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時,楚國為什麼不趁火打劫,報囚王奪都之恨?

湘水餘生


首先,秦國這個方面,秦國曾經派遣白起率領數萬秦軍進攻楚國首都鄢郢,大獲全勝,設立黔中郡,並且佔據地利上的優勢,楚國喪失了戰略進攻的權利,國力大損,楚國雖然對秦國恨得牙癢癢的,但是她卻沒有什麼實際的辦法能夠報復秦國。

後來秦國與趙國在長平發生的對峙,這個時候諸侯國可以說是相互張望的,唯獨有一個國家對於聯合趙國一起進攻秦國表示躍躍欲試,這就是楚國但是趙國的國君,卻幹了件蠢事,他提前在沒有通知楚國的情況下與秦國單方面的展開了會晤。

楚國一看傻眼了,你們兩個在那裡聊天,然後拿我當猴耍呀,老子不幹了!

事實上,楚國真正擔心的是這兩個國家一起下套,秦國在此之前玩縱橫聯盟,可以說是行家裡手,通過這一手,秦國真正做到了東出函谷關,正面戰場了看秦國跟趙國香池在了常平。劍拔弩張,可以說戰爭一觸即發,但是誰又能確定這不是兩個國家在那裡作的一齣戲,就是為了引誘某些國家進套。

如果說這個時候秦國與趙國達成某種秘密協定,你再去進攻秦國或者是趙國的某一個國家正面戰場立刻放棄接觸,轉過頭就進攻你你拿什麼去抵禦這兩個當世最強的軍事強國,所有的國家心裡面都在犯嘀咕。

並且,秦國和趙國都是不好惹的國家!趙國有他的自己的軍隊,也就是那隻胡服騎射所遺留下的那支騎兵能夠保證趙國任何一寸領土受到侵犯的時候,這支強大的軍團能以最強的機動力直接把軍隊投送到你的身邊。

秦國更是有一個殺神在,武安君白起,直到長平之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諸侯國都不知道秦國真正的主帥是白起,魏國,韓國,楚國,這一系列與秦國接壤的國家都被白起給打怕了,函谷關只要留一個白起的那守著,其他人根本就不敢過來,想打仗可以,你先得做好你,國家幾十萬青壯年勞動力全部死在戰場上的準備。

與此同時,秦國人然還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家,範睢,這個人的存在同樣也是保證著秦國邊境的安全通過,他在外交上面的不斷運營,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相互制衡,互相張望,就是不肯出兵,或者說連運輸糧食給趙國的勇氣都沒有。

楚國不是傻子,但是秦國比他更高明


漩渦鳴人yy


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站出來幫助趙國。不但軍事上沒有幫助趙國,就連趙國向齊國魏國借糧,也都沒有答應。齊國不幫助也算是報仇,五國伐齊的主力軍就是燕趙。韓魏是被秦國打怕了,嚇破膽了,燕國太弱小就不說了。


再說楚國我覺得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統治集團的昏庸,這個我覺得是主要的,其實當時不論是為了報仇還是收復失地,楚國當時來說都應該出兵幫助趙國。楚國從當時五國伐齊就是坐岸觀火,現在秦趙長平還是一樣坐岸觀火,楚國內部集團想的就是,誰贏了就跟著誰,畢竟當時來說秦趙兩國獨大,沒有任何人敢惹他們兩個,楚國就是想秦趙都打殘了,從中得利。


第二秦國已經考慮到魏楚出兵這一層了,所以前期長平之戰,只有王齕帶領的十萬人加上進攻韓國野王之戰的二十多萬人。白起並不是統帥,只是後期秦王暗地換上白起的,秦王為什麼不讓戰神白起去呢?就是考慮到魏楚這兩個炸彈。魏楚都是被白起打怕了,只要有白起在鎮守他們兩個就不敢動,秦楚鄢郢之戰水淹楚國幾十萬軍民就是白起,後來佔領楚國郢都,楚王被迫出逃,更是讓楚軍聞風喪膽,聽見白起就怕了。魏國也是一樣,大破韓魏聯軍二十幾萬。所以楚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第三楚國已經是二流國家了,經過白起的征伐,楚國的大部分重要城池已經被秦國佔領完了,無力再抗擊秦國了。秦國把佔領的楚國之地設立了南陽郡,郢都也在裡面,楚國只能一路向東發展了,都是一些還沒有開化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當時只要楚國出兵從南方攻擊秦國,秦國不說大敗,至少幾十年也難以恢復過來。長平之戰前期雙方都只有十幾萬人,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後期,秦趙兩國都已經把本國所有的都壓上去了,楚國出兵,秦國必定要分兵,這樣一來,長平的秦軍肯定會減少,趙國就有可能取勝,或者秦軍退兵。歷史沒有如果。只能想想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裡小編想先引用《大秦帝國》第一部裡面商鞅對秦孝公嬴渠梁說過的話:齊魏楚三強,齊國是明君吏治之強,魏國是甲兵財貨之強,楚國是地廣人眾之強,皆不足效法。

