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進口糧食?

民盟DUC總支書


作為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國家,糧食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日常新聞報道中,我們也時常看到,我國的糧食產量持續增長,農民補貼進一步加強等相關消息,但與此同時,我國的糧食進口量也常年維持在高位,2018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15億噸。既然持續增產,那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呢?


1.人均糧食佔有量並不算高

從總量上看,1978年到2017年年間,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從3.05億噸增長到6.18億噸,在人口增加44.4%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增加了102.7%,糧食自給率達到95%,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一直不算高,21世紀初,我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大約只有380公斤左右,直到2013年,我國的人均佔有糧食才達到440公斤,而世界糧農組織認為人均400公斤可達到營養均衡的安全線。

即便如此,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仍與發達國家有不小的差距,美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在本世紀初就已經達到800公斤,歐洲的人均糧食產量也達到了570公斤,可以看出,儘管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但還是存在缺口。

2.進口糧食用作糧食儲備

和其他大宗商品一樣,我國生產和進口的糧食除了用來給大家消費,還有一個重要用途,那就是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當出現夏量或秋糧減產,或者進口不足的情況時,囤糧就發揮了它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國還有臨儲玉米儲備1.2億噸以上,臨儲稻穀庫存1億噸左右,臨儲小麥庫存7400萬噸,臨儲大豆庫存800萬噸左右。由於庫存太多,去年中糧儲還特地加強了去庫存力度,全年銷售了1.3億噸的糧棉油。

3.進口糧食補足生產

目前,我國的三大主糧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肉類,禽蛋,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等產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但大豆,牛奶,白糖這類農產品則需要從國外進口。

其中緣由,就關係到國內生產的農作物質量和成本問題了。以大豆為例,由於我國的大豆種植畝產低效益不高,因此即便有高額補貼,農民仍然不願意種植大豆。再加上,對於大豆榨油廠來說,國外的轉基因大豆生產成本是國產大豆成本的三分之二,出油率還比國產大豆高出15%,因此油企都是選用進口大豆作為原料,這進一步積壓了國產大豆的市場,因此大豆需要大量從巴西,美國等地進口。

類似的,由於人們現在都追求高品質,大量購買東北大米,泰國香米,南方的早秈稻已經沒多少市場了。另外,我國的小麥質量不佳,使得市場上做麵包用的小麥也長期依賴進口。總的來說,是市場創造了需求,使得進口量增加,本世紀初加入世貿組織也只是為此創造了環境而已。


金十數據


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我國進口糧食也是一樣!雖然我們糧食年年增,但是吃貨們更能吃啊,而且吃的更挑剔!所以滿足不了吃貨們的需求就只有靠進口來彌補啊!

也許有些吃貨們表示不服,我沒多少主食啊,就喝了點牛奶吃了點菜而已。看起來的確如此,大夥吃的主食越來越少,那麼糧食應該夠吃啊。這是沒有分清不同糧食的功能而產生的誤解。我們糧食年年增,這其中最主要的增量來自水稻、小麥和玉米。所以,就算我國目前在大量進口糧食,但是進口的海量糧食中,這三大主糧只佔一小丟丟。

2018年全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1555萬噸,其中玉米進口352萬噸、水稻308萬噸、小麥310萬噸。這三項加起來約1000萬噸和我們2018年的穀物總產量61019萬多噸相比就顯出量級差異了。但是大豆進口8803萬噸,而國產只有1500萬噸左右,所以進口糧食實際上主要體現在大豆這一塊。為什麼要進口大豆,我寫過多篇頭條文章和專欄文章,在此不多贅述。簡單的說就是因為我們肉蛋奶油的需求量日益劇增,這就需要為畜牧養殖也提供海量的飼料,大豆豆粕則是最佳的植物蛋白來源,自己產能嚴重不足,所以就靠進口了。


柳小慶


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目前,我國糧食領域出現了“三量齊增”的尷尬情況:產量、進口量、庫存量都在不斷增長。我國糧食基本能夠自給,但並沒有過剩,相反還有一定缺口。主要問題在於:生產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品種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還有比較大的矛盾。

