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黃疸高,有什麼辦法可以退黃疸?

用戶8701448241149


新生兒黃疸60~70%都是生理性黃疸,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治療,多吃,多拉,就OK了。

因為胎兒在子宮裡面是低氧環境,寶寶出生後面臨高氧環境,這樣膽紅素會升高。而新生兒寶寶肝臟發育不是十分成熟,膽紅素又依賴於肝臟器官代謝,然後再經腸道排出體外。所以如果膽紅素超出了寶寶排瀉的速度,這樣就出現寶寶黃疸。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寶寶出生第2~3天出現,到寶寶5~7天是峰值,然後開始慢慢消退,一般到寶寶半個月時就沒了。如果是早產兒或多胞胎的話,則可能會延遲到滿月才能好轉。


生理性黃疸的護理:只要做到“多吃,多拉”這4個字就好了。意思就是多給寶寶吃奶,適量給寶寶喂點水,讓寶寶多拉便便就行了。

有些藥物比如說“茵梔黃”,其作用機理就是讓寶寶拉肚子。但是這類藥物副作用很大,可引起寶寶腸炎,有的寶寶屁股都拉紅了,所以現在不推薦。

如果是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生24小時內就會出現,這個就比較麻煩一些。


如果寶寶黃疸指數在15以下,包括母乳性黃疸,都可以通過勤餵奶,多排瀉就能慢慢緩解。如果黃疸指數在15以上,則需要去醫院做藍光治療。當然,自家買個藍光機也不貴。

如果醫院診斷寶寶黃疸比較嚴重,比如說黃染已經到達寶寶下腹部和腳部,黃疸指數異常偏高,寶寶情緒異常,精神萎靡不振,吃奶也不好好吃,或者患有腸梗阻導致排便困難,這樣黃疸長久不退的情況,為了預防寶寶出現黃疸性腦病,這時需要進行換血治療。這種概率雖然不高,倒也是有的。

祝:寶寶早日康復!


爸爸不講理


黃疸分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出生3~7天后會出現黃疸,大約持續一週後消失,在此期間要多給小寶寶曬太陽,皮膚露的儘量多的曬,現在這氣溫不冷不熱的,給寶寶只穿個尿不溼,再穿個小肚兜或肚皮上蓋個毛巾護住肚臍就行了,曬太陽時記得護住點小寶寶的眼睛。多多觀察孩子的皮膚顏色的變化,如果寶寶皮膚的顏色一直不退,可以去醫院。(我家寶寶是生理性黃疸,當時就是黃疸值一直不降,於是去醫院照了藍光。)

母親要儘早開奶,讓寶寶多喝奶水促進胎便的排出。

病理性黃疸

如果孩子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並且黃疸的程度重,發展快,消退晚,或消退後又重複出現,就可能是病理性黃疸,要及時到醫院照藍光治療。

在醫院治療時,醫院在給寶寶照藍光的同時會給寶寶掛葡萄糖水進行營養水份的補充的。照藍光一般3天這樣,看寶寶的恢復情況而定。在住院期間,寶寶不照藍光時,寶媽可以給寶寶喂些葡萄糖水,多多排尿。


喵媽育兒經


寶寶黃疸高一定要先找原因哦,千萬不要相信偏方而耽誤了寶寶。

先給大家說一個例子。

那是一個快滿月的寶寶,從出生後3-4天開始出現黃疸,不是很高,並有到達光療的指徵。

寶寶的精神狀態也還好,一切都跟書上的生理性黃疸符合。


唯一不一樣的是,都快滿月了,寶寶的黃疸還是沒有退,也沒有降下來的趨勢。

於是家裡人帶著寶寶來看醫生,醫生一檢查,發現孩子臉色除了黃還有點不夠紅潤,仔細觀察,發現手腳有點小抽動。

於是馬上給查了血,做了頭顱CT。

結果出來後,竟然發現寶寶已經中度貧血,而且最恐怖的是,寶寶的CT顯示顱內有一個大血腫。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晚發性維生素k1缺乏症,寶寶顱內的這麼一大塊血腫,隨時可能會危及寶寶的生命。

