是要否定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成果。很多人不解,但是我們查閱史料就會發現有這樣觀點的人居然不在少數。當時“有頭有臉”的文人錢玄同,劉半農這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都有類似和同樣的觀念。新中國成立後,依舊提到了漢字拉丁化。


漢字拉丁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掃盲,讓更多的人識字,所以當時瞿秋白,林伯渠,魯迅,茅盾等人都曾以漢字難認,難寫為理由提過漢字拉丁話,後來付諸實踐。基本方針就是廢除漢字筆畫以字母來代替,甚至還創造了新式的字母,不同地方的方言都以字母來代替,當時四川方言,上海方言都被作為範例進行拉丁話,出過報紙書籍。


魯迅最激憤的時候是他的《關於新文字》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提到了方塊字是凝結的是中國人民的愚昧和落後封建文化。要改變民族性,實現民族富強,讓更多的人接受先進的教育和思想,就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改革的方法就是用字母來代替方塊字,進行書寫和交流。



這個問題在我們現在看來確實不妥。但是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都肩負起了救國救民的重任。他們在那個“歐風美雨”侵襲下的時代,面對孱弱的中國現狀,和不斷被列強欺負的中國人民。他們要啟發民智,他們要富國強民,但是他們同時也是探索者。所以在探索的路上,必然會有錯誤,也會有成功。漢字拉丁化,把漢字去除以字母來代替,或許就是他們走錯了方向。

時代已經證明漢字依然存在,生命力越發旺盛,並且越來越走向世界,西方人也開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學起了中國話,歪七八扭到橫平豎直的學起了中國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必將更昂揚的姿態,把我們的文化,把我們的風采展現給世界人民。


紅雨說歷史


魯迅為什麼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魯迅卻是說過這樣的話,還不止一次。

1934年8月,魯迅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說到:

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1935年12月,魯迅在《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一文中,再次強調:

中國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我們必須教育大眾,組織起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一教育大眾的工作開始就遇到一個巨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就是方塊漢字,方塊漢字難認、難寫、難學 ......

從這兩段話中,不難發現,魯迅要求廢除漢字,不是年輕人的心血來潮,那時候魯迅已經50多歲,到了人生的最後幾年。魯迅要求廢除漢字,是一個浸淫中華文化多年的老司機給出的忠告!

漫長的封建時代,我們的歷史是帝王將相的家譜,我們的文學的達官貴人的遊戲,我們的科技是封建士紳的奇技淫巧,真正能夠為人民群眾所掌握的文化,基本沒有。甚至,這些人面獸心的文化人,居然還要用一切方法組織普通人接觸知識,讓他們做安安分分的“良民”。

春秋時期的孔子,提出了“民可使之,不可以由之。”讓人民群眾安於愚蠢和受驅使。而戰國時期的商鞅,要求統治者使用“馭民五術”來讓人民保持愚蠢、貧窮、孱弱,便於被統治被壓迫。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十分難寫難認的漢字,成了愚民政策的最好工具。因為漢字太難學,以至於舊社會的超過95%中國人沒有條件去學會和掌握漢字。到解放前,能認識100個以上的漢字,能給人寫信就算是知識分子。再加上長期使用的文言文,讓普羅大眾距離文化知識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魯迅提出的廢除漢字,其實真正的指向在於啟迪民智,真正的目標在於民主運動。只有讓普羅大眾學會認字寫字,才會把民主思想傳遍中華,才會整體提高中國人素質,才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魯迅真的是好心,可是走錯了路。

不過,魯迅自己的說法是,中國太落後太沉悶,必須用矯枉過正的吶喊,才能喚醒一部分人。

除了魯迅,說這樣的話的人,多了去了。

不僅是魯迅要求廢除漢字,在上個世紀的前50年,廢除漢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潮,絲毫不亞於實業救國、教育強國、農村改革等思潮。這個“廢除漢字”思潮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

魯迅的同學錢玄同,對漢字的態度更為激烈。1912年清朝滅亡,可是到1916年連續出現了袁世凱和溥儀兩次復辟行動,折讓錢玄同認識到光推翻一兩個皇帝不足以結束封建制度,必須從文化根源改造中國,於是,他提出了“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