1.我國糧食供給仍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

供求總量保持了基本平衡,也就是說恰好平衡但沒有過多餘地。打個比方,就好比我們拿工資過日子一樣,每月的收入剛好勉強應付日常開支,沒辦法開心地、任性地消費。201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58億噸,而根據預測, 2020 年我國糧食總需求將達到約 6.14 億噸。因此,需要適度進口彌補總量的缺口。



2. 我國糧食供給存在結構性不平衡,油料對外依存度高。

油料作物產需缺口大、進口增加,對外依存度上升。比如:大豆自給率不足20%,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到40%,缺口主要靠進口國外大豆解決,全球大豆出口的57%到了中國。目前農產品進口越來越多,糧、棉、油、糖、肉等農產品都需要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彌補缺口。



3.國外糧油價格便宜,更受企業歡迎。

國外糧油價格低廉,企業是“逐利”的,對於必須考慮生產成本的企業而言,自然更傾向於國外糧油。比如:在巴西大豆每噸僅有3500元的時候,國內大豆價格就已經高達3600元,並且巴西大豆品質比中國大豆優良,假如你是做企業、做生意的,兩者之間你怎麼選擇?


農哥說糧


為什麼要進口糧食?專家說是糧食的多樣性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我就奇怪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功效到這塊為什麼就不靈了呢?按市場經濟的理論來看,缺什麼,什麼就貴,農民就會種什麼。可我國80%的大豆要進口,為什麼農民就是不種呢?80%進口,20%自產,這就是說進口數量是國產數量的4倍。如果停止進口,讓國產大豆的價格漲4倍,看看農民會不會去種?

還有專家說,國內糧價十幾年來沒有漲價,不是進口糧食造成的,進口最多的只是大豆。那麼請問,種植大豆要不要佔用土地?當然要,哪怕是轉基因的,也得要在土地上轉。進口得越多,國內種植就越少,農民就會要麼讓本該種植大豆的土地荒蕪,要麼就會改種其它作物——糧食必然就多了,當然就年年豐收了,也當然就不可能讓糧食漲價了。

國內大豆畝產很難達到800公斤,而雜交水稻早就超過1000公斤了。相同面積收穫的水稻要比收穫的大豆多20%,也就是說,進口大豆空置下的農田面積,要此種植同樣數量的稻穀佔用的農田面積還要多20%。

還有,近幾年來,說是為保護農民的利益,實行了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讓國內糧食價格長期穩定地高企於國外,這是給了糧食進口商多麼難得的商機!進口商們能不僱傭公知尋找各種藉口大量進口嗎?

1.3億噸的進口,按每人年均800斤的基本口糧計算,可以養活3億人口。也就是說,整個美國全在進口了。這種特大規模的進口,不僅讓進口商賺得盆滿缽滿,形成了壟斷的利益集團,還壟斷了操控著國內糧食價格,是讓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造成大部分土地荒蕪的直接原因。


廿七梧桐


我國過去十多年,糧食十連增,我們自己生產了很多糧食,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但是,我們依然進口了很多糧食!這是為什麼呢?

1.最近,全球迎來了糧食大豐收,國外的糧食便宜,品質也還不錯。所以,很多企業從國外進口了糧食,這樣成本低,賣價高,可以賺很多錢,利潤空間更大!

2.從2013年開始,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降低了很多農產品的進口關稅,比如大米和奶製品,導致外國的糧食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急劇提高,國內的糧食競爭力下降,人們更願意買國外的糧食。國內的糧食就容易滯銷,價格也變得低迷!

3.中國人有一個劣根性,就是不自信,對自己的產品缺乏信心。很多人寧願花大價錢買外國車,也不願意買便宜的國產車。儘管國產車也還可以!比如吉利汽車和奇瑞汽車!糧食也一樣。

4.便宜的進口糧食和奶製品正在砸掉中國農民的飯碗!所以自由貿易對國內的農民不利,直接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5.由於生產成本上升,國產的東西成本高,可能當局有意擴大進口糧食的規模,拉低糧食價格,降低通脹率。因為房子漲價太多,怎麼也要確保糧食價格穩定!