幸好發現及時,醫生馬上安排寶寶做了急診手術,才撿回來一條命。

所以寶寶黃疸千萬不能大意,雖然很多寶寶的黃疸是一個良性過程,能自己慢慢消退,但仍有少部分黃疸,但是有其他原因引起的。

哪怕只有1/1萬的概率,我們也不可能在自己寶寶身上冒險。

所以當寶寶出現黃疸的時候,我們要做到

  • 查明原因;
  • 當黃疸達到光療指針時,不管什麼原因,都要及時光療退黃;
  • 密切觀察寶寶的表現,比如精神狀態,吃奶情況,有無抖動等等。


關於抖動,如果不是專業的兒科醫生,其實是很識別的。

因為一兩個月的寶寶本身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好,也存在肢體抖動的情況。

這種抖動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如果爸爸媽媽有看到,建議視頻直接錄下來,需要的時候再給醫生看。


我是小果醫生,三甲醫院兒科主治醫生,二寶媽媽,從醫十年餘,歡迎關注兒科醫生小果,瞭解更多育兒知識。

兒科醫生小果


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黃疸其實是新生兒具有抗氧化保護作用的積極正常的表現。並不是部分醫生和家長們認為的出現了就立即要“消滅”的“壞人”。

在國際上,黃疸需要治療的數值也越來越寬鬆,從原來12就要去照藍光,到現在15甚至18之下都可以不用額外治療。國際上對黃疸的認識也逐步的迴歸理性。但是大陸的父母還停留在看到黃疸就“如臨大敵”,甚至母嬰分離導致母乳餵養失敗和障礙。下面就讓我們認真看看臺灣劉博士的文章,更多的瞭解黃疸吧!

1、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生後28天),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2、為什麼新生兒會有黃疸?

大多數的新生兒會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但絕大部分都是生理性黃疸(含母乳性黃疸),很多父母看到黃疸就膽戰心驚,卻不知道這是正常嬰兒的正常反應,並不是需要特別擔心的問題。黃疸的形成是因為新生兒有較多的紅血球數目,而且他們紅血球的壽命70-90天,又比成人的120天短,紅血球被破壞後經一連串反應後產生膽紅素,就會引起黃疸,皮膚、眼白等處就會發黃。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是因為病理性的問題導致黃疸,比如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泌尿道感染。如何分辨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接著看下文。

3、膽紅素是一種抗氧化劑,少量的存在體內反而對新生兒是有益的,所以黃疸數值只要不超過255μmol/L(15mg/dl)是不需要特別去治療。

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的生理性黃疸。但介於12 mg/dl ~15 mg/dl的黃疸,孩子除了皮膚黃染外,但在食慾和精神方面都沒有多大影響的情況下,一般在一個月內症狀就會自動消除(也有一些孩子會持續更久),都不需要太過著急與治療。

4、黃疸的寶寶不需要停母乳!

少數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在國內很多醫生,會要求媽媽停餵母乳,但要強調的是除非血清膽紅素大於306μmol/L(18mg/dl),才需要暫時停喂,因為如果暫停哺乳48小時,膽紅素就能明顯下降達50%,所以停喂48小時後可以再繼續哺餵母乳,只要增加餵母乳次數及奶量,增加寶寶排便次數和量可降低黃疸。千萬不要因此而改喂配方奶。

在大陸一般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即為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只需頻繁餵奶,能加速排便和代謝。但只要超過204μmol/L(12mg/dl)即建議照光治療,其實是不需要的再次提出新的觀念,若根據最新的國外研究報告指出,血清膽紅素大於255μmol/L(15.0mg/dl)時,才需要進一步治療,也就是照藍光。

b. 茵梔黃

在國內醫生會建議不超過204μmol/L(12mg/dl),就是正常的生理性黃疸的新生兒服用茵梔黃加速黃疸消退,但茵梔黃,除了說明可以降低谷丙轉氨酶外,並沒有確切可以降低膽紅素而達到退黃疸的作用,而且只要是正常生理性黃疸,增加餵食促進排便,寶寶膽紅素自然能消退。所以常有爸媽問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茵梔黃呢?在國際的新生兒科學領域裡,並沒有服用茵梔黃可以降黃疸的證據喔!另外對於G-6-P-D缺乏的寶寶(俗稱蠶豆症),若服用茵梔黃則會有溶血現象,更會讓黃疸加重,也是必須要注意的。

治療黃疸用茵梔黃的不利影響漸漸得到大家的認知。

6、新生兒黃疸回家該注意哪些呢?

