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

1327307675


說到曹操大家都不陌生,一代梟雄、詩人、軍事家等名號曹操都有。那麼這樣一個有謀略有才華的人,在巔峰時期完全可以力壓孫劉兩家,他為什麼一直沒有稱帝呢?聽筆者娓娓道來!

首先就是人心,縱觀曹操的發展路程,由於曹操的父親是宦官曹騰的義子,雖然身世顯赫,但常被人喚做“贅閹遺醜”,更是被許多人所瞧不起。因此,當時真心跟隨曹操的人恐怕大部分還是自己家族裡面的那些人,其他的有能力的人可不是看中了他的實力,而是看中了他的那面興復漢室的旗幟。就像曹操手下的頭號謀士荀彧,就不贊成曹操稱帝,他就是一心為漢室效忠的代表。

當時的漢王朝雖然在很多人眼中已經名存實亡,但天下百姓還是普遍認為漢王朝才是正統,這也導致很多有才能或者很多隱世不出的人,都抱著復興漢室的理想投靠各方勢力。曹操可不希望這些人都跑到東吳和西蜀去,劉備自稱大漢皇叔自不必說,孫權在稱帝的時候居然也號稱漢室正統。(在曹丕篡漢後,劉備、孫權相繼稱帝,均號稱繼承漢室。)

曹操南征北戰打的也是天子的旗號,復興漢室的口號曹操喊得比劉備都響,如果這時候天下打下來了,自己反而拋下漢室當了皇帝,天下的輿論能直接淹了曹操。曹操雖然不怕各方諸侯找自己麻煩,但內部的問題不能不管之前提到的荀彧,連曹操稱王都反對,更別提稱帝了,曹操也是從荀彧的身上看到了漢室忠臣的力量。後來曹丕稱帝的時候這批漢室留下的忠臣很多人都病死了,即使這樣還是有地方官直接反水。

其次就是實力問題,曹魏勢力雖然強大,但是對抗西蜀和東吳兩個勢力同時的討伐還是很困難的。甚至有可能失敗,赤壁之戰後孫權和劉備都迎來了實力的飆升期。兩個人單獨拿出一個還不足以對抗曹操,如果劉備、孫權同時從江陵和濡須口北伐,曹操必然東西不能兼顧。稱帝就是給了孫劉聯手北伐的理由。再加上自己家擁護漢室的勢力,曹操就此隕落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就是曹操的初心,曹操其實還是想過要振興漢室的,漢王朝在曹操的心中也有一定的地位,現在也有很多人為曹操正名,說曹操並不是演義中描述的奸臣形象,但不論怎麼說曹操最終卻實沒有稱帝

綜上所述,古人對名聲還是看的比較重的,當時曹操的權力已經跟皇帝沒有多少差別了,曹操也沒必要為了一個皇帝的稱號來破壞自己建設了一生的人物形象,皇帝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兒子曹丕去當


鄧海春


三件血淋淋的往事,讓曹操決定一輩子不稱帝。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後,兵精糧足,權勢顯赫,本可以順勢而稱帝。可是為什麼他一輩子都沒有稱帝呢?這是因為他親身經歷過三件血淋淋的往事,這三件往事,在心裡,在夢中時時提醒他,不能意氣用事,所以,他一輩子都不敢稱帝。

第一件事:孫堅之死

公元190年,董卓專政弄權,關東各路諸侯推選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事雖不成,但盟軍先鋒孫堅攻洛陽時得到了傳國玉璽。按理,孫堅應將傳國玉璽上繳,但孫堅起了私心,想做皇帝,於是他私藏了玉璽,立即趕往江東根據地。事情被袁紹知道後,袁紹指使荊州劉表於路伏擊,用亂箭射死了孫堅。江東猛虎,一代將才,就這樣死於非命。這是第一個想稱帝而身死的。

