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好吃,為什麼在農村很少見到有人種植?

賣柚子的小夥子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野菜好吃,為什麼在農村很少見到有人種植?問出這個問題,那是說明你沒在農村生活過。


我說說我們村裡常見的野菜:水蘿蔔棵,薺菜,馬蜂菜,麵條棵,黃蒿。這些野菜除薺菜種菜的專門種植外,其它的基本上都是田間溝裡生長。

為什麼不大規模種植?


一是野菜產量低。野菜的產量都是比較低的,就拿常見的薺菜來說,你見過炒薺菜的嗎?大多數都是包餃子或者餛飩時放上一些。

二是野菜口感差。例如:水蘿蔔棵,吃一次還可以,如果天天吃,澀感太重。馬蜂菜,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好菜,但是略酸。麵條棵和黃蒿的話吃法比較特殊,除了蒸蒸吃外,其它方法吃都苦。

三是大部分野菜市場都很小。不是人們不種,而是市場不需要。反觀其它蔬菜:大白菜、菠菜、豆角、西紅柿等等,是不是很多人種植?

雖然有上面三點,野菜也不是沒人種。現在村裡好多老年人都在種蒲公英,非賣品,自己吃。他們說,蒲公英是藥對身體好。


民工札記


看到這個問題吧,想回答,又不知從何說起。

首先吧,說野菜好吃,我可有點反感,因為我是50後出生在農村,從小就趕上了那個餓肚子時期。我們家人多勞力少,父母親養育我們兄妹九個子女,你想有多麼的不容易。那時糧食不夠吃,便在地裡拼命地找,幾乎把能吃的草嚐遍。有些吧,確實還好,有些吧雖然味道不好,但也能肚子填飽,可就有些,剛吃了還好,一會兒就要往廁所猛跑,肚子疼痛難忍的感受至今也難忘,母親只好想法子催吐,那時我們不懂,現在才知那叫中毒。吐的難受時,有的姐妹直哭。現在一說起吃野菜來,我就有些不由的傷心。

現在的人,吃的好了,豬肉、牛肉、羊肉,白麵、大米、各種植物油。這些均已滿足,就想到了吃奇,千方百計設想,這個含微量元素,那個有維生素C,這個可以防老,那個可以養顏。於是就出現了吃苦菜的,泡蒲公英喝水,用車前草防病,拿掃把草養顏,真是無巧不有。前些年就發現,有很多城裡人,開著小車,或小夫妻兩個,或三五人一夥,車停地頭,人在地裡亂找亂刨,弄到一點如獲至寶。我還經常帶過一些去我知道多的地方挖過,他們經常為了表示友好,上幾根好煙感謝。可惜現在這種現象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是農民已不採用過去的工具鋤草,而替代的是農藥滅草。要知道一旦弄了打上滅草劑的野菜,後果不可設想。

於是乎,就有人提出農民為什麼不在自已的地裡種野菜呢?野菜那麼好吃,真是可惜。不是農民不曉,真要種了誰要,野菜再好也只是吃少,吃奇,吃巧的人需要,真正的窮苦人誰又看好?種些玉米雖然價錢不高,必競還有保障,收入高低是有點希望。

可能說的有點不妥,但道理只有一個,什麼賺錢,農民就種什麼。




李增喜3


小時候吃過幾次野菜。因為吃的少,感覺挺好吃的。每次都是我奶奶去採野菜,第一次看到野生野菜時感覺很像樹葉,或者跟某些植物很像。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覺不好吃,但經過加工處理味道還是挺好的。

關於野菜好不好吃,為什麼農村沒有人大面積種植。個人觀點主要有以下幾條吧。

首先野菜雖少,但除了農村接觸比較多以外,城市估計很少接觸,甚至都沒聽說過或者看到過,肯定會存在一些疑惑,甚至不敢吃。

其次就是野菜的食用價值,營養成分沒有得到相關的研究,或者是科普、驗證、推廣。

最後就是如果農村發展種植野菜,其銷售渠道又是哪些城市?或者是哪些區域?可能面臨一些銷售渠道困難,因為大家對這種菜不瞭解,存在質疑不敢吃,農村見多了吃多了也不會花錢買來吃。

或許隨著社會不斷髮展,人們隨著生活改變,從而去接觸一些新鮮東西,就如農家樂一樣慢慢深入大家身邊,人們接觸機會多了,瞭解其價值指不定以後會有一定的市場。




鄉小農


我認為這個問題其實偽命題!