老一輩的人可能會認為,把寶寶照日光燈或置於強烈太陽光下曝曬,可以讓黃疸消退,其實這樣做相當危險又無效的作法, 嬰兒可能會因強烈的光線傷及視力,也可能引起脫水休克。

在正常的日光燈下或於日光燈一般光線下觀察寶寶膚色比較準確,新生兒的黃疸大約是由臉部先開始,嚴重時膚色黃才會黃到身體與手腳。建議父母親用自己的手掌和寶寶的膚色相比,如果發現黃疸在身體軀幹部份時,可以再觀察;如果膝蓋以下的皮膚也出現黃疸時,則應帶寶寶返院檢查膽紅素的數值。

總結:

雖然新生兒黃疸是需要關注的,但可以毋須過度擔心和緊張,畢竟國內對於黃疸值的界定,治療標準仍是高於國際的,所以若您的寶寶測到的數值是高於國內標準204μmol/L(12mg/dl)時,此篇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心連心好月嫂


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後2~3天,淺黃色限於面部和頸部,或影響軀幹,眼睛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點。除了皮膚和眼睛之外,生理性黃疸通常沒有其他症狀,偶爾會有輕微的不適。再次強調,60%-70%的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的,可以自行解決,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病理性黃疸:通常出現較早,會在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並且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染黃,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2~3周仍不見好轉,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重複出現。病理性黃疸常伴有病理症狀,如孩子精神差、不願意吃奶,甚至有一些原發病的表。病理性黃疸會影響兒童的聽力,神經系統等,需要父母和醫務人員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治療。

在陽光下使用藍光和綠光來治療寶寶的黃疸是最常見和直接的治療方法。新剛出生的寶寶比較嬌嫩,在曬太陽的時候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

1、首先要保護寶寶的眼睛,可以在家用黑布製作一個眼罩,給寶寶戴上。

2、做好外生殖器的保護工作,在陽光下寶寶穿上尿布(專用藍光尿不溼)就有防護作用。

3、隔玻璃曬,減少紫外線對新生兒皮膚的傷害;注意每次曬的時候注意換體位,先仰曬,再翻過來曬。

4、曬太陽的時間需要每天累積2-4小時;

5、在陽光照射後,需要給寶寶喂一些奶或水,以便寶寶排出膽紅素。

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簡單,療效好、見效快的方法。可以通過照射將體內的膽紅素轉化為其他物質,使體內積聚的膽紅素可以找到另一個出口。黃疸症狀就能逐步改善,最終全部消退。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平安健康科普


新生兒“黃疸”問題?|你只需要瞭解5項!

【筆者 月芽】

關於新生兒黃疸,病理性黃疸由醫生負責,寶貝一出生3天之內就能排查出來。醫生是不會讓你家孩子出院的!下面咱們只來說生理性黃疸。

“黃疸”是怎樣產生?

造成黃疸原因,是嬰兒體內紅細胞破裂,使膽紅素升高,肝臟過濾後,通過大便排出體外。大部分寶寶出生都有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疾病嗎?

膽紅素的生成,多餘膽紅素經過肝臟、腸道隨大便排出體外。(嬰兒肝臟,腸道沒有發育完全),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體現在嬰兒身體表面的症狀就是黃疸。所以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不是疾病。2-3天開始出現,5-6天升高,持續8-9天,過第10天開始下降,15天左右消失。



黃疸的幾種類型?

  1. 母乳性黃疸。不是疾病,黃疸可自行退去(體現在,黃疸值不高10左右,反覆能持續一個月一般是母乳黃疸)。
  2. 飢餓性黃疸。沒有吃夠餓著寶寶了,引起的黃疸 。嬰兒飢餓(如2到3天,胎便沒有拉完,3天后如果還在拉胎便,就是排洩能力弱,大便乾結,排洩慢),會造成腸道二次吸收膽紅素反覆升高。

新生兒黃疸注意什麼?

  1. 注意寶寶大便顏色(如果是白色,趕快就醫。可能是先天疾病)
  2. 時刻觀察寶寶黃疸情況(眼睛,面部黃~軀幹黃~四肢黃順序)
  3. 如果看到肚子,腋下都明顯黃,已經嚴重了。
  4. 多讓寶寶接觸自然光照(褪去衣物光裸,曬黃疸)

🍒最好的降黃疸方法👍👍🍒

勤餵母乳,吃母乳就會多拉臭臭,膽紅素就能,快速通過大便排出體外,促進排出膽紅素降低黃疸!