第二件事:袁術之死

孫堅的兒子,小霸王孫策感到稱帝是不現實的,玉璽也是個不祥之物,所以將玉璽奉送給袁術,換得三千兵馬做創業的本錢。袁術得到玉璽後,大喜,立即稱帝,也學漢朝皇帝大修宮殿,乘龍車鳳輦,封賞眾官。結果呢,曹操與呂布聯合攻擊袁術,袁術大敗,四處求援,眾人因其稱帝,皆不應,袁術頓感眾叛親離,於公元199年氣得吐血三升而死。這是第二個稱帝身死的。

第三件事:董卓之死

在袁術稱帝之前,有一個人,沒有玉璽也要稱帝。他便是董卓。公元192年,董卓在司徒王允的誘導下,決定稱帝,朝中大臣有反對者,皆為所害。可是在稱帝即位的當天,卻被王允和呂布聯合殺死。董卓的死極為悽慘,他全家被滅,老幼無存,自已被扔在大街上曝屍,後來有人點天燈把他的屍體燒成了灰燼。

這三件事,件件血淋淋,可見,想當皇帝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真是讓人後怕啊!而曹操本人,征討過董卓,攻打過袁術,親歷了慘烈的戰場,看到過昨日飛揚撥扈、今日絕望痛悔的面孔,他怎能不吸取教訓呢?

後來,傳國玉璽由荊州刺史徐璆獻給曹操。曹操得到玉璽,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很久很久都不肯放下。可是最後,他還是一轉身,把玉璽物歸原主,還給了漢獻帝。

其實,不稱帝的曹操,才是最明智的曹操。因為一旦稱帝,必成眾矢之的,你會成為第二個董卓,第二個孫堅和袁術。一千多年以後的明朝,曹操還教出了一個徒弟-----朱元璋,朱元璋正是採納了謀士朱升的9個字建議:

這才逐漸做大,最後一統天下的。所以,只有不稱王不稱帝,你才能在亂世中逐步壯大自己的實力,取得最終的勝利。


史書雅讀


謝悟空!曹操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關於他的典故和傳說非常多,至於他為什麼不稱帝,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是曹操比較賊(奸)。有人曾勸說曹操稱帝,但曹操認為這是把他要放在火爐上要烤,他才不幹。曹操不是沒有想過當皇帝,但他認為不是時候,因為他還沒有絕對的把握和實力,天下仍然人心向漢,如果在這個時候稱帝,無異於引火燒身,自取滅亡,袁術就是這樣被消滅的。曹操之所以是三國有名的奸雄,原因大概就在這裡,在稱帝問題上他才不會那麼傻。



二是有人反對。曹操的張良荀彧就堅決反對曹操取代漢室,他曾不止一次的提醒過曹操,程昱勸曹操進位時,曹操說不可,首先荀彧第一個就會反對,後來荀彧因為曹操在封魏王問題上出現了明顯裂痕,荀彧也因此不明不白病故。事實上雖然天下大亂,但天下仍然人心向漢,一旦曹操做了皇帝,我想信他也會和袁術一樣有同樣的結果。

三是不稱帝更有利於曹操一統天下。曹操不稱帝,但曹操擁有天子,這是袁紹、袁術、孫權、劉備等人沒有的政治優勢。有了天子在手,他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出師有名,想打誰就打誰,怎麼打他都沒有錯。但曹操如果自己稱帝了,他就會喪上人這個優越條件,這對曹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四是稱不稱帝對曹操來說沒有什麼不同。曹操雖然是丞相,但曹操擁有軍政大權,皇上和其他大臣也得聽他的,他可以隨便欺負皇上,濫殺朝臣,甚至都敢對皇后下毒手,實際上就已經是漢朝的皇帝,正如曹操說劉備,皇叔能咋的,我要想做皇大爺也都做了,還怕他是什麼劉皇叔,足見曹操稱不稱帝已沒有多大意義。