雖說只是電視劇,但是道理卻無可辯駁。齊魏楚國家的變革和強盛,都是單方面的,這也註定了其結果,那就是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

接下來解答題主的問題。

楚國不敢在秦趙對戰之際攻打秦國,根本還是在國力不敵秦國。秦國在歷經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增長,後又經過張儀連橫弱他,使得秦國越強而列國越弱。一內一外,兩代明君讓秦國成為戰國中末期最強的國家。而楚國則是因為體制性的問題,內部爭權奪利、矛盾重重,讓他積重難返,國力日漸衰落。秦惠文王時期兩國交戰,楚國已處於下風。後白起大敗楚國,佔領了鄢郢,讓楚國朝野徹底膽寒。到長平之戰時,楚國已經淪為二流國家了,不只是綜合國力,更有心態上的弱小了。再有,經歷過張儀的連橫弱他,列國之間互不信任,楚國和齊國也隨時可能開戰。那個時候的國力已經不能支持他兩線甚至多線作戰了。

第二,楚國也有一部分原因想坐山觀虎鬥。他自己已經淪落,當然想借此時機來壯大自己。趙國曆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收服中山國,軍事實力迅速膨脹,成為東方六國中的最強,是單個國家中唯一可以抗衡秦國的。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舉國力而戰,不論哪一方輸了,雙方都會損失慘重。這個時候就是楚國漁翁得利的最好機會了。只是楚國打錯了算盤,秦趙兩國的戰鬥損耗了秦國大部分國力。並沒有讓秦軍傷筋動骨,而且由於秦國是耕斬,國力恢復迅速。當然這是後話,與題目無關。

第三,秦國一開始也不想用舉國之力和趙國死磕,畢竟其他五國很有可能趁火打劫。只是後來隨著戰場形勢發展而不得已那樣做了,但秦王很聰明的一點是,秘密地把白起調前線去指揮戰鬥。這一點,不僅趙國被矇在鼓裡,其他各國也不知道。那這對秦國就是最有利的支援了,列國都畏懼白起而不敢出兵,殊不知白起已經身在長平。

總之,楚國錯過了最利好的時機,此後楚國再也沒能雄踞一流大國了,直到最後被秦國滅國。


四葉草愛國漫


楚國自己的國情決定的!楚國的國情有點類似於東周!楚國被秦國白帥發動斬首行動擊敗後,楚國王室精銳部隊沒了,楚國的王族封地沒了!楚國遷都陳地,使得楚國跟東周平王時期一樣,對諸侯國的制約能力弱了,賞賜能力也弱了!因此,楚國自己內部自己凝聚力量就已經很難了!如要去攻打秦國的話,楚國王庭部隊一旦再次被擊敗,那麼楚王將徹底失去對楚國的掌控力。這是楚國不敢動的主因。

其次,秦國雖然是起傾國之力與趙國作戰,但僅限關中,不代表其他地方完全無備!比如,秦國在武關佈下重兵,自從藍田之戰後,秦國從未放鬆過對武關的城防!尤其白起在攻趙前便已經做好楚國來襲的準備。

秦國的恐嚇生效與趙國外交的失敗!這裡不得不說趙國也不是個好東西!秦國恐嚇列國的內容是,如果誰敢救趙國,那他就和趙國和談,移兵相向。也就是說,誰救了趙國就將成為趙國的替死鬼。這也是趙國外交失敗的地方,至少得給其他國看到趙國跟秦國死磕到底的決心,否則其他國也不想找死!


優己


做什麼時期都講究一個時機,趁火打劫這樣高端的活動,必然更需要掌握好一個時機!

那麼,在長平之戰時趁火打劫是最好的時機嗎?不是的!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之間必有一戰,相鄰的兩個軍事大國的崛起,必然需要一次徹底的軍事對抗來解決,而當時,能夠角逐的只有秦、趙兩國。

但是,長平之戰之前兩國就已經做好了進行大規模決戰的準備嗎?沒有,關於長平之戰的起因,在於秦國打敗了韓國,要求韓國割讓上黨郡給秦國,但是上黨郡的守將投降給了趙國,希望把趙國拉下水,趙國一時沒把持住,就給接受了!