月芽從事“一體化月子中心服務”,作為產後早期教育和產後顧問,為大家分享科學坐月子那些事兒。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注“月芽”瞭解帶娃信息!

92答🌻如果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點贊,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月芽兒sa的輕生活


新生兒出生2-3天后會出現黃疸,如果只是臉部發黃,表示黃疸程度並不嚴重,屬於生理性黃疸,讓其自行恢復。


如果腹部以下或者是皮膚泛黃的速度很快,由臉部延伸至胸部、腹部時,表示黃疸比較嚴重,屬於病理性黃疸,需要送醫院治療。

那麼,寶寶黃疸高,有什麼辦法可以退黃疸!

1.當足月兒黃疸指數大於12,早產兒大於15,就需要住院進行照藍光治療,照光治療也是對病理性黃疸寶寶最快速的治療方案之一,效果顯著。

2.寶寶的黃疸指數不是太高,不需要照光治療的話,那麼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給孩子吃一些藥,比如三黃湯、茵橘黃等,目的是增加代謝,促進膽紅素從胎便中排出。



3.黃疸寶寶在家需要媽媽悉心照顧,應給予足夠的餵食。天氣好的情況下可以曬曬太陽或者照照日光燈對寶寶退黃疸有那麼丁點的幫助,不過要注意不要曬傷寶寶。


文海撈夢話育兒


寶寶黃疸高,有什麼辦法可以退黃疸?

朋友家的寶寶剛出生,原本是一家人開開心心的。但是因為有黃疸,就擔心的不得了。去找醫生給寶寶開了一些藥,讓帶回家服用,過了幾天就好了。

為什麼新生兒會出現黃疸呢?

新生兒的血液中有一種叫膽紅素,它的指標偏高的時候,就會出現皮膚髮黃,也被稱為黃疸。

寶寶出生之前是孕媽媽的肝臟,替他清理疸紅素的,寶寶出生之後,他自己的肝臟需要工作一段時間後,才能夠正式的開始排毒工作。在這個交替的過程中,有的寶寶膽紅素就會積累下來。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



一、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一般會發生在寶寶出生兩到三天之內,四到五天會達到高峰,再兩週之內會自然的消退。


很多寶寶都有這種情況,只是有的會比較明顯。有的不明顯而已。這種情況下,黃疸會自己消退的,或者是通過簡單的治療會消退。所以媽媽也不用擔心。

二、病理性黃疸

如果寶寶的膽紅素含量超過正常值,一般這種情況下就叫病理性黃疸。

這個時候就要通過照藍光。甚至有一些需要換血來進行治療。

一般情況下,寶寶發生黃疸,媽媽也不要太著急。配合醫生的檢測來確定寶寶的黃疸情況,需要進行哪些治療來改善寶寶的黃疸情況。因為有的黃疸嚴重的話,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大腦,嚴重的話甚至可以導致寶寶腦癱等。

我們可以通過對新生兒以下兩個標準來觀察一下

早產兒黃疸干預推薦標準。



足月兒黃疸干預推薦標準。



笑笑媽談育兒


黃疸是新生兒皮膚黃染的表象,而其形成卻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最近訪視了不少新生兒,媽媽看到寶寶發黃便如臨大敵,著實如塊心病。倒是也有位淡定媽,寶寶滿月時經皮測面部黃疸值都23(mg/dl)了,還不就醫呢!雖然這黃疸幾乎每個新生兒都有,沒什麼可怕的,但寶寶黃疸都高到這程度了,也不能這麼藐視吧!


來來來,用簡單的話解釋複雜的黃疸形成

其實都是膽紅素惹的禍。

胎兒在母體內也會產生膽紅素,但其主要通過胎盤進入母體血液循環系統,由母親的肝臟和膽道系統排洩,所以剛娩出的寶寶沒黃疸;

我們知道,胎兒是不能呼吸的,它靠臍帶與母體相連,想獲得充足的氧氣,就需要更多紅細胞從血液中攜帶氧滿足自身所需。

而當胎兒脫離母體後,通過自己的呼吸就能獲得充足的氧氣,那些原本大量的攜帶氧氣的紅細胞們,此時卻被“卸磨殺驢”,短時間內大量破裂,生成了黃色的膽紅素,等待排出體外。