總之,曹操不想稱帝的原因較多,我想主要與曹操一生追求簡單實用有利有很大關係。


知未是也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上魏王以後加九錫劍履上殿參拜不名和皇帝的地位沒差多少隻是沒有名份而矣。曹操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他已看到董卓、袁術等人下場不會冒然稱帝。當時世家大族們勢力非常強大,曹操是宦官曹騰後代和士族沒法比。他必須小心亦亦的和世家大族搞好關糸才能得到政治上的支持。曹操三次發佈唯才是舉令廣泛網羅人才就是想淡化士族影響。曹操征戰一生是東漢的功臣,用曹操的話說假如沒有他真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終於他的文臣武將勸他稱帝時曹操都表示拒絕,表示子孫若有天下他甘願做周文王。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后追封曹操為魏武帝。陳群用九品中正制把士家大族籠絡住,直到晉代才趨於完善。




關東俠客


題主說的對,就是因為長得醜。當然,還有一點點其他的原因。

首先,曹操當皇帝違背了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是對自己人格的否定。

曹操死前遺言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是當上徵西將軍。當時的東漢,對北方匈奴戰略收縮,國家的主要戰略方向是西北,包括羌人、胡人和北匈奴。對於一個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西北從軍,在和異族交戰的過程中建功立業乃至出將入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這種年輕時的理想在晚年的曹操心中多少會有所殘留,如果稱帝毀滅漢朝,曹操多少有些下不去手。從漢朝的保護者變成毀滅者,從忠臣變成叛徒,這個轉變是很痛苦的、很考驗人性的;

其次,曹操當皇帝違背了自己當丞相征討四方的正義性,是對自己一生功績的否定。

曹操一生都是漢臣,無論他挾天子令諸侯也好,把持朝政也好,都是以漢臣的身份征戰四方。尤其是遺言中也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的一生功績都是代表漢王朝討伐不臣的名義立下的,如果自己當了皇帝,就和他曾經消滅的袁術、袁紹、呂布等人一樣了,是對自己一生功績的否定;

第三,時機尚不成熟,漢室餘德猶在,且沒有得到大多數地方勢力支持。

荀彧曾都對曹操當魏公表示不同意見:“(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意思是提醒曹操不要忘記漢臣的本分。荀彧是跟隨曹操多年的心腹謀士,如果支持曹操必將更上一層樓。但明顯唾手可得的利益荀彧沒有接受,而且不惜惹怒曹操提了出來,說明漢室尚有人心,像荀彧這樣忠於漢室的人並非只有一個;

漢末地方豪強有很大勢力,曹操出身並非高門大戶,與袁紹四世三公有很大差距。打著皇帝的旗號可以得到支持,但一旦自立為帝,北方必將重新進入割據狀態。僅說佔據山西的大族司馬家就不會輕易就範,哪怕犧牲在朝為官的司馬懿,也可能起兵反曹。

更不用說仍然存在的劉備、孫權、張魯、劉璋勢力了。如果曹操已經一統天下,那情況會好一些。

當然,曹操稱帝的後果也未必比曹丕稱帝后果嚴重,黑著臉一路殺過去就好了。只是曹操更多的考慮前兩個因素,心中最後一個臺階不肯邁過去。一尺之水,一躍而過,但不肯跳就沒辦法了。至於自己的兒子怎麼做,他就不想管了。


以下是回答題主的補充問題“是因為醜麼?”:曹操個頭不太高,雖然很有氣勢,但算不上高富帥。因為這個原因,曹操很多疑,怕人背後說他壞話。而且曹操比較好色,妻妾大多是絕世佳人,可能比他個子還要高,多少有些自卑心理。當年在和袁紹打仗的時候,袁紹派了劉備和文丑來戰,曹操就以為文丑的名字是在羞辱他。

