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

。詩人陳志歲的這首《景德鎮》,以質樸寫實的手法,形象的描繪了景德鎮作為一代瓷都的歷史印象。詩中的"土器"、"王都"、"高嶺"三個詞彙,是景德鎮成為獨領中國陶瓷藝術史,乃至世界陶瓷史風騷的三大關鍵詞。

"土器"直接點名景德鎮得以揚名的根本,便是其盛出瓷器。"王都"表明了景德鎮瓷器的身份地位,是為宮廷御用瓷器。"高嶺"即指"高嶺土",是一種燒製瓷器專用黏土,耐高溫且可塑性強,因盛產於景德鎮高嶺村,而成為景德鎮瓷器享譽海外的關鍵因素。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中國是瓷器故鄉,景德鎮是中國瓷器之都。中國瓷器歷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朝,便已見原始青瓷出現。瓷器之於中國人,恰如衣食住行一般稀鬆平常。中國的土地上,隨處可見燒瓷之地,制瓷之工匠。宋代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燒製的瓷器,早已享譽海內外。即便五大名窯除去官方的外衣,也有柴窯和建窯等各領一方風騷。

單論瓷器製作水準,工藝技術之所長,五大名窯出來的瓷器,未必輸於景德鎮瓷。單是汝窯所出的甜白瓷,就足以令人心馳神往,賞心悅目。然而,無論是汝窯的白瓷還是哥窯的紫黑色瓷,他們或許曾風靡一時,但最後都無一例外的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今人所謂的景德鎮,早在春秋時期,屬於當時的楚國東邊領土。秦始皇一統天下,行郡縣制,景德鎮時屬秦九江郡番縣屬地。漢承秦制,景德鎮歸劃於豫章郡鄱陽縣。東晉時期,景德鎮所在的地方被稱為新平鎮。隋滅而唐立,唐承隋制,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區劃制,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平鎮屬新平縣治下,因為地處昌江以南,所以又叫"昌南鎮"。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昌南鎮改名"浮樑鎮",便是景德鎮後來浮樑瓷局一詞的由來。宋代唐而立,宋真宗趙恆(997-1022年在位)景德元年,浮樑鎮所產的青白瓷令其愛不釋手,龍顏大悅之下,遂將浮樑鎮賜名為"景德鎮"。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景德鎮三個字。從此,景德鎮一詞沿用至今。

今天的景德鎮,地處江西東北部。地理位置上,景德鎮屬於黃山、懷玉山和鄱陽湖平原的過度地帶,地勢上整體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地區,境內常年雨量充足,光照充沛,四季分明。景德鎮歷年年均氣溫大約為17.8度,即便是極端最高溫也超不過42度。在江西這個地方,算是氣候宜人了。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作為世界瓷都,景德鎮的制瓷歷史悠久。有史料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只不過在元代之前,景德鎮的一代代工匠,都在默默無聞的製造著瓷器,他們的名聲並不顯於外。或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景德鎮手藝人的努力,終究被朝廷所賞識。自元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會委派專門的官員,駐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的燒製。從此,"黃袍加身"的景德鎮瓷,開始聲聞於世,終成一代瓷都。

景德鎮的瓷器製作水平,在元代達到第一個頂峰。元代景德鎮瓷站在磁州窯、鈞窯、龍泉窯等傳統名窯的基礎上,首創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從此開創了我國大型瓷器的燒製歷史。工藝上,工匠們借鑑前人技術,推陳出新,大膽燒製,創作了很多前朝不曾見到的器型和釉種。比如元青花和釉裡紅就是在這個時期燒成。窯務管理上,朝廷正式設置"浮樑瓷局",以便統理窯務。元代景德鎮制瓷水準的精進,是明清景德鎮制瓷業空前繁榮的重要支撐。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千百年後的今天,對於外國人來說,提起中國,首先想到是瓷器。提起瓷器,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鎮。中國以燒製瓷器聞名的地方,數以千百計。在無數個制瓷作坊中,為何獨獨景德鎮成為了世界的瓷都,成了中國瓷器的名片?我認為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促使景德鎮終成了一代瓷都。

原因一:景德鎮擁有豐富的宜制瓷的水土資源

古人做事講究"天人合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說明,想要做成一件事,僅僅依靠人力是很難取得大的成績的。人只有學會利用"天",才能夠做到與天合一,也只有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事情才能成。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時候,還體現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剋上。善工者,撮合陰陽,揉捏五行。中國的陶瓷製作工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融合,相互牽制的完美結果。在這過程中,人只是起到了一個撮合的作用。

