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航母如此優秀,可以航行幾十年不換燃料,那麼它有缺點嗎?

秦皇見漢武


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體來說是優於常規動力的,最大的優勢就是續航,但是缺點也很明顯。

造價昂貴、維護保養貴:

核動力航空母艦造價這個是真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造價4.5億美金,1958年建造,1961年服役。同時期的最大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小鷹號造價是2.6億美金,也是1961年服役,標排6萬多噸,滿排8多噸,速度30到32節,以30節巡航時續航力達到4000海里,以20節巡航時續航力是12000海里,可以搭載82架各型飛機。

小鷹號

到了70年代,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首艦尼米茲號造價7.25億美金,服役50年全壽命維護費高達210億美金;文森號造價12.8億美金;八十年代服役的羅斯福號造價就飆升到了32億美金;2003年的里根號45億美金;而2009的“布什號”造價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2億;到了最新一代的福特級造價更是逆天,首艦造價137億,包括研發經費的32億;據說前三艘福特級造價高達317億5000萬美金,其中研發費用高達43億3000萬。初步預估一個福特級航母編隊,整個服役期維護費用不低於1200億美金!這種造價、維護費用只能是財大氣粗的美國才能承受。

福特級

技術高:

掌握核電站的國家有很多,但是擁有成熟核動力推進技術的國家就只有美、俄。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看看法國的戴高樂級核動力航母採用了兩個凱旋門級核潛艇的核反應堆,結果航母慢的離譜。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說明其掌握了成熟的核動力推進技術,只不過沒有錢。

維護週期:核動力航母維護週期要長,就拿尼米茲級來說,每年維護時間至少3個月;而常規動力只需要兩個月,這就保證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部署。當然美國有足夠的核動力航母去擬補這一缺點。

安全性來說,核動力航母要是被擊毀,就會引起核洩漏,危害性極大。

科普軍事知識,傳遞正能量!我是鐵血步兵1927,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歡迎下方評論!同時歡迎各位戰友關注!


鐵血軍史1927


1955年1月17日上午,美國海岸,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核動力推進的艦艇--“鸚鵡螺”號,緩緩離開碼頭,上午11點00分,從這艘核潛艇上發出了劃時代的信號“我艇正在使用核動力航行”,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核動力推動艦艇航行,從此,這種全新的動力形式開始變成現實,進入了世界戰爭的舞臺。


核動力技術清潔,安靜,不產生較大的紅外、煙霧信號,核動力強大,充沛,可以保證艦艇近乎無限的動力,加速減速自如,毫不考慮燃油消耗,發電能力足夠,艦上可以保證全部耗電設備的長時間運行,軍艦的自持力和獨立作戰能力大大增強,續航力近乎無限,連續海上作戰時間可以超過一個月,有些可以達到3個月,可以適應長時間的戰場存在。


但是核動力技術同時是昂貴的。一艘核動力的艦艇,在建造的時候要比同樣戰鬥力和噸位的常規動力艦艇貴出一大半,雖然在日後的使用中可以節省大量的燃油經費和後勤維護經費,但是就建造這一下的消耗就讓很多國家望而卻步了。比如,美國一艘核動力航母的造價就在百億美元左右,這一價格在其他國家,都夠一整個航母戰鬥群的建造經費了。


再者,核動力艦艇相比常規動力艦艇更加危險,一旦被命中,都有可能造成核洩漏,甚至嚴重的核反應堆爆炸事故,在世界上,核動力艦艇在其他國家附近航行都不但要正常履行通報,更要準備好緊急避險區和緊急救援方案,防止艦艇核反應堆出現故障危害到沿線國家的安全。前蘇聯的核潛艇曾經在挪威海域沉沒,迄今為止核反應堆還在海中沒有打撈,釋放著核汙染,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再者,核動力艦艇退役程序較為複雜,需要對核反應堆進行停堆、封存,否則艦艇上核燃料和核反應堆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和汙染,前蘇聯解體後,大量的核潛艇退役,但是迄今為止仍然在造船廠內排隊進行拆毀,建造慢可以理解,但是拆船還慢,主要就是因為核反應堆的拆除作業複雜,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停堆和封存作業,這期間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消耗人力財力,因此核動力艦艇的建造、使用和退役都是昂貴的,都在考驗國家的實力。