太祖擊破之,斬醜,再戰,禽紹大將。《三國志 魏書》

別的敵將被活捉了,文丑因為名字不好被斬了。

(曹操劇照,還是這個經典,神似)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自然是有一定原因的。

東漢末年,曹操擔任了大丞相,之後幾乎掌控所有的軍政大權。不久又加封魏王,更是奠定了“曹魏”的基礎。比如,他做的這幾件事,更是他的野心昭然若揭:


一、建安元年八月,曹操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從而將獻帝變成了自己手中的一張王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姿勢。

二、建安二十二年的四月,曹操設置了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於是他開始在外出時候,像皇帝那樣左右警戒,不讓行人通行。

三、建安二十二年的十月,曹操又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外出進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同時,封曹丕為魏國“太子”。

由此可見,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的所有準備。而當時的皇帝,早就成了他的手中的傀儡。那麼,他始終為什麼不肯親自當皇帝呢?為何讓把當皇帝這一步,留給兒子去做呢?恐怕有這幾個原因

一、貿然稱帝,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這樣難免會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二、既然封了曹丕為魏國太子,就確定曹丕在漢獻帝后當皇帝。那麼,子為皇帝,父當然是太上皇,所以他認為自己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稱帝。

三、曹操曾在眾諸侯面前誓言旦旦地擁立獻帝,所為“君無戲言”,諸侯滅亡,他想稱帝,但說當初的話卻收不回來,所以只好做個太祖。

四、如果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尤其是孫權這邊,一向都是陽奉陰違,所以從戰略善出發,為防止吳蜀聯合,曹操不敢輕易稱帝。

五、曹操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只要掌握了實權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圖虛名。

六、曹操曾經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所以他不想做損害了自己一世的名節(或許他認為自己是節操高尚之人)。

七、建安二十四年,等稱帝的一切條件都成熟了之後,曹操已經年紀大了,這是他已經六十五歲了,或許這可能也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超能博士


(一)政治上不需要,不允許

從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直到形成三國鼎立。曹操在政治上的優勢就在於“奉天子以令不臣”,他可以在任何時候借大漢天子為名,向天下發號施令。因為大漢天子尚在,大漢王朝就在,誰不聽令,誰就是謀逆。同時,這就成了曹操的政治工具。比如官渡之戰時借天子名義策封馬騰,馬超,以保證西線穩定;比如封劉備為徐州牧,使得其與呂布產生間隙以便曹操攻打呂布。手裡握著皇帝,比自己稱帝要好用,自己稱帝了天下人共討之,或者每個諸侯都稱帝,對其政治意義不大。更何況自己雖不是皇帝,但其勢力範圍在後來勝似皇帝。

(二)袁術的前車之鑑

袁術於壽春稱帝,導致天下諸侯皆憤,東吳要討伐,劉備要討伐,連呂布都退避三舍不與其交好,成萬夫所指。最後還不是讓曹操給滅掉了,並且出兵的時候是以平叛為由,所有諸侯都不敢幫助袁術這個偽帝。

(三)人之將死,其行也善

晚年的曹操應該是對權勢看的比較淡的,雖有過僭越之心,但被世人稱之奸佞之徒,想必也是心有顧及,且嘆世人無人懂他,就有言“若非孤,不知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最後也是考慮到跟隨自己打拼天下的文武群臣得有所發展,畢竟如果曹操自己的身份都不高,文武又怎麼能得到高官厚祿?所以只得進魏公。但能守住底線,未稱帝,也說明曹操遠大的政治抱負,還是想先救黎明於水火,平天下之動亂再言其他。





棍哥觀史


說到曹操,很多人都會想到這一句話,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其實正是他的聰明之處。

玉璽自始皇帝開創大秦,以和氏璧雕刻為傳國玉璽,以待日後傳千世萬世。後世皇帝也以能得到傳國玉璽為正統,在三國亂世當中,孫堅自董卓遷都後得到傳國玉璽,當時很多人都勸孫堅把玉璽拋出讓二袁爭奪,孫權也這樣勸他父親,可是孫策,孫堅他們都以為這是上天賜給他的,不願意丟棄,後來在劉表和袁紹的奸計中被殺。



