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診療方案

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診療方案

一、概述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或自覺發熱為主的症狀。發熱為臨床極常見症狀,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勞倦所傷等所致諸種疾病,尤其是各種傳染病、時行病、瘡瘍類疾病,內臟癉[熱]病類疾病等均可導致發熱。

中醫學以往一般分為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兩大類。臨床對以發熱為主症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可以發熱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進行辨證論治。臨床急診以外感為多見,以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惡寒、頭身痠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系因外感時邪,客於肺衛所致,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


二、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中醫內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ZYYXH/T11—2008)。

(1)診斷要點

發熱,初起常伴惡寒、咳嗽、頭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檢查:白細胞總數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細胞增高,出現核左移。

(2)主要症狀

鼻和喉部燒灼感,咽癢或痛、鼻塞、打噴嚏、流涕、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全身不適、肌肉痠痛。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內科學》第7版(陸再英、鍾南山主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

症狀:惡寒發熱,鼻咽部不適、疼痛。

主要體徵:鼻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多為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


(二)證候診斷

1、風寒束表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項強痛,鼻塞聲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癢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節痠痛,舌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犯表證:發熱重,微惡風寒,鼻塞流黃濁涕,身熱有汗或無汗,頭痛,咽痛,口渴欲飲或有咳嗽痰黃,舌苔薄黃,脈浮數。

3、暑溼襲表證:惡寒發熱,頭重,胸腹悶脹,惡嘔腹瀉,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舌苔白膩,脈濡滑。

4、衛氣同病證:自覺發熱重,煩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惡寒或惡風,或高熱寒戰,流涕,咽癢咽痛,頭痛頭脹,噴嚏。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或洪大。


(一)中醫辨證論治

1、風寒束表證

治法:解表散寒。

方藥: (1)麻黃湯加味:麻黃、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湯加減: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連翹、生甘草、生麻黃、柴胡。

(3)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甘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顆粒等。

2、風熱犯表證

治法:解表清熱。

方藥:(1)銀翹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葉、連翹、荊芥穗、銀花、桔梗、桑葉。

(2)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桔梗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大棗、生薑、桔梗、銀花、生甘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疏風解毒膠囊、雙黃連口服液、銀黃顆粒等。

3、暑溼襲表證

治法:清暑祛溼。

方藥:(1)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朴、桔梗、甘草。

(2)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朴、連翹、半夏、六一散。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藿香正氣水(膠囊、軟膠囊)、暑熱感冒顆粒等。

4、衛氣同病證

治法:透表清氣。

方藥:柴胡、黃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葉、鴨跖草、生甘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小柴胡顆粒等。


1、針刺退熱:選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內關、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手法均採用瀉法。

2、刮痧退熱:取大椎穴。由內向外、單一方向刮動,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膚出現微紅或紫色充血瘀點為度。

3、藥物擦浴退熱:升降散藥液(大黃、薑黃、殭蠶、蟬蛻)擦浴,開腠理,洩邪熱。

也可根據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腸、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


(三)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根據病情,辨證選用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等。


臥床休息,多飲水。必要時補液500~1000ml。


(五)護理

1、風寒束表者,可服生薑湯,飲熱稀飯等溫散之品以助汗出。

2、風熱犯表者,可給予清涼飲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薺汁、鮮桔汁。

3、表證期,密切觀察病情,對高熱煩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證。

4、湯藥煎煮時間不宜太長,沸後5-10分鐘即可。

5、密切關注服藥後汗出情況,以防厥脫之變。


四、難點分析及解題思路

難點分析: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一般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經過正確的辨證施治,可在較短時間內痊癒。但若年老體弱、或素體多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受外邪.反覆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病勢遷延難愈。嚴重者還可併發或爵發心肌炎、慢支炎、甚者可威脅生命,造成死亡。因此,如何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反覆發作是本病治療中的難點和關鍵。

解題思路:

1、運用中醫整體觀念的理論,重視臟腑之間的相關性

(1)補肺固表: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感邪與否同肌表的衛氣是否充實有關,肌表衛氣充實乃可抵禦外邪入侵.感冒就不易發生,所以,中醫預防感冒的主要方法是補肺固表。肌表的衛氣由肺氣敷布,補益肺氣的中藥具有益氣固表、預防感冒的作用,最常用的方劑是玉屏風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能提高鼻黏膜表面的SIgA、

IgG含量,增強防禦力,並能提高患者的白細胞誘生干擾素的能力和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並認為玉屏風散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2)溫腎益衛: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發作,其發病機制除與肺有關外,還與腎有一定的相關性。中醫理論認為:在生理方面肺的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推動;而在病理方面肺的功能失司,日久必會累及到腎。腎主一身之氣,腎氣或腎陽不足,同樣也會影響到肺的正常功能。因此,臨床治療反覆上呼吸道感染,還應考慮從腎人手。另外,《內經》有“衛氣出於下焦”的理論,從腎論治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有其立論依據。有報道採用肉桂,公丁香等補腎陽藥組成的“蒼桂粉”填臍,預防陽虛患者的感冒(蒼桂粉:蒼耳子40g,罌累殼40g,公丁香18g,肉桂20g,麻黃150g,細辛40g,吳萸18g,白芥子24g,共研細末,用少量填臍神闕穴,外蓋膠布,隔日換1次,10日為1療程。連用3至4個療程)。肚臍是胎兒先天稟受母體氣血之處,其氣直通於腎,在此用溫激腎氣之藥,起到補腎益衛的作用。經治療前後患者血清IgG、IgA及淋巴細胞檢查,均有明顯提高,說明蒼桂粉填臍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部分中藥具有一定誘生干擾素的作用,如黃芪、黃精、冬蟲夏草、刺五加、金銀花、升麻、柴胡、蘇葉、蟬蛻、白芷、苦參、茵陳蒿、甘草、山豆根、青蒿以及冬菇、銀耳、絲瓜等。因此臨床治療反覆感冒患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 可酌情選用上述藥物,以充分發揮中醫中藥防治本病的優勢。

2.注重全方位的綜合療法重視綜合防治,其他療法如針刺(含耳針)、拔罐、推拿、保健口罩等也具有防治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其作用機制亦有待進一步研究。體虛者應適當加強戶外活動及鍛鍊,增強體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在感冒流行時儘量避免到公共場所。吸菸者應儘早戒菸。


五、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1.解熱時間:服藥72h內(1個療程內)體溫下降到37.2℃及以下,並且其後體溫不再上升超過37.2°的時間。

2.即刻退熱判斷標準:服藥後4h內體溫下降0.5℃。

3.痊癒天數:首次服藥至上呼吸道感染痊癒所需天數。

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痊癒標準:精神、食慾好、體溫恢復正常滿12小時、鼻咽部症狀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評價方法

1.評價療效性指標:體溫,症狀和體徵。

2.體溫觀察時點:首診體溫、服藥後lh、2h、3h和4h體溫。服藥後第2天8:00、12:00、16:00和20:00體溫,第3天8:00、12:00、16:00和20:00體溫,服藥後72h體溫及服藥72h外隨診體溫。



審核:蟲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