海事先鋒


目前全球範圍內掌握艦艇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只有6個,而擁有核動力航母技術的國家只有美、法兩國,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核動力航母可以說是世界上技術含量、難度最高的海軍艦艇,也是大國海軍實力的象徵。相對於常規動力航母,核動力航母最大的優點是不需要伴隨補充燃料、戰鬥載荷大,但是並不是說核動力航母是最優選擇,其本身也存在明顯的缺點,最顯著的缺點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美國3艘核動力航母編隊,全球最強海軍實力的象徵

1963年5月由“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班布里奇”號核動力導彈驅逐艦領艦組成全核動力水面艦船編隊進環球航行

1)技術研發、建造成本高昂:由於核動力系統的複雜性和特殊性,核動力航母相對於常規動力航母來說,其前期研發和建設投入都要大幅提高,尤其是與核動力系統相關的燃料、控制技術、設備、建造材料等方面,需要考慮在高放射性環境相運行的穩定性,相關的建造、施工、運行等都需要特殊對待。美國曾對“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和“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做過相關的對比,在噸位及戰鬥力相差不大的情況,“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建造費用要比“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高出1/3以上。

美國新一代核動力航母“福特號”,造價超過140億美元“福特號”航母採用的A1B反應堆

2)維護、檢修困難:不論是常規動力航母還是核動力航母,都需要定期進行維護、檢修、更換設備部件。常規動力航母的相關操作與其他艦艇類似,沒有特殊的要求,而對於核動力航母,與核相關的系統、設備、部件等在運行一段時間後都會具有放射性,其維護、檢修相關操作都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不僅需要專業的核技術人員和場地,其更換掉的材料也都需要進行放射性廢物處理,難度和代價都比常規航母高出一大截。核動力裝置相關係統、設備的檢修和維護需要專業核技術人員和專門的場地

核動力航母看起來威風,但是用起來確實困難重重

3)退役及後處理繁瑣:在核動力航母到達設計壽命後,其退役、拆解及後處理也十分繁瑣。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於1961年服役,2012年12月1日正式退役,服役51年,目前正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退役拆解,據稱整個拆解過程耗費超過5億美元、而且要到2020年以後才能完成,這還不包括放射性材料、設備及廢物處理的相關費用。美國最後一級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綜合作戰能力並不比“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差多少

正在拆解的“企業號”核動力航母,對美國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從作戰能力和全週期使用成本上來說,核動力航母相對於同等規模的常規動力航母並沒有優勢,相反其成本更加高昂。但是從技術發展來說,核動力航母代表了更先進的裝備製造也能力和未來能源利用的發展方向,通過軍用核動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不僅能夠提升整體工業能力,更重要的是維持相關的技術人員和裝備製造業體系,在民用核能開發和核技術應用方面獲取更多的利益、搶佔未來軍事、能源發展戰略制高點。核動力航母雖然“燒錢”,但對於國家核能開發相關工業體系和人才建設具有極大帶動作用,國家綜合效益明顯!


威吶解析


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有一句名言,這句話幾乎斷送了蘇聯後來航空母艦發展的前途。這句話大意是這樣的: 航空母艦不過是一隻在海上漂浮著的活棺材。

航空母艦,無論是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無論續航能力多久,艦載機如何先進,預警機如何高明,機動性能差,目標太大就是它的致命弱點。

因此,無論航空母艦打擊群如何協調配置水面艦只,水下潛艇,空中飛機保護,最終難以躲過來襲擊導彈的飽和攻擊——現代的航空母艦不可能擊沉,但是隻要飛行甲板被破壞,航空母艦充其量就是一堆破銅爛鐵。

如此,世界上就有不少國家致力於發展導彈技術,而且也有一些國家聲稱已經研發出了“航母殺手”之稱的各種導彈——因為導彈技術的突破,要比發展航母和艦載機容易得多。

除了導彈攻擊航空母艦以外,俄羅斯正在開發一種“核魚雷”。如果真的試驗成功,那麼整個航空母艦打擊群都會面臨一場厄運和災難——因為這款“核魚雷”的威力不亞於一次地震引起的海嘯,將吞沒所有水面艦只。