高中數學鄧老師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接近14億的國家,糧食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看到,中國的糧食產量連續十三連增,農民在糧價方面的補貼在進一步加強,我國三大主糧中,水稻、小麥、玉米等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

而與此同時,我國糧食的進口量也常年維持著高位。糧、棉、油、糖、肉等農產品都需要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彌補缺口。2018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15億噸。既然中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多年都在增長,為啥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呢?

首先,我國糧食供給存在結構性不平衡。也就是說,除了部分主糧基本做到自給自足外,其他農產品都嚴重依賴進口。目前,我國的三大主糧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

特別是油料作物產需缺口大、進口增加,對外依存度上升。比如:大豆自給率不足20%,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到40%,缺口主要靠進口國外大豆解決,全球大豆出口的57%到了中國。目前農產品進口越來越多,糧、棉、油、糖、肉等農產品都需要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彌補缺口。

再者,我國糧食供給仍然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雖然我國糧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而且保持十三連增。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滿足解決基本糧食溫飽問題,耗用糧食也越來越大。現在釀酒業、養殖業等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中國糧食產量連續上漲,但跟不上人們在生活質量提高之後,對糧食大肆的消耗,所以急需進口補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一直不算高,21世紀初,我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大約只有380公斤左右,直到2013年,我國的人均佔有糧食才達到440公斤,而世界糧農組織認為人均400公斤可達到營養均衡的安全線。即使這樣,與歐美髮達國家也不能相比。美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在本世紀初就已經達到800公斤,歐洲的人均糧食產量也達到了570公斤。那麼,這個糧食缺口只能是通過進口來解決。

最後,由於國外實行了現代化農業技術。國際糧油價格要低於國內價格,而且進口糧食的海上運輸費用也很低,深受企業歡迎。所以,糧食的生產成本要遠比國內生產成本低許多。同時,國外農作物的質量要比內地高出許多。

舉個例子,對於大豆榨油廠來說,國外的轉基因大豆生產成本是國產大豆成本的三分之二,出油率還比國產大豆高出15%。因此油企都是選用進口大豆作為原料,因此大豆需要大量從巴西,美國等地進口。這無疑對國產大豆生產進行了擠壓,即使我國對種植大豆的農民有高額補貼,農民還是不願意再種大豆了。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糧食基本能保證自給自足,但是其他農產品對進口依賴度越來越高。這主要是國內糧食增產是事實,但是居中生活質量上升,對糧食的消耗步伐也在加快,早已不限於溫飽。與此同時,進口農產品價格便宜,質量較好,競爭優勢明顯。但問題是這樣的情況如果一直繼續下去,國內百姓的吃飯問題都由國際市場上來解決,這也會留下長久的隱患。國際農產品市場養活不了14億人口,中國的糧食問題最終還是需要靠自己來解決。


不執著財經


問題:為什麼要進口糧食?

老張:世貿規則約束、民眾需要等多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糧食價格相較於前幾年大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價格滑落,尤其是現在農藥、化肥、種子、人工、機械全面漲價的時候,農作物價格卻難以維持,甚至還會出現大跌特跌,最典型的就是大豆價格,已經跌到1.6元,為此很多人把怨恨都轉移到進口農產品上邊,認為不該進口國外農產品,事實上真的我們可以不進口國外農產品嗎?答案是否定的!



一、WTO世貿規則。

自從我國加入世貿以後,我國的工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國外先進的生產線一條接著一條的被引進我們國內,為我們國內工業注入了一劑又一劑的“強心針”,但是凡事都有雙面性,加入世貿以後國外的農產品也大量的湧入國內,因為國外農業的低成本導致國內農業在市場競爭當中節節敗退。如果拒絕進口國外農業的話,很顯然就會影響到工業的發展,我們國家目前處於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時刻,所以目前看來不讓外國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是不可能的。

二、民眾需求。



說這句話或許很多人會罵老張,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加入世貿以來我們才意識到我們的農業在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及國外發達國家。就拿最簡單的小麥來說,咱們國產的小麥磨得麵粉和國外的麵粉吃過的都知道差別有多大,尤其是麵粉的筋道、口感方面,完全被國外面粉碾壓!現在民眾生活水平好了,有權利選擇更優品質的農產品。

以上就是兩點老張個人看法,總之目前看來再怎麼抱怨,無法改變國外農產品大量湧入我國市場的現狀,大家還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種植思想吧,不然真的沒機會了!