魯迅的廢除漢字言論,其實是附議錢玄同,論堅決性,遠不如錢玄同。

不僅是錢玄同,身為清華四導師之一的趙元任也提出了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的改革。趙元任和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併成為清華四導師,梁啟超生於1873年,陳寅恪生於1890,王國維生於1877年,趙元任生於1892年。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他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趙元任被稱為“方言之父”,因為會33種方言,後來的語言學家王力、朱德熙、呂叔湘都是他的學生。

如果錢玄同是意見是新文化主將的偏激之語,那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意見,應該算是專業意見了吧!

最後魯迅的問題,在新中國圓滿解決。


讓魯迅、錢玄同、趙元任這些大師們十分憂心的事情,在新中國成立後實現了完美的解決。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全國人民一起努力,學習認字寫字,不當睜眼瞎。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國的文盲率高達90%。到2000年這個比率直接下降到了6.72%.這一巨大成就,成為全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

就這樣,中國20世紀用50年時間爭論要不要廢除漢字,可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用一場群眾運動,徹底解決。

另外還要說的一件事,在掃盲運動中,簡體字和普通話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1935年8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第二年就被召回了。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通過,我國推行的簡化字和掃盲運動同步,迅速提高了全民族文化素質。反觀海峽對岸,因為政治觀點的不同,我們推出簡體字,他們唱對臺戲,反而讓漢字更加繁複。

我是80後,我在小學時,有個老師給我講了計算機時代的漢字存廢爭論,十分有趣。給你講講。

當時那位老師為了讓我們好好學習五筆輸入法,對我們說,要不是五筆輸入法的發明,漢字早已經被廢除了。你看看電腦鍵盤上,只有26個字母,根本沒有辦法輸漢字!

結果,我現在還在用拼音輸入法!

前幾天和一個小學同學聊天,他說真悔恨,小時候沒有好好學拼音,現在打字好睏難!我說,你用語音輸入也挺好的啊!他說,問題是不會說普通話,咱們村的話沒有那個輸入法能夠識別!我無語!


歷史知事


上網查了一下,魯迅的原文大致如下:

“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魯迅先生的大概意思,不是漢字不好寫不好認,而是千百年來,中國的文字早就變成了統治階層統治和灌輸奴性思維的工具了。

關於文字與專制制度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大而深的課題,不是我等這樣知識層面的人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

只舉一例,讓大家體會一下文字與統治階層之間的關係。

譬如,上網寫文章的人都知道,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多字詞是不能用的,如果用了這類被限制是字詞,發佈文章的時候也基本屏蔽了。

這個問題也只能點到為止。


龍王蕩


魯迅曾經積極要求廢除漢字,高喊著“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咦?我們敬愛的魯迅先生,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怎麼會幹出這種破壞中華傳統文化的事,但是在那個時代,陳獨秀支持,胡適支持,徐志摩支持。。。凡是你能聽過的民國文人大師基本都支持。

再講個事,網上有個笑談,中文有多難一直是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打水也是打,打人也是打,打電話也是打,打遊戲也是打”

“如果你到了我還沒到,你就等著吧,如果我到了你還沒到,你就等著吧。”

其實真相是聯合國教科文一直覺得中文語法並不難,上述這些有一定積累都能解決,語法裡面比較難的只有冠詞,但背誦內容並不多。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英語兩種語態十二種時態有多麻煩,高中時代反覆演練都搞不定,而德語法語中的陰陽詞性,動詞變化形式,千變萬化極其複雜,連很多本國的成年人都經常弄錯。雖說中文有四個音調,但比起阿拉伯語十二音調的變態程度還是弱了。

那漢字難在哪兒?