進攻與防守,矛和盾永遠都是一對難捨難分的夥伴。航空母艦本身沒有防禦能力,它的安全完全要依賴各種雷達預警機和戰鬥機。

說白了,航母就是一個飛機場,專門研究對付機場跑道的導彈就能夠將航空母艦置於死地——只要飛機不能起飛降落,龐大的航空母艦就是一個活靶子。

所以前蘇聯走的是發展核潛艇的路子,特別是位於北極圈冰蓋下面的“北風之神”戰略導彈核潛艇;俄羅斯接過前蘇聯的衣缽以後,也是大力研發導彈技術,而沒有建造耗資巨大的航空母艦。


閒看秋風999


常言道,有一利必有一弊。

五十年代中葉,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問世。它的出現,使航空母艦在各項性能指標上,又實現了一個新的飛越。

排除其它補給的需求,《彈藥、食品、機械配件、》航母在執行巡洋任務時的一個重要消耗~燃料,因為再也不存在需要不斷補充的麻煩。省卻了在補給工作中的大量繁瑣的操作時間,而使母艦能夠更快更好地投入戰備值勤。

從理論上來說,核動力航空母艦可以不停地航行,只要艦載機完好率在允許範圍內,彈藥給養充足。它可以在無限的航程中完美執行制空制海任務。

早期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在使用週期內還有幾次更換核燃料棒的維修進港時間。現在最新型的《福特》級(福特)號,由於安裝了新設計的核反應堆,基本上可以在一條航空母艦的使用週期內,無需更換添加核燃料棒。這又大大增加了實際出航時間。利用率更高。

從這方面看來,核動力航空母艦相比較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優勢就十分明顯了。

自從核動力航母問世以來,其實也就美國一家獨有。《法國的戴高樂號。雖然說也算是核動力,但是高盧雄雞畢竟國家體量有限,力不從心,用兩臺核潛艇的反應堆安上對付,動力不足的毛病,永遠讓人痛惜。》

美國人在實際使用中發現了核動力航母的優點以後,以後陸續退役了幾條常規動力航母。全部改作成核動力航空母艦上陣。十一個核動力航母作戰群,在大洋上威風凜凜,稱王稱霸啊。

但仔細分析一下,核動力航母還是有一個弱點的。在建造核航母時,為了儘量保護反應堆的安全。是將它安裝在母艦底艙中段的。上面有幾層甲板,四周又有水密隔艙。是非常妥當了。但是,核反應堆又是非常危險嬌嫩的工作主機。即使是民用核電站裡。稍有操作不慎,都會闖出彌天大禍。

航空母艦雖然說有自己的海空立體防護體系。畢竟它是戰鬥艦船。萬一在戰爭中,母艦本體被對方重型魚雷或者是高超音速導彈直接命中的話,後果實在難以預料。需知那些超強合金鋼板保護下的金屬鎘板,如果抵擋不住爆炸衝擊而破裂的話,堆芯一旦露出,而控制鎘棒失效,那會如何?您要知道任何是人類製造的物體,都不可能抵擋住因為核燃料棒失控後的裂變反應,而隨之產生出的5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溶渣,連同艦體都會溶化!

即使事故沒有到那樣糟糕的一步。哪怕單單是內循環系統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壞。艦長也會馬上作出棄艦的命令,再也無法挽救這條艦船了。俄羅斯曾經有過此類事故。核動力破冰船,因為內循環水蒸汽外溢,無法洗消,而致整條船報廢。

萬一發生這樣的情況,當然雙方會將戰爭無限升級,世界將無寧日。還是沒有最好吧。








手機用戶崔永方


核動力航母是以核反應堆為動力的軍事武器,一個國家擁有核動力航母,則其不必受當地交通場地限制,在沒有機場或者無法使用別國機場的情況下有效壓制敵方火力,並對敵方進行強有力的攻擊。不過,就目前世界形式來看,製造核動力航母對科技水平要求極高,現在也只有美國掌握其核心技術,擁有水平較高的核動力航母,另外,法國是除美國外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又一國家。