這樣,秦國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盤,你趙國說接受就給接受了,你讓秦某人的面子往哪放!秦、趙兩方不是一下子就是你出四十萬,我來五十萬,而是前期都是中規中矩的戰役,但是趙國統帥廉頗不敵秦國,決定以守待勞,進行了長期的對峙,這個時候,秦國想要早點結束戰鬥,於是開始加碼,趙國看秦國加碼,趙國也開始加碼,很可能前期是10萬對10萬的軍事對峙,逐漸到最後,趙國加到40萬,而秦國最少也在40萬。

在這個時候,秦、趙心理都跟明鏡似的,早點結束戰鬥,不讓別人有機可乘,秦國的決策是,如果諸侯有人幫趙,那麼,秦國立即撤軍,大不了上黨郡不要了;對於趙國來說,也不是志在必得,相反,趙國由於國內經濟支撐不了,反而想停止戰爭,甚至有求和的打算。

如果在長平之戰中,楚國發動攻擊,那麼秦國必然賣好給趙國,然後兩人一談和,雙方各40萬的大軍一共80萬的大軍,必然繼續進行戰爭,秦國攻楚滅韓,趙國打魏佔齊,對於當時的秦趙兩國來說簡直易如反掌,相反,正是秦、趙之間兩個強國之間的均衡保持了戰國後期的局面。

最好的時機,就是秦趙兩國兩敗俱傷,打的難捨難分的時候,但是長平之戰對峙時間長,但是結束的很快。趙國40多萬大軍被直接坑殺,這是各方都沒有想到的。

但是緊接著魏楚聯軍在邯鄲之戰後,直接幹敗秦國,使秦國幾十年東出成果全部被收回,秦國被迫改變策略,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係。

所以說,長平之戰時,楚國和各國都不會去趟渾水,而是等到戰爭結束後站在弱的一方,以保持局勢的均衡!


史論縱橫


我是董哥歷史。



所說的囚王奪都之恨:

楚懷王熊槐與秦昭襄王會盟於武關,秦昭襄王將其扣押,脅迫其割地。楚懷王為國家利益,拒不割地。最後楚懷王被扣三年,最後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給了楚國。



公元前281年,有“殺神”之稱的白起奉命率部征伐楚國。這一戰,打得楚國一敗塗地,被迫割上庸、漢水以北的土地給秦國,得以求和。次年,白起再次起兵攻打楚國隨即攻陷楚國都城郢都,秦軍佔領郢都後,還縱火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



結論:白起兩次率兵攻打楚國,殺得楚軍人心惶惶,攻佔了大片楚國土地。雖然楚國並沒有被滅國,但是卻被秦軍打怕了。自此以後,楚國上上下下對秦國產生了恐懼心理。為了躲避秦國的兵鋒,楚國竟然兩次遷都。可見對秦軍畏懼之深,在這樣的領導人指揮下怎敢在長平之戰時給秦國捅刀子呢?


貓有九命


這個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當時楚國已經沒有能力反攻秦國。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在這之前的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騙到秦國囚禁至死後,楚國就開始了急劇衰弱。


楚頃襄王時代,秦國多次攻打楚國,先後佔領了楚國的西陵、巫、黔中等地。公元前287年秦軍攻入楚都郢城,燒燬夷陵,屈原聞訊投河自盡。楚頃襄王狼狽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楚國只剩了半壁江山在風雨中飄搖,根本沒有能力在對抗秦國了。


集賢院居士


1、秦趙和談

當時秦趙在和談,各國都不知道什麼結果,如果貿然攻擊秦國,最後秦趙和談成功,秦國豈不是要瘋狂報復。

2、秦國外交恐嚇。

當時雖然秦趙在和談,但是趙國外交上也在聯繫魏、韓、楚攻秦,尤其是楚國一直想拿回鄢郢舊都,甚至當時信陵君和春申君以集結魏韓楚聯軍,準備攻秦,為什麼後來沒有攻秦呢?秦國知道魏韓楚最害怕的人是誰戰神白起,鄢郢之戰楚國被斬殺10萬,伊闕之戰魏韓被斬殺24萬,華陽之戰斬首魏趙聯軍15萬,可以說白起就是他們的噩夢。也正是因為此,秦國利用三國害怕白起的心理在外交上利用白起對三國進行恐嚇,導致三國不敢輕舉妄動,直到白起圍住40萬趙軍時各諸侯才知道,此時為時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