兩個故事其實是一個答案,漢字太難認難寫了,筆畫繁難,就連一些飽學之士都曾發出“漢字至難”的感慨。

“國家的落後是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緣於教育的落後,教育落後蓋因中國百姓學習漢字太難。”,中國漢字真的太難了,在當時歐洲識字率高居世界第一的情況下,民國年間的中國識字率也就在10%上下浮動,儘管有好心的知識分子走上街頭給工人們講漢字,但往往結局就是講了幾個月認識幾十個字,最後連工人自己都不想來了,此生與高高在上的文化人無緣。

當時的中國如果要崛起,除了文化精英,必須要有幾千萬識字的熟練技工,沒錯就是技工,只需要一些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畢業教育程度,只要有這些人,就能支撐當時中國薄弱的本土工業,但這些教育資源往哪來?憑空變出來嗎?

受過教育的人口才是優質的人力資源,文盲只能是社會負擔,4億人口的中國拖著超過3億幾千萬人的負擔,要什麼大國強國夢,那簡直痴人說夢。

某種意義上,魯迅對漢字的憎恨沒有錯,他也說得沒錯,古代為什麼要保持如此難度的漢字?“漢字之難,真乃愚民利器”,古代統治者為了國家穩定,愚民政策註定他們不可能去推動漢字改革,他們不會想辦法去提高識字率,對漢字阻礙了中國曆朝歷代百姓學習文化,他們保持著默默地鼓勵。

簡化漢字是一個折中方案,沒有像民國年間主張的那樣直接廢了,直接移植外國語言,在改革過程中有失有得,有的字比較失敗,但總體是個優秀的方案。

你真以為毛時代就幹了兩彈一星和大躍進文革?不,其實漢字改革和掃盲班才是一個最被低估的成就,共產黨掃盲,一個個大隊找上門來,苦口婆心勸說這不僅僅是個人文化,也是對國家的責任,開展學習小組,結對子一幫一,一個個普及最基本教育,到了六十年代開發大慶油田時,其實這時候中國的工業能力已經遠勝三十年代的日本了。

現在享受著簡化漢字帶來的好處,高度發達的教育,逼近100%的識字率,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現代的教育水平都完爆所謂宋朝民國的文化盛世。

這時候指責簡化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皮將不存,毛之焉附?字都不認識,國家到處是文盲,怎麼文化?國家教育水平極低,工業不開展,天天捱打亡都亡了,怎麼文化?


熱心i市民老王


不要被題目嚇壞,做為中國人,如果真沒有了漢字,無異於我們失去雙手、雙眼、或是雙腿,總之將會是一個殘缺的身體,許多與生俱來的功能隨之消失。

其實,魯迅先生所“痛心疾首”的漢字,並不是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而是這樣的漢字,如下圖中需要我們去相面識別的一類。


請問那位大才可以將圖片中的文章完整的讀出來!是不是在閱讀的時候,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另外一些古漢字不但難以識別,而且極其筆畫繁瑣,書寫起來相當困難,更何況古人還是使用毛筆書寫。比如下圖出現的那個次數最多的字,既便今天我們用圓珠筆或鋼筆都無法快速、準確的寫出來,如果換做古人用毛筆去書寫,估計一上午能寫出五個就不錯了。
魯迅先生最早從事醫學,他的想法很單純,似乎與遠大理想不達邊兒:戰爭年代去當一名軍醫,救死扶傷,和平年代開一醫館,懸壺濟世。然而在日本學習期間的一個經歷,深深的刺痛了魯迅先生的神經。當時學校播放了一部帝王列強砍殺義團戰士的影片,面對強列高高舉起的屠刀,圍觀的中國老百姓沒有一絲群情激憤的舉動,反而全部一臉的麻木不仁。所以魯迅先生頓悟:當務之急,拯救國人的並不是被帝國主義殘害下的羸弱肉體,而是需要賦予國人一個強大的思想與靈魂。於是魯迅先生,毅然決然棄醫從文,用筆去阻止老百姓不再充當“無意義的看客”。

而造成國人思想愚昧、落後的根源就是不識字,因為在封建社會特別是清朝末年,讀書寫字都是貴族的特權,對於勞苦大眾來說,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而提高老百姓思想覺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文化知識,所以魯迅先生決定給老百姓“掃盲”。但是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繁體漢字自身的難書寫、難辨認等諸多弊端,造成老百姓不可能在短的時間學會掌握,從而阻礙了文化思想的快速推廣。