核動力航母的構建基礎來自美國在核潛艇建設成功後對核動力的重視,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也就因此於1961年在美國誕生,其一經問世便引起世界各國的轟動,它採用核反應堆為動力,機動性驚人,而且在續航方面甚至達到了一次補燃續航幾十年的程度這不禁讓人認為這是里程碑式的發展。

核動力航母是當時戰鬥力極強的軍事武器,美國也依靠核動力航母鞏固壯大海上力量併為自己稱霸世界的目標堅實了基礎,可以說在當時掌握了核動力航母技術就等於擁有了半壁江山。美國的強大並不是空談,而是無數先進技術的推動,核動力航母使美國大國地位得以鞏固,使世界各國因此而更加懼怕美國,由此看來,核動力航母可以讓人恭恭敬敬的喊一聲“秀兒”。

不過,世無完物,儘管核動力航母在一定程度上看似十分強大,但強大的背後隱藏了無數缺點,這其中不少缺點一點被觸及可能就會帶來致命危險。首先就技術方面來看,核動力航母的建造技術並不成熟,掌握國家極少,目前也不過只有美國、法國兩大國家擁有此項技術而已。另外,因為技術不成熟而導致反應堆事故的可能性並不是不存在,如果反應堆事故真的發生,那擺在時間面前的便是毀滅性災難。再完美的東西總有弱點,但在反核動力航母武器的研製建造過程中新的軍事武器也會不斷出現,希望時代進步,人類文明也能前進不息。


沐風談兵論道


缺點就是貴啊!研發貴、建造貴、維護貴、拆解貴。而且危險性高,需要各種專業技術極其豐富的人員進行操作,所以一般的國家根本玩不起核動力航空母艦,目前也就是美國和法國有現役的核動力航空母艦,蘇聯在船臺上的1143.7“烏里揚諾夫斯克”也是核動力航空母艦,算下來也只有這3個國家。

核動力航空母艦是很多國家夢寐以求的裝備,核動力系統在續航能力、反應時間、部署時間上相比於常規動力航空母艦都有很大的優勢。按照美軍的測算,在理想情況下由美國本土出發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進駐波斯灣需要20天時間,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則需要25天時間。在1992年5月的聯合演習中,美國“艾森豪威爾”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和“班布里奇”號核動力巡洋艦曾經以30節航速連續航行7000海里。但是核動力本身優勢巨大帶來的也是技術等級和難度非常高,按照美國1998年對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使用費用的評估,核動力航空母艦僅造價方面就達到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的2倍,而中期改造維護為費用更是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的將近3倍。如果按照航空母艦50年服役期計算,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全壽命費用是常規動力航母的1.57倍(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全壽命燃油費用高)。

首先是研製費用,核動力系統本身是基於核技術發展而來,而核技術本身就屬於“傾盡國家實力”的技術,除了要擁有極強的科研水平之外就是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法國為了圖省事直接用“凱旋”級戰略核潛艇的K-15型壓水反應堆,雖然在核潛艇堆中它的性能很出色,然而要去拖動4萬噸級的航空母艦顯然“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核動力系統本身危險性很大,所以需要專門進行防護,無形中增加了建造成本。

然後就是中期燃料更換與大修費用,他需要對核反應堆昂貴的進行燃料更換,更換過程中還需要各種專業的防護,成本大概是常規動力的3倍。

還有使用成本,核動力航空母艦本身技術要求高,自然需要專業的技術軍官和經過專門培訓的艦員進行操作和管理,他們收入和相關的福利待遇肯定是比常規航母的相關動力系統艦員要高的多,這就間接導致核動力航空母艦在使用成本方面的提高。最後就是退役後處理,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拆解後只需要進行必要的“無害化處理”即可,能用的能拆的都可以拆走。但是核動力航空母艦由於存在一個“強汙染性”的核反應堆,拆解時需要對核反應堆進行專門的卸載和保管,而且拆解時還會產生大量受到輻射汙染的鋼材。美國的“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在2013年退役後拆解,然而預計拆解時間為10年,拆解總花費為10億美元。而之前美國海軍拆解“珊瑚海”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拆解花費6年多時間。下圖為等待拆解的“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