老張談三農


就農業而言,進口糧食不能說是為了人民意願,十四億人口,九億是農民,誰佔多數!大量的農產品進口,對九億農民意味著什麼?官方數據是我國有十八億畝耕地,九億農民平均每人二畝,按現在的農產品價格,如果只種糧油作物,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證,如果實行家庭農場,合作社讓少部分搞農業,以一個家庭農場三口之家為單位,承包六十畝地,他的年均純收入不會超過三萬元,三千個家庭把地全種了,投入的人口不過一億,剩下的八億農民裡,七零後,六零後,五零後,四零後,他們靠什麼生活呢?而正是這個群體,為祖國建設,繁榮昌盛,付出了巨大的貢獻。豆類,我們國家或者確實有短版,如華北地區有的地方,就現有的大豆品種,已不能種植,種了幾乎無收成,但主糧類,豬肉,決不應該進口。而是挖掘自身潛力做到平衡,特殊的國情,讓人感覺市場經濟並不適合中國農業。其碼,農業實行計劃經濟,土地不存在一點浪費……


一縷炊煙109574161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很多農產品其實中國能夠自給自足,有些還有多餘的,可是國家還是每年在進口?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不是某個單一的原因造成的。

其一就是有一些農產品中國確實不能自己滿足,比如大豆,這個必須得進口,國內不能滿足除了進口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其二就是政治因素,比如進口日本的大米,都知道中國的大米其實差不多是可以滿足本國需求的,但是每年進口的大米卻很多,當然這裡面的國家也很多,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等,日本進口量其實是非常少的,更多的因素是政治原因,當然日本的大米在中國也有一定的市場所以才會進口。

其三就是確實存在市場,都知道現在進口的在國內好賣,國產的不好賣,不管是科技產婆還是零食,農產品等等都一樣,現在很多超市可以看到有一個專門賣進口零食的地方,裡面的商品貴但是賣的卻很好。現在的國人崇洋媚外不必一百年前的差,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市場存在國家進口也是理所當然的。即使你不進口很多人也會跑到國外去買的,比如去日本買馬桶蓋,買電飯煲等等。

其四就是為了拉低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保持農產品價格上漲不過快。其實可以看到中國進口大宗的農產品,比如玉米,大豆這些比國內的還是要便宜很多的,因為國外的一些國家的農業水平比中國的確實好很多,成本低很多,而這些產品如果只是依靠本國生產的話,按照市場經濟來的話,價格就會越來越高。價格上漲過快,不管是對於生產者,還是消費者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三農帝國


總體上來講進口糧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

1.中國土地資源不足,號稱有1800000000畝,這麼多的土地只能養活中國的老百姓,而不能有雞鴨魚牛羊豬這些肉吃,生活水平不會太好;

2.進口糧食有兩種用途,例如現在提到的高粱和大豆。高粱主要是為了供應酒廠,大家都知道高粱是釀造白酒的主要原材料,中國的土地大都用來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所以高粱不能自給,多數從美國進口。另外的就是大豆,17年中國進口了大約有9000萬噸大豆,主要國家是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這些進口的大豆主要兩個用途,一是榨油,我們消費的豆油大豆調和油這些還有各個食品加工廠的油料來源多數基於此。榨油之後的豆粕主要作為豬牛羊雞鴨魚的飼料用於這些餐桌上主要肉食的生長提供。因此進口糧食主要是為了提供動物飼料。

所以進口糧食是必要的,同時加快農業的集約化生產,減少對外部的依賴也是迫在眉睫的,因為貿易戰的問題已經在農產品稅收上鬧得不可開交了,小夥伴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