而當時我國已經淪落為了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所以魯迅先生深感憂慮、心急如焚,因此才有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命”的吶喊。其實,這不過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共識,他所表達的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危機感,並不是對漢字深惡痛絕。所以,後來文化界在魯迅先生等人的帶領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文化改革,比如所提倡的“白話運動”,改用便捷快速的書寫工具,甚至用其他文字代替漢字的猜想等。


從現在看來,魯迅先生的言論雖然過急,但我們也可以理解,因為不難看出先生當年憂國憂民的一片良苦用心。

時代總是向前發展,任何困難都擋不住我國聰明的中國人。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的漢字經歷了幾次的簡化,已經以一種優美簡潔的完美形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如今,漢字不光是中國人的符號,更是中國人橫平豎直的精神向徵。而漢字所展現出來的魅力,不僅僅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成為了無數外國人痴迷、趨之若鶩並爭相學習的對像。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殺人要償命”的,這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一個真理,再回答幾十年,十幾年,甚至幾年前,已然是現在社會,即使傷了人命,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那也是要承擔責任的,我們都覺得這事沒有錯;可是近一二年,“殺人償命”這件事可能需要重新定義,即使真的沾了人命,也要好好的去分析一下前因後果,殺人不僅可能不償命,甚至可能沒有任何懲罰,殺人者甚至可以向被殺者追責……由此可見,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環境裡,可能有會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含義。



正如問題中“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許多人說過,似乎是對中國某些傳統的挑戰和批判,以至於現在人斷章取義,拿出來做某些論斷的佐證。斷章取義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完全可以使一件事情顛倒是非黑白。

正如魯迅而言,“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國難當頭,家國兩難全,如果可以通過改進後文字的力量喚醒果然,那即便是改變舊文字又如何?徹底廢除舊文字又能如何?民族都要亡了,墨守陳規只是加快自取滅亡而已。這就是魯迅所在的歷史環境,世人矇昧、陳舊腐朽,需要力量,需要新鮮的血液,而文字,確實是一把打開缺口的利刃!但是這把刀太鈍、太沉重,它需要去繁就簡,輕裝上陣才不至於沉重難行。

所以,魯迅提倡廢除舊漢字,倡導新文化,這不是魯迅認為而已,而是時代的需要。別忘了,魯迅是為何棄醫從文的,他很清楚文字的力量,也很善於使用這把利刃!

面對民族大義,總會做一些取捨,並不是被捨棄的東西就沒有價值,被留下的也不見得真的價值連城,而是在那個時間,在那種環境裡,只能做最有利的選擇。我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尤其是武俠劇,當很多俠人義士為了保護某個俠士留下的孩子一個個死去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孩子而已,交出去就好了,死了這麼多人值得的嗎?當時不懂,可是現在懂了。

魯迅自己也說,文字是古人留傳下來的寶貝,可是,在家國之前,古老的文字成為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那隻得暫時捨棄。我並不覺得魯迅不懂漢字的魅力,不懂文化的力量,一個對國人的“脊樑”如此在意的人,不會輕易說出不經深思熟慮的話。

魯迅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但是,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環境、觀點去評說一位前輩的對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所需要的東西也不同。現在看來,因為舊文字的廢除和簡化,確實增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極大的提高了國民素質和文化水平。但是,問題來了……



就像是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必經過程,真正造就人才的還是高等教育。但是,由於某些原因,高等教育層面也出現了一些“簡化”的東西……這就是中國文字經歷的一個過程,文字簡化了,讓更多的人可以閱讀、溝通、交流,享受知識,可是同樣的,這被簡化過得文字只是初級階段,要真正的瞭解歷史、文化,真正的認識一個字,還是要從“古老的漢字”開始,但是,我們現在已經不認識了……