想要製作一件瓷器,金、木、水、火、土五個條件缺一不可。其中,尤以土、木、水最為重要。雖然從製造工藝上來說,陶器和瓷器都是將土壤摻水捏成一定形狀再高溫氧化燒造,但瓷器作為後來者,對於土壤的要求更為苛刻。陶器所需的土壤,幾乎隨處可見。但是瓷土並不常見,瓷土的本質是天然硅酸鋁,而燒製高品質瓷器所需的高嶺土更是少之又少。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很幸運的,景德鎮地區擁有豐富的瓷土資源,其中包括瓷石和高嶺土。在遙遠的地質時代,景德鎮地區是淺海區,經過大自然億萬年的鬼斧神工作用,淺海區形成了花崗岩巖體,此後,再歷經地質作用和風化侵蝕,景德鎮地區就形成了大量的瓷土資源。

瓷石不需要人工二次配製,景德鎮天然瓷石几乎涵蓋製作瓷器胎體所需的全部元素,天然的瓷石無需任何配比,就可以在高溫1200以上,燒結成瓷。景德鎮的瓷石若是再加一點草木灰,高溫下變可形成一種天然的灰釉。景德鎮所產的瓷石,品相優良,含鐵量極低,這種瓷石是生產青白瓷的上乘原料。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單一的瓷石雖然可以燒製成瓷,但是硬度和潔白度遠遠還不夠,而且一旦燒製溫度超過一定極限,就會發生變形,對於燒造大型瓷器來說,單一瓷石的侷限性就出來了。聰明的工匠們在偶然間發現,若是在瓷石中加入一定配比的高嶺土,此時燒製出來的瓷器通體潔白如玉,且胎體硬度更高,而且在超過1200度的高溫下也不會變形。

土與火的交融藝術,成就了瓷器。現在,景德鎮有了高品質且儲藏量豐富的瓷石和高嶺土。只需要一把大火,就可以燒製出驚豔世界的瓷器。有幸的是,景德鎮地處江南丘陵區,最不缺的就是豐富的木材燃料。燒製瓷器所需的燃料也有講究,其中,火焰高,溫度高,灰塵小的松木,成了燒製高品相瓷器的專用燃料。而景德鎮最不缺的就是松木。

現在,有了土,有了火,顯然燒好的瓷器需要讓更多的人看到,需要外銷於世界各地,才能保證景德鎮制瓷工業的長足發展。於是,交通成了景德鎮瓷器走出家門的最後一道障礙。有幸上天眷顧,景德鎮地處江南,境內主幹河流昌江,穿景德鎮而過,為它提供了極為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原因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

製作一件精美的瓷器,就像生育一個可愛脆弱的寶寶一樣,不光需要完美無瑕的基因,還需要適宜的天然環境。瓷器胎體的成型,需要充足的光照。瓷石原料的加工,需要豐富的水資源。在用瓷土初步捏製成胎體後,最怕的就是遇到霜凍,嚴酷的霜凍會使得胎體顆粒鬆散,器型變形走樣。這就需要製作瓷器的地方具備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量、且無霜期長

上天眷顧景德鎮,地處江南地區的景德鎮屬於亞熱帶溫熱溼潤季風氣候,這個地方常年氣候溫和,四季如春,雨量充足,光照充分,且擁有很長的無霜期。種種條件,似乎專門為燒製瓷器所生。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景德鎮的地理環境優勢還體現在它所處的方位上。想要成為一個瓷都的重要因素有三個,其一是本身可以製作出精美的瓷器,這一點前文所述,景德鎮做到了。其二,便利的交通。景德鎮雖地處丘陵地區,陸路運輸不發達,但是它的水運是相當發達的。主幹河流昌江及其支流,是景德鎮制瓷業原料、燃料、成品運輸的生命線。昌江下游直通鄱陽湖,出鄱陽湖往南經由贛江可直接到達廣州和漳州。而這兩個地方真是元明清時代最重要的瓷器外貿港口。其三,相對偏僻的地理位置。交通上需要便利,但是製作基地的選擇方面卻需要偏僻隱秘。一來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可以給一種世外桃源的文化氛圍。再者地理位置上遠離政治中心,可以免受戰亂侵擾,保證工藝技術的世代傳承。

原因三:景德鎮制瓷工匠們包容並蓄,推陳出新,積極適應市場需求

自古以來,無論是我們的民族瑰寶中醫,還是中國武術。都存在著一個固步自封,關門造車的通病。技術的進步需要交流,需要取長補短,兼收百家之長,成一家之大。景德鎮的工匠們長期以來,學習歷代窯工的優點,在繼承別家長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驚豔世界的青花瓷就是景德鎮窯工交給世界制瓷業的一份完美答卷。青花瓷雖萌芽於唐代鞏縣窯,但成熟卻是在景德鎮。元代的景德鎮青花瓷吸收宋代青白瓷和磁州窯的釉下黑彩瓷工藝技術,並大膽引進產于波斯地區的青花鈷料。終於燒製出了有明顯中國韻味,色彩素雅大方、紋飾豐富有內涵、釉彩穩固且無鉛毒的元青花。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青花瓷一出世,就迅速風靡了宮廷貴胄和海外各階層。對於中國製瓷歷史來說,青花瓷的燒製成功,一舉打破了單一乏味的單色釉瓷器一統江湖的局面。從此,瓷器朝著更加繽紛的色彩前進。