從上面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核動力航空母艦最大的缺點就是貴,雖說對技術要求比較高,但是不捨得花錢投入研究根本不可能見到成效。再就是使用費用、保養費用等等都是一個國家發展核動力航空母艦必須考慮的問題。上面那個表的幣值還是1997年美元幣值,要是放在現在至少還要增加50%,“福特”號航空母艦僅建造費用就已經達到130億美元了。如果錢到位,那麼肯定還是發展核動力航空母艦好。


雛菊西瓜Peterpan


核動力航母確實作戰能力空前強大,制空制海能力是目前所有戰艦中最為強大的一種,而且核動力對比常規動力航母在續航距離,戰鬥持續力上確實優勢很大,但也不是沒有缺點的。

首先造價昂貴,拋開艦體,電子設備,航空輔助設備,艦載機等部分不說,單單核動力部分的造價就比常規航母多了幾倍,完全是種只有超級大國才能用的起的一種武器。而且為了持續作戰能力及輪換、維修的考慮,一級核動力不可能只建造一艘,幾艘下來就已經是一箇中等國家總體的軍費了。而且核動力航母的維護要求也更高,更換燃料棒時的停場時間和所需費用都是天價。

另外一個問題是核動力航母對配套艦艇的要求較高,航母要形成完整的戰鬥力除了航母本身,必須結合防空、反潛、補給等各種其他艦艇組成航母編隊,才能充分發揮自身性能。所以這些艦艇在航速,續航距離這些因素上制約著核動力航母無限續航力的能力。舉個例子,核動力航母同樣離不開補給艦補給艦載機的油料和武器彈藥,以及艦員所需的各種生活用品,而一般補給艦因為噸位較大,航速都較慢。一個編隊的航速是由編隊中最慢的那條船決定的。所以給核動力航母配套的都是快速補給艦,又增加了航母編隊的成本。之前美國海軍搞過全核動力編隊,由核動力航母、核動力巡洋艦負責編隊防空、核動力驅逐艦負責反潛,還進行過不間斷環球航行,但這種航行沒有彈藥補給,只具備宣傳意義。


其它航母有的缺點,核動力航母也難以避免,比如噸位大體積大,信號源強大,無法隱蔽;對潛艇的反制措施不足;對港口航道等停靠和補給設施要求較高,等等。

當然,核動力航母在戰損時容易發生核洩漏,引發生態環境災難,也是核動力航母的缺點之一,不過這個從來不是戰爭販子們重點考慮的問題。


航空君


一,技術門檻高;不是一般的國家的技術水平可以的……現在也就只有美國成熟,法國的航母功率不夠,速度不行,還老趴窩……這裡的技術門檻包括(1)研製門檻(核航母技術那可是核心技術,沒人教,也沒地方學,必須自己來……),(2)生產技術門檻,(航母可是一個體系話生產,是工業強國的專屬),(3)使用和維護門檻,(核燃料可以不換,但不代表不維護啊,而且幾十年要維護的更仔細)……二,以上這些歸根到底是對一個國家基礎科技實力,生產實力,組織能力及經濟實力的考驗……三、還有一個就是需求,核航母可是吞金怪獸,沒有全球利益,誰也造不起


管管156041833


缺點是有的,我國弟一次製造航母,經驗是有知足也,枝術是深熬的。無邊緣,跟學武術一樣,學到老,做到老,加,這是科學,製造航母,是經現代化出戰爭而制,從美國來說,他們製造母幾年,一步一步的走到現代,還有很多缺限,加之我國弟一次製造航母,能超過美國,是很不錯的,所以說,科學,枝術無邊緣,缺點還是有的,科學家,每天每年在研究,漫漫,漫漫的在改正,航母會越制越科學,選進,我得尊重科學家們,為國家,為人民, 研究出更先進武器,來保家衛國,大家都會記住的。向科學家們敬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