我倒是想,有一天,能有更多的人、真正的去認識一個字,而不僅僅是會讀會寫。


魚者佩之


繁體漢字好學嗎。

你覺得用繁體漢字是不是可以。

你覺得沒有白話文,從今天起說話全是之乎者也,文言文翻譯外國名著來看,閱讀起來會不會比較麻煩。

然後,繁體字最終被國家廢除了。

你想罵魯迅也行,寫歪詩炫耀自己的文采也可以。

畢竟魯迅先生去世多年了。

倘若魯迅在世,看到有人因為他的一句話,一句不廢除漢字,中國必亡這句話,咒罵他全家。

他不會生氣,因為現如今,全中國不包括香港臺灣等地,已經全面修改繁體字。

變成了現如今的簡體字了。

魯迅的想法是好的。雖然繁體字最終沒有拉丁化變為字母,但是簡體字比繁體字好學,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那些罵魯迅的聰明蛋。

想罵就罵唄。國家最終的決定,是全民使用簡體字。而不是繁體字。

這一點,和魯迅最終的想法,應該是一致的。

“袁隆平老師讓一些遊手好閒的人吃的太飽。”

“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繁體字改簡體字,讓一些文盲有了知識,開始自以為是對一些死去的人指手畫腳”

敲打著鍵盤,對死人說髒話罵的暢快淋漓。

鄙視魯迅先生的學歷不過才中專高中,有什麼資格叫囂滅除漢字啊。

“你以為你現在的學歷是怎麼來的?哦,對啊,是你考的。沒錯。這就是你自信地,露出那張醜惡笑臉的理由。”

對的,你比魯迅的學歷高,你很棒。

不妨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你很聰明的,你比那些建國功臣的學歷高,比抗日、抗美援朝的士兵們學歷高。

但我認為,你的思想和你的靈魂,對比那些死去的革命先烈。

真是卑劣的狠。

踩在死者屍骨上,享受如今的和平。

還咒罵這腳下慘死的同胞,這就是你學會漢字後,所想要表達的思想。

抱歉,我覺得,你們這群人才。是人渣。

沒人要給所謂周爹辯解。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年代,繁體字就是難學,這是事實。

文言文繁體字版本,四書五經你覺得好學,那隻能說明你天賦異稟。

可麻煩你發發善心,在那個年代,全國文盲人數佔總人口七八成。

或許你覺得漢字變為拉丁字母很愚蠢。認為繁體字就是好,就是棒。

那歡迎你使用繁體字讀書寫字。

國家修改繁體字為簡體字,用漢語拼音讓全民學習漢字,都是和魯迅所想異曲同工。

麻煩你嘲諷別人時,用腦子想一下。

魯迅生活的年代,是敢說真話,會被暗殺的年代。

別人把槍對準你的腦門時,希望你還是這麼勇敢。

手機用戶53012395707發表評論

魯迅本來就不是民族主義者 更不是愛國主義者!

我和魯迅不熟,我不知曉他的生平,只是讀過他的一本書《朝花夕拾》。

他是什麼主義我不知道。我回答的問題是有關於“漢字不除中國必亡”

我個人看法,繁體字難學這點毋庸置疑。

然後我們國家最終選擇了簡體字,並在小學義務教育中學習簡體字是有漢語拼音輔助。

我寫的文章,不打算評論魯迅是什麼主義。

因為我書讀得太少。



淳簡拉基池德


1936年10月,魯迅在去世前的“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曾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其理由是:“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魯迅,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他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被譽為“民族的脊樑”。毛主席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麼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到底是何意?

我們的漢字經歷“九死一生”。辛亥革命以後,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席捲全國。那段時間,學習歐洲的主流思潮就成了主要的社會風氣。古老的漢字就成了被革命的對象,以錢玄同、章太炎、瞿秋白等人發起了去漢字風潮,魯迅先生也是其中一份子。其實魯迅先生與漢字是緣分匪淺的,所有大作都是用漢字所寫。在北京經常買碑帖來揣摩漢字的筆劃和結構,後期在上海靠寫字來維持生計,書法造詣很深。可魯迅還是力主消滅漢字,實現文字拉丁化,同時發表了極為尖銳的意見。

隨著西方的思想大量湧入中國,那些所謂喝過洋墨水的文人雅士認為用漢字來翻譯這些洋思想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既然無法表達先進的思潮,漢字就應該被歸入愚昧落後的行列。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漢字的拉丁化開始被提倡。