1、野菜並非普遍性好吃,否則就會成為大眾蔬菜,從此由雜牌軍轉成正規軍。

2、野菜被吃出現在兩種場景,一種是上世紀吃不飽飯的時候,老百姓只能挖野菜吃,那並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因為根本沒飯吃;另外一個場景就是現在物質豐裕,山珍海味也不在話下,曾經那批吃苦的人突然對小時候吃的野菜產生感情,再次品嚐一下野味也是當今人們對健康需求的體現。

3、老百姓為何不種,老百姓種菜得賺錢啊,野菜雖然有吃的,但是人群還是相對較少,種植風險較高。





農科學堂


農村常見的野菜有苦苦菜,蒲公英菜,車前籽菜,河邊長的寒菠菜,都是城裡的老年人的最愛,農村人都很喜歡,吃起味各不同,但都是美味實足野菜,及藥用又好吃,農民為啥不種,因為滿地都有,吃不完,很多很多,此野菜鏟了又長,春天到秋天這三個季節,只要從土裡出來,就可以釆吃,二十多天釆一次,吃著吃著人就會談了,就不要吃了,有勤快的釆了賣給城裡人吃,是藥品,又是補品,野菜太多,不必播種,舂季己來臨,希望城裡人到時釆,歡迎你們到時候為農民幫助鋤草,同時給你們釆野菜收穫多多,謝提問。


松柏庭且直


有句老話叫物以稀為貴,很多人覺得野菜好吃,可能是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覺得新鮮。小編作為農村長大的孩子,覺得大多野菜都略苦。至於為什麼沒人種植,小編覺得無非幾方面。

一沒有完整的野菜種子培育種植技術。很難形成規模種植。

二潛在消費者不多。銷路是個問題,等規模種植出來你會發現,愛吃的人不多。

三野菜顧名思義野生的,你人工種植還能叫野菜嗎?

其實喜歡吃野菜的大多是吃個情懷,吃個記憶。其實大多野菜具有藥用價值,吃起來口感一般。像小編現在每天喝的蒲公英茶,就是果園裡摘後曬乾的。喝了清熱去火,吃起來真的哭。


show新疆


野菜好吃,但很少有人種。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農村人以前吃野菜也不是種植的,都是地裡野生的。人們在閒暇之餘挖點野菜改善下口味。比如單面條,洗淨拌麵,蒸熟了,用蒜,香油進行涼拌,吃起來還是不錯的。還有就是用薺菜包餃子也是非常不錯的一道美食。 但是在農村確實很少有人種。這是為什麼呢?沒有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

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厭了雞魚肉蛋。有時候也想換個口味。偶爾吃點野菜感覺確實很不錯,又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又有利於身體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所以現在人們越來越青睞野菜。於是就有需求。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場。

因為有了需求,人們可以通過種植野菜來獲得經濟效益。所以現在已經有人開始種植野菜啦。所以今後的野菜經濟也是一片市場。


高峰gfgwh


野菜顧名思義就是野生野長的菜,一些野菜如薺菜,馬齒莧等做出來還是挺好吃的。但目前來說,量化種植野菜個人覺得不適宜。

1.人們吃野菜吃的就是那個野字,吃的就是野生野長無汙染純天然。人為種植少了野趣,也就不叫野菜了。

2.我們現在吃的常見菜如白菜等,是千百年人類經過實踐,選擇,改良後適合人身體的菜蔬。

3.許多野菜雖然富含營養,但大多數不能多吃,一些野菜吃多還會引起不舒服,本草中對某些野菜的禁忌都有描述,我們的先人為什麼不種植野菜是有道理的。

4.市場不認可。野菜的時令性,野生性決定著,如果人為種植,銷路不會很大,人們吃的是稀罕,不是頓頓有。

個人覺得野菜人為種植不適宜,在這上面做文章,感覺不會成功,你覺得呢,歡迎留言探討。


麥秸堆上數星星


野菜,為什麼叫野菜?以老祖輩們的聰明才智,早就應該經過改良培育成了,大量種植的餐桌上的日常菜餚了。竟然沒有,就說明野菜有著先天的不足。

一、野菜不是苦,就是澀,或者腥,沒有很好的加工就很難去掉這些味。我們覺得好吃,那是因為我們吃少。如果你連續吃上幾天,你就能吃出野菜真正的味道,那種難以下嚥的味道。

二、野菜大多很難量產。沒有產量也就無法保證利益最大化。能夠量產的都是經過改良的,例如芹菜等。當然也就不叫野菜了。

三、農村人要吃野菜也不須要種,在農村到處都是能找到能吃的野菜。





在農村的路上


野菜好吃,為什麼農村很少人種植。我談談我的看法,1、野菜並不好吃。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以前吃多了,害怕再吃苦。不想再吃。2、銷售問題。如果把野菜種植了,沒有人收購賣給誰?最主要要有訂單才行。因為新鮮野菜不宜久存,會變質的。3、在我們那三、四線城市都有親人在鄉下,每回一次老家,會帶很多返城。一般人家都有得吃。4、大家都說野菜好吃,給你一連吃幾天試試,什麼綠色健康都會拋到腦後。5、野菜中的精品是種不了的。如我家鄉的野蘑菇,雁把茹,地皮菇等是野生的,不能種。另外如果把能種的野菜種了,也沒有野生的味道。一句話,只要有銷路,有利潤,還是有人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