景德鎮工匠還根據康熙五彩瓷的技術,燒製出了別開生面的粉彩瓷。歷經康雍乾三朝,粉彩瓷的造型、釉彩、紋飾都登上了另一個高度。並與景德鎮青花瓷成了分庭抗禮的一個新品種。

原因四:官民互動,官方行政支持的結果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景德鎮的瓷都地位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宋代景德鎮的制瓷業就已嶄露頭角,初現繁榮跡象。只不過在這時,景德鎮的制瓷業都是民窯推動。成書於宋代的《陶記》專門記載了宋代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其中記載景德鎮當時的民窯有三百餘座,遍佈與景德鎮各地,並初步形成了幾大瓷窯群。

雖然是民窯燒造,但是宋代的皇帝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這個小小的制瓷基地。到了宋真宗趙恆時期,偶然得到一件景德鎮青白瓷,深受皇帝喜愛。在賜名"景德鎮"以後,皇帝還派了窯丞負責瓷器監燒。元朝政府尚未統一全國前,就派人在景德鎮地區設立了"浮樑瓷局"。從此,制瓷、銷瓷劃歸政府統一管理。可以說,後來的元青花和釉裡紅等新品的誕生,與此關係很大。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似乎對藝術這件事很上心,或許是為了滿足皇家陳設需求,抑或是真的喜歡瓷器。當上皇帝的第二個年頭,朱元璋就迫不及待的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劃撥專門款項,燒造皇家御用瓷器。

明朝這種不計成本,不惜重金,不吝人力的做法,在有明一代燒造了很多精美絕倫的瓷器。明朝末年,戰亂迭起,御窯一度停止生產。直到清朝統一中國後,順治皇帝又重新恢復了御窯生產。

雖然官窯以行政指令的手段推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景德鎮的民窯瓷器生產。但是這種耗費巨資和人力,且擁有珍貴原料的官方推進生產,卻極大的提高了景德鎮制瓷水準。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原因五:具有現代化分工合作思想的生產流程

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景德鎮這樣,從事一件事就專精而無旁騖。工藝技術的發展最難得的就是這種"達芬奇畫雞蛋"似的重複功力。景德鎮制瓷,就專於制瓷,精於制瓷。在一個農業社會,景德鎮地區早在南宋時期就完全與農業脫離了關係,從此一心只做瓷器。這種"全民皆瓷"的生產氛圍是景德鎮能夠站上瓷都地位的重要因素。

根據《陶記》的記載,景德鎮制瓷:"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秩序規則,各不相紊。"據現代考古學的成果顯示,景德鎮制瓷分門別類,某一家會長期從事某類零部件的生產,無論工藝還是價格都達到了最優。例如專門生產瓷盒的湖田窯"吳家"、"段家"等作坊。

在元代的"浮樑瓷局"官方機構成立以後,尤其是明代的官窯成立後,景德鎮原先的小規模家庭作坊式生產,逐漸轉變為更加精細的分工合作生產方式。官窯作坊對內部分工做了明確的劃分。瓷業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景德鎮僱傭制工廠手工業的誕生髮展。從此,在單一作坊內,各個工序分工明確,專人專責。極大的提高了制瓷效率和瓷器水準。

景德鎮為何成為瓷器之都?原因都在這兒

在各個作坊之間,也同樣有著明確的分工協作意識。景德鎮制瓷業整體上分為原料開採加工的"料行"、胎體制作與釉下上彩的"坯行"、燒製瓷器的"窯戶"、釉上彩繪的"紅店"四大主產業。其次還有各種服務於四大主產業的諸如磚戶、木匠戶、鐵匠戶等服務產業,當然也少不了餐飲業。

作坊內部的各工種專精協作,作坊外的各作坊緊密合作,各取所需。使得景德鎮制瓷效率明顯提高,一方面瓷器生產規模倍數增長,滿足了海內外瓷器貿易的需求。另一方面,工藝專精,協作負責的工藝流程,使得製作出的瓷器更加精緻,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綜合來看,景德鎮之所以能在古代窯址遍地,競爭激烈的瓷器製造業中脫穎而出,併成了享譽海外的瓷都,正是這五個因素決定的。這五者缺一不可,同時具備造就了景德鎮的瓷都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