錢玄同:“廢孔學,不能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欲使中國不亡,必須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陳獨秀:“強烈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瞿秋白: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

這些文人將去漢字運動推向了高潮。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出中國漢語拼音草案,徵求意見,主張漢字拉丁化的吳玉章多次強調拼音化文字終將取代漢字。1934年,魯迅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說:“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同年,魯迅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說:“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肯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他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他認為“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漢字的可能”。在歷史進程中,確是有很多勞苦大眾沒有學習漢字而成為文盲,但這不是漢字的錯,這是當時社會的悲哀。拉丁化只有二十多個表聲的符號,學起來確實省力,但也必須通過學習才有可能去運用。假如勞苦大眾的社會、經濟地位得不到提高,哪裡有學習的機會?因此,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的觀點,有些偏激。

魯迅臨去世時說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那時的中國正在抵抗日寇的侵略,救亡運動正在全國風起雲湧,很顯然魯迅給國人開的“聰明起來”的藥方,對此時的中國並不對症。漢字並非是“結核”,正如他的文章《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論雷峰塔的倒掉》等亦非“結核”一樣,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謂的“結核”病。如今,方塊漢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因用於計算機而增強了生命力,中國也並沒有因為漢字的繼續使用而滅亡。漢字是形、聲、義相統一的象形文字,它不僅是符號,還是藝術,是科學,是文化。


野史也是史


魯迅:這麼多年了,你們還拿我這句話說事兒,如果你們僅就拿這句話來說,我就再給你們解釋解釋,免得你們再胡思亂想。

第一句:漢字不滅。當年許多人崇尚西學,擬將我華夏包括文字在內全盤西化,我一看這套路不對呀,中華文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承載和表達著我們華夏民族文化,如果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了,還怎麼稱得上文明古國,於是我就奮筆疾書寫下了“漢字不滅”,意思是漢字不可滅,僅此而已。

第二句:中華必亡。這句話是在1935年說的,當時小鬼子已侵佔我東北三省,籌建了偽滿洲國,中華民國政府繼《塘沽協定》後又搞出一個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放棄了華北主權,在軍事上實行不抵抗政策,在政治上又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這樣的政府豈能不亡,於是我審時度勢大膽預言了“中華必亡”,主要是指中華民國必亡,意思是說一箇舊時代的滅亡,僅此而已。果不其然,我們在1949年建立了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已是名存實亡,看到現在國富民強,我在下邊也很欣慰。

這兩句話僅此一解,別無他意,如有不明,三味書屋茶已備好,請下來一敘!


清風聆雨


直接說三個事實:

第一個,魯迅先生是有過“廢除漢字的想法”。

第二個,當時有這個想法的不止魯迅一個,而是包括相當多的文藝界和政界人士,“漢字拉丁化”一度成為思想主流。

第三個,這些人的思想是錯誤的。

但是,如果以現在的國情,以“廢除”漢字作為黑點黑魯迅等人,那很不合適;說他們是“漢奸”的更要多讀讀書。

現在中國是什麼情況?國力蒸蒸日上,坐二望一,政通人和,百業興旺,走在復興的路上。中華民族昂揚自信,奮力進取,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豪。

如果現在有人說想廢除漢字,估計會被當白痴,受到一致鄙夷。

但魯迅的時代可不是那樣的,那個時候中國是世界上最末等的國家,國民自信是跌落谷底的!全民族渾渾噩噩,只有少量憂國憂民的人,比如魯迅先生這樣的人,想為中國找條出路。

怎麼找?首先是向先進學習啊!什麼是先進?西方啊!西方的文字多簡單,學起來容易,漢字搞得中國的識字率只有5%......那漢字當然要拉丁化了。

你要知道一點,魯迅這些人,他們本人的漢字水平是一點都不差的,漢字拉丁化對他們個人沒有半點好處,只會增加他們的負擔。

但他們的本意是:他們認為漢字拉丁化能夠加速中華民族走向“知識化,現代化”的進程。

是的,現在看來,他們錯了,但是在奮力前進的道路上,犯一個錯誤,總比渾渾噩噩停滯不前要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