再來說說袁術,在做出錯誤的決定稱帝后,遭到諸多諸侯的征討,更是在劉備的討伐下兵敗被殺,最後連一口蜜水都莫得喝。



由上可見,稱帝必會遭到天下人的記恨,當時也是有很多文人志士支持漢帝,擁戴漢廷的,那時稱帝就是以天下人為敵。其中劉備一直以曹操為大敵,更別說曹操廢除漢帝稱帝了,那時估計又會上演十八路諸侯討曹操的景象了。



況且,曹操自李儒追殺獻帝后迎獻帝入許昌,一直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攪動諸侯間的戰爭,已達到他的目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即使不是天子也能像天子一樣向天下發號施令。


旺旺餅真好吃


古時之人,稍有點本事的,沒有幾人不想做皇帝。做不了皇帝,也要做個教主什麼的,如張魯,憑張嘴也做了“五斗米”教幫主。天下皇帝只有一個,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做皇帝的有二種人:一是蔭祖宗世襲;二是改朝換代亂世上位,如歷朝開國君主。曹操一生在刀口上舔血,是有本事的英雄,如果說他不想做皇帝,是冤枉了他。只是當時大勢不許他廢漢稱王。南有孫權,西有劉備,天下還未統一。另外大漢還有一點點氣息,忌憚稱王越池。曹操是聰明人,不想背亂臣賊子後世惡名。其實,曹操雖是丞相,魏王,已不是皇帝的皇帝。當時漢獻帝已成道地傀儡,都是曹操說了算,在曹操面前,獻帝是有面子沒裡子的外衣。曹操說,稱王是在火盆上燻烤。曹操不做皇帝,是三國一段公案,後人的猜測議論很多,不管怎樣,他沒有三宮六院,就是沒做皇帝。黑曹操的,沒抓住大的口實。曹操臨死時遺書,就像一個普通百姓,都是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按排,平淡中現初心。對曹操的評價,是不忘初心的英雄。


情歡江川


看了很多回答都與自己的想法不盡相同,先申明不是我的答案一定是對的別人的一定是錯,只是有些回答中有些明顯存在誤導的地方,因此做一番回覆。

個人覺得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理由有三點:

第一,沒有必要。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已經具備了稱帝一樣的權利,甚至比稱帝更多的權利。稱帝對於已經稱王的曹操來說只是多了一些繁文縟節的儀式而已並不重要。《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對於曹操的描述不難發現曹操是非常務實的人。

“…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朝廷讓曹操做東郡太守,曹操不去請病假回家了。雖然太守的職位與皇帝差距很大,但是兩個同樣都是虛位,曹操都看不上。

第二,曹操有一顆匡扶漢室的心。曹操二十歲開始做官,無論是在洛陽北部尉、頓丘令還是濟南相的任職時期曹操都儘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在任職濟南相時期罷免了八位與皇親權貴有關係卻無能的官員;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董卓燒洛陽退回長安時只有曹操企圖追擊。

“…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

由此可見曹操對於漢王朝的忠誠在這個時候是袁紹、袁術之流不能比的。曹操願意稱王因為他覺得那是自己為漢王朝打拼應得的,但是他不願意自己親手結束自己曾經效忠的漢王朝而稱帝,這與他起兵之初的目的相違背的。

第三, 有人比自己更適合。在曹操看來自己的兒子曹丕稱帝比自己稱帝更適合。曹操晚年孫權寫信給曹操讓他代漢稱帝,

曹操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而後對勸他稱帝的大臣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意思是我只想做周文王(注,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滅商朝建立周朝)。曹操希望他的兒子稱帝而不是自己稱帝,這樣曹操你不用承擔“篡漢自立”的名也不會耽誤自己稱帝(曹丕稱帝一定會追封曹操)

以上是個人觀點,如有不足、錯誤之處煩請各位大神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