然而,新生兒自身肝功能還不夠成熟,沒有能力處理如此之多的膽紅素,也沒有了媽媽的幫忙,膽紅素在短時間內蓄積達到高峰,便形成了黃疸。

退黃就是“拉~拉~拉”

退黃疸,就是要將膽紅素排出體外,其最重要的通道就是腸道,隨大便排出,所以刺激寶寶排便是首要的。

加強母乳餵養,每天不低於8-12次的有效吸吮,觀察寶寶的小便次數應超過6次/24小時,大便達到3-5次/24小時;

適當補充益生菌,如媽咪愛、四聯康等促進寶寶腸道菌群建立,助於排便。

著實被確認母乳不足時,應添加配方奶。

藍光照射使膽紅素轉化成更易排出的結構,起輔助作用

太陽光中含有藍光,照射寶寶皮膚使膽紅素結構發生變化,變得毒性更低,更易排出。

曬太陽時,應避免中午的烈日,春夏秋可以選擇上午9-10點,下午3-4點光線不強的時段。冬季可選午間。讓寶寶的眼睛於陰影處,遮住生殖器部位,以免曬傷。

如果寶寶有皮疹,應避免曬太陽。

當新生兒膽紅素值超過安全限值,黃染嚴重高黃不退時,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採用藍光等治療方案,以免過高濃度的膽紅素進入腦室,影響智力發育,悔恨一生。

回答人:【營養海賊團~航海士】科普育兒原創作者 母嬰營養師代雲峰


營養海賊團


為了不把這個問題無線擴展,這個回答專門談一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也就是,如何有效退新生兒黃疸。

能夠引起皮膚黃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取決於膚色和身體部位,比如,引起面部黃染的膽紅素水平至少達68~86μmol/L,但能夠引起鞏膜黃染的膽紅素水平只需34~51μmol/L。

  •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多表現為間接膽紅素升高,常見的原因有生理性高膽紅素血癥型、母乳餵養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有溶血性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黃疸等。

如果是直接和間接膽紅素都升高的黃疸,多見於膽汁淤積、新生兒敗血症和新生兒肝炎等。

  • 為什麼會出現生理性黃疸?

1.膽紅素來源於紅細胞的破壞,新生兒紅細胞壽命短,促進了膽紅素的生成。

2.間接膽紅素在肝臟內一種酶的催化下,變成直接膽紅素,新生兒這種酶不足,影像了這種結合能力。

3.腸道菌群少,使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受到影響,間接膽紅素經腸道再吸收增加。

  • 生理性黃疸的升降趨勢

新生兒的膽紅素水平,於出生後逐漸升高,3-4天基本達到一定的高水平,最多於7天達到高峰(18mg/dL),隨後逐漸下降。

  • 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多在生後5-7天內出現,在大學兩週左右達到高峰。目前認為是由於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酶濃度升高,導致膽紅素的早期解離和再吸收增加引起。

病理性黃疸需要針對病因治療,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要治療(可在一週內消失)。

  • 光療

光療可以使皮膚和皮下組織中的膽紅素轉化為膽紅素的光構型異構體,由於其水溶性大,能通過肝臟迅速排洩而無需葡萄糖醛酸化。

光療對新生兒膽紅素療效確切,能預防核黃疸的發生。

光療的指徵

血清遊離膽紅素>12。出生後25-48小時>15,49-72小時>18,72小時>20,均可以進行光療。

  • 換血療法

嚴重的溶血黃疸可能需要換血療法,原理是換出溶血的和致敏的紅細胞及抗體。換血療法後,再開始光療。

不建議任何茵梔黃製劑用於新生兒退黃!

1.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有抑制溶血的作用,可使因Rh或ABO血型不相容導致的溶血疾病嬰兒的換血療法需求減少。

2.熊去氧膽酸可增加膽汁流量,有助於膽汁淤積型黃疸患兒的膽紅素下降。

3.其他還有一些非常規用藥,如苯巴比妥可以增加膽紅素的結合和排洩,對妊娠女性或嬰兒使用可減少產後膽紅素水平。

餵養

對母乳餵養性黃疸患兒,要多次配方奶餵養,能刺激嬰兒胃腸道蠕動、增加排便次數、減少肝腸循環,從而降低黃疸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與其他黃疸處理不一樣的地方是,新生兒黃疸要限制喂水。中斷母乳餵養1-2天后,一旦黃疸水平下降,應鼓勵繼續母乳餵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