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為什麼會被盜掘一空?

姬夢塵


清東陵是清朝規模最大的皇陵,它始建於1661年,共歷時247年,相繼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15座大小陵園,這裡葬著包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5位大清皇帝,包括慈禧太后在內的15位皇后,另有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總之,直系“皇親”達161人。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尊卑有別”入位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據悉,裡面有數不盡的陪葬的奇異寶,而統治近代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的定東陵,工程前後耗時147年,耗銀227萬兩,其隨葬品更是價值連城。

也正因為這樣,為了防盜,清朝對清東陵的防備是很森嚴的——雙保險。

第一道保險:軍隊護林。

當時清王朝規定,凡皇帝陵,保護人員設總管一員、翼長二員,驍騎校二員、章京十六員、甲兵八十名左右。這些官兵每月分成八班,每班有章京二員、甲兵十名,晝夜巡邏。即便是到了光緒朝中期,駐紮在東陵的八旗兵總兵力仍達100多名。

除此之外,設在馬蘭關的綠營是專門保護東陵陵區安全的軍隊。雍正元年下轄3個營,隨著陵寢的不斷增建,到嘉慶五年,馬蘭鎮已下轄8個營,人數由原來的600名擴展到1000餘名,到光緒九年,人數猛增至3157名。

第二道保險:法律護林。

清朝把皇家陵區劃為第一禁區,在《大清律》中明確規定“三重罪”:

第一重罪:車馬過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杖一百。

第二重罪:如延燒殿宇牆垣,為首擬絞監候,為從杖一百,流三千里。

第三重罪:樹株關係山陵蔭護,盜砍與取土、取石、開窯、放火者,俱于山陵有傷,亦大不敬也。不論監守常人,為首者斬,為從者充軍。

總之,敢對皇陵“大不敬”或者膽敢破壞者,將受到嚴懲。

清東陵的護陵人員、機構承襲清制。屬於“皇族私產”的清東陵,按照“一體保護”的規定,設有護陵大臣,駐守著八旗陵戶,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繼續承擔陵區的各項事務。

清政府對正宗滿族八旗子弟兵實行頗為優厚的“食錢糧”供奉制,名八旗士兵的薪俸足可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但這種好日子在咸豐帝之後,逐漸“縮水”,好景不再。

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時,據優待條件中的有關條款,民國政府每年撥發白銀400萬兩供“護陵”之用,然而由於民國政府的拖欠,以及溥儀小朝廷的揮霍,用於東陵的經費大縮特縮。護陵兵到後來餉銀一拖就是好幾個月甚至幾年,他們連溫飽都是問題,最後沒辦法,護陵兵不得不另謀出路,從事小商販買賣等。

1914年,薪餉無著落的守陵人員打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超級口號,推舉護陵大臣報請溥儀准予開墾陵區土地,用以維持生計。囊中羞澀的溥儀只好同意此舉,於是護陵兵開始開荒種地,自給自足;此後,附近村民也開始對東陵土地和林木進行砍伐和破壞。到了1928年,清東陵已變成荒山陵了。

而護陵大臣開始串監護人員將各陵隆恩殿前月臺上陳設的大型鼎爐、銅鶴、銅鹿等拆運偷售,中飽私囊。當地居民見護陵大臣都監守自盜,便紛紛湧進陵區,群起拆毀殿庭,肆意盜賣。

後來,趁天下大亂之際,一夥盜賊闖進清東陵,掘開了惠妃陵寢,進入地宮,拋棺揚屍,盜走了大量珍寶。

清東陵的寶藏也因此成了眾軍眶、強盜“唐僧肉”,東陵浩劫已在所難免,後來“盜墓大王”孫殿英便以軍演為藉口,赤裸裸地偷盜了乾隆墓和慈禧墓,致使眾多國寶流失。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在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處,國家開始將清東陵納入一級文物保護區。後來收集了一些遺漏的珍寶,陳列在展覽館裡。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一個字:財!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正是因為清東陵裡埋藏了無以計數的財寶,才會令無數盜墓者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清東陵盜掘一空。


1:“樹大招風”引來盜賊。

清東陵裡埋葬著清朝歷史上好大喜功、追求奢侈的乾隆皇帝,以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這兩個人生前就極盡奢華,死後更是陪葬了無數的珍寶,自然成為盜墓賊心裡惦記的一塊“肥肉”,被盜掘的命運不可避免。


2:清東陵有多少財寶?

簡單來說:無法計數!如果非要說個數字的話,舉一個例子:1928年,孫殿英盜掘乾隆裕陵和慈禧定東陵之後,財寶足足裝滿了30多輛大馬車。清東陵裡的財寶之多,可見一斑。


3:清東陵並不是被一次盜空。

說起盜掘清東陵,很多人都會想起孫殿英。其實,清東陵並不是被孫殿英一個人一次性盜空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1928年,孫殿英盜掘裕陵和定東陵之後,一直到1949年之前,清東陵還被很多批盜墓賊“輪番光顧”。經過十數年的時間,如今的清東陵只剩下空蕩蕩的地宮和房屋,幾乎沒有任何珍寶留存。


當然,每個人的見解不同,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留言、評論,一起討論!我是哎呀旅行,覺